摘 要:高中歷史新舊課程從課程體例、知識結構、教學方法、教學目標等方面都有明顯的變化。本文作者從事高中歷史教學活動近30年,在新課程培訓期間有不少感觸,特從新舊課程的異同入手,研究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方法,從中尋找適宜教師專業化成長和學生歷史學習能力的培養方面的經驗,以求老樹新芽,揚棄而奮進。
關鍵詞:課程觀 知識結構 教育目標 課程結構 專業化
從去年秋季至今,我已經參加了由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以及學校舉辦的一系列新課程培訓活動,培訓的內容有:理念的形成、知識的建構、課本知識的解讀、視頻課堂等等。新課程逐漸由人們腦海中遙遠的將來和模糊的提法從幕后走到前臺,真真正正地展現在我們面前。通過幾次集中培訓,我開始對新課程的特點以及與舊課程之區別和差異有了比較清晰的思考,下面就我自己的感悟,談幾點體會。
一、知識結構的基本特征比較
從課程的知識建構來說,舊課程知識的結構被新課程的模塊替代;舊課程知識的章節結構被新課程的專題替代;舊課程由國家建構轉變為新課程由國家確定方針,國家、學校共同建構,顯示出適用性、滿足學生個性特征和靈活性等特點;舊課程由模糊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兩種課程(就高考而言,其實都視為必修課)形態轉變為新課程“必選修課”、“拓展課”、“研究課”三種形態。課本知識由舊課程的漸進性、編年性、系統性轉變為新課程的專題性、板塊性和鮮明的類比性;由學科本位主義轉向基礎化、多樣化和層次化特點;由特別關注知識的深度,即知識的概念解析轉向特別關注知識的廣度和思維的擴散。
二、教育的目標比較
由關注學生掌握知識、拓展能力和應對考試轉向關注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由定性評價轉變為變性評價;由重傳授,輕體驗和感悟轉向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能力的延伸;由課容量大、知識點多和學生被動應付轉向給出學生極大的活動余地,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由以課堂和書本為中心轉向密切結合實際,學以致用;由把學生培養成一個學習機器轉向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雕琢和人格素質的培養;由寬知識素養,窄能力素養轉變為注重對學生進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個性發展和生存能力的培養、創造力和批判思維的培養、合作和協作精神的培養、國際視野的培養等;由注重學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程度,適當自由發表觀點轉向更多地利用所學知識洞悉現實世界現象的走向,解決實際問題;舊課程重在傳授和掌握知識,不重視對學生進行德行教育,因此,有些教育專家認為這些年來,我們培養了許多缺德的學生,人文素養低下的學生,這種教育的著眼點早已經與我國的教育方針相背離,新課程中貫穿著鮮明的培養學生深厚的愛國情感、豐富的人文素養、美學的欣賞能力和鑒賞水平、弘揚中華燦爛文化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意識的宗旨。
三、課程結構的比較
從課程性質看,舊課程關注知識的系統性、聯系性和適當的拓展,以教師講為主,新課程關注知識的縱向聯系和擴散思維,以教師點為主;從課程宗旨看,舊課程的著力點在于挖掘知識本身,探求知識脈絡,讓學生掌握知識,適當地拓展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新課程要培養學生通過學習專題框架,(學習的方法不只局限于課堂和書本,可以查閱與課本有關的大量書籍和網絡信息資料)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洞察力、使命感和愛國主義、人文精神、世界意識、健全人格、個性健康發展等素養,從課堂結構看,舊的教法教師主動,學生被動,即使是師生互動,也不過是教師牽著學生走,新的教法則是盡量把學生作為主人,在教師的有意導引下,盡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從課堂上師生的角色看,舊課堂狀態下,教師扮演著多種角色,學生則始終是配角,新課程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共同立學規、提創意,構筑“歷史現場”,創設歷史情境,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必要的條件,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建設者、建議者、參與者、實踐者。
四、教師專業化的不同要求
舊課程狀態下對歷史教師的專業要求失之偏頗,歷史教師只須通曉中學歷史教材的體系和體例,通覽國家的教學大綱,通識國家的三維目標要求,通讀教輔用書,然后就可以履行備、講、批、輔、考、評各個教學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給學生留出多少答疑解惑的時間,教師更注重的其實是課堂教學問題,忽略了講課以外的其他教學環節的質量要求;注重了對學生做題和考試能力的培養,輕視了對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即教師更看重自己的教學活動,對于學生的輔助教學活動和自學過程用心不多。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灌輸知識的工具,學生是吸收知識的倉庫,久而久之,學生缺失了識別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舊的教學過程中,教學相長、鐘靈毓秀更多的掛在嘴上。同時,學校沒有更多地關注教師的課外閱讀問題、知識拓展問題、自身修養問題,只要學生考試成績好,教師即使少讀書、少看報,不提高相應的知識素養也無關緊要,用這樣的理念評價教師的水平和教學能力,師不高,弟子怎能不拙呢?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教師在熟練地掌握國家各項規定的前提下,不斷學習和掌握本科目最新的知識和信息,并且逐步跨出本科目,涉獵其他科目的知識和信息,以滿足學生日益增強的綜合知識和能力的需要,這就勢必要求教師既是教育教學的通才,又是本科目的專才,否則,教師的日常教學就必然會出現“通而不專則泛,專而不通則亂。”的現象。教師還要改變舊課程教學中師生教學的不協調以及角色錯位的現象,引導學生增強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在課下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求知的能力,為學生養成終身學習和研究的可持續發展習慣而奠基。新課程實踐中,國家和學??隙ㄒ獙處熢谡n堂教學活動方面、日常知識的積累方面、日??蒲心芰Ψ矫嫣岢龈叩囊?因此,教師也要逐步為自己制定中短期的專業化發展的質量目標。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應對新課程的挑戰,不斷滿足信息時代學生家長和社會對于日益增長的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五、新舊課程特點之比較
說句實在話,舊課程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它的內容所涉及的知識結構、體系和框架是十分明朗的,它十分便于教師和學生對一些歷史問題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進行細致的學習和整理,也就是便于學生成體系地掌握歷史知識脈絡。
新課程的知識基本上是以專題的面目出現的,每一個專題題目很大,涉及的內容有時候要囊括古今中外,其跨度之大,富有研究性,雖令人耳目一新,但專題中所涉及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幾乎都是簡單地用很少的語句一帶而過,似蜻蜓點水。這樣一來,我覺得,在日常教學中一定會出現學生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掌握得極不扎實的情況下,去進行同類不同性質的歷史現象的比較。這種教學似乎是一種空中樓閣,學生們會出現茫然的現象。因此,我看,新課程適宜學習力強的學生,對于那些歷史基礎知識比較貧乏,自學能力比較差的學生來說,可能會無所適從的。
可見,新舊課程之間形成了極大的差異,教師從原來的舊教法向新教法轉變中,很可能遭遇不適應、難以實現師生科學互動和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問題。教師們都要有個充分的精神準備。此外,舊高考的復習以指導學生熟練地掌握知識點,適當地進行思維擴散特別是簡要地闡述自己的觀點為指要,多年來,教師們已經為此總結出了許多好的經驗,然而新課程考試究竟應該如何貫徹國家培養人才的宗旨,打磨出好的復習方法,目前,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是一臉霧水、十分茫然,只能走一步說一步了。
怎樣才能使新課程教學順利而有效,我覺得,兩種課程之間還是有互補性的,舊課程可以為新課程打基礎,新課程是舊課程的拓展。只要科學地利用、巧妙地銜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但是,諸多的感悟還得到實踐中去探索和研究。
作者簡介:楊有富,巴彥淖爾市杭錦后旗奮斗中學歷史高級教師。巴彥淖爾市“秀教學能手”;巴彥淖爾市“優秀骨干教師”;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班主任”、內蒙古自治區“優秀教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05年全國杰出教育研究者”;“2006年全國基礎教育先進個人”;“2007年中國科教創新貢獻獎”。2007年被選評為內蒙古自治區中學歷史學科帶頭人。工作兼職:巴彥淖爾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員、內蒙古自治區高級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創新教育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迄今為止,在省級以上報刊和雜志上發表論文30余篇,參編書籍兩部。專業研究方向:歷史教育、學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