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烈營
語文的博大精深決定了語文教師的博學多識,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必須是學習型的知識分子,而不僅僅是廣泛意義上的“教書匠”而已。
于漪老師說過:“我做了一輩子教師,但一輩子還在學做教師”。教師的工作,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生無所息,學無止境,要想成為合格的語文教師,就必須從多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質:豐富的專業知識,高超的教學藝術,深厚的文化底蘊,精彩的教學語言。如何提高這多方面的素質呢?就我自己而言,我一直努力做到:一、深入研究教材。二、多寫作。
一、深入研究教材,強化自己的專業基礎知識
深入研究教材就是在上課之前仔細鉆研教材,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與文本對話。像于漪老師說的那樣“要胸中有書,教材要爛熟于心,熟到如出我心如出我口”。在教材中悟出自己的東西,將自己與文本與作者有機融合在一起,讓學生在上課時,感覺到的是教師身上的智慧與知識,而不單單是老師在給學生傳授課本上的知識。如果僅僅如此,那么,教師豈不只是學生的傳聲筒了嗎?初上講臺,剛學備課時,教材懂沒懂,透沒透不去管,只將教參上的東西照抄照搬地挪到教材上,備課就像寫腳本,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學內容“串臺詞”上,這節課要說哪些話,怎么問怎么答,目標只有一個——力求教學語言流暢,結果只顧自己表演,沒管學生到底有何收獲。
現在想來,當初的教學真是在誤人子弟!值得慶幸的是,在誠惶誠恐的教學中,我并沒有滿足現狀,而是不斷地反思,聽有經驗老師的課,然后與自己進行比照,經過默默地觀察,凡是優秀的語文教師,他們根本不依賴教參,而是泡在教材中。于是我開始把重心轉向教材,自己確定重點難點,自己確定教學思路和教學環節,自己組織課后思考題的答案。這樣上課時大多都是自然地主觀發揮,而不只靠課前預設,課變得有活力了,課堂也變得輕松多了。
二、堅持寫作,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而作為語文教師,更應該追求語言的準確、生動、優美。教師語言修養的提高不僅靠大量的閱讀,還得靠寫作來強化,因為紛繁復雜的意識活動通過寫作才能使語言明晰化。況且,寫作可以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從而更好地指導實踐。
王棟生老師在《做一個合格的語文老師》中說“如同閱讀是一種生活方式一樣,只要不功利,寫作也完全可以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我堅持認為語文教師應當有很強的寫作能力,那種動輒以‘我忙為借口不愿寫作的老師,其實大多不會寫,我覺得必須老老實實地承認這一點,否則就無法解釋一些教師幾十年寫不出一篇像樣文章的現象”。讀了這一段話,不自覺地就將自己歸為他筆下的那個行列里的人。當然,我不是一點都不寫,而是沒有堅持寫,如此下去,我也只能做一個連一篇文章也寫不出卻要教學生如何寫作的語文老師了。從此,我堅持寫日記,有生活日記,教學時記,教學反思,教育心得與感想,評課記錄,聽課隨筆,也有文學作品的讀后感和評論,總之,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付諸于文字。現在,這近百萬字的日記隨筆,對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一位優秀的語文教師,首先要有扎實的語文功底,還要有語言文字方面的廣泛積累,再雜合百家的特長,發揚自己的教學風格,憑自己的才華去感染、熏陶學生,是可以達成語文教學的目標的。
周國平先生說:“在艱難中創業,在萬馬齊喑時吶喊,在時代的舞臺上叱咤風云,這是一種追求;在淡泊中堅持,在天下沸沸揚揚時沉默,在名利場外自甘寂寞和清貧,這也是一種追求”。教師可以沒有信仰,但不可以沒有追求。做一名語文教師,就應該是一個甘于平淡勇于追求的學習型教師。
作者單位:陜西省商洛市鎮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