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桂松
語文自學能力,是指學習者在已有的語文知識技能的基礎上,一般不依賴他人而能夠運用一定的學習方法,獨立地獲取語文知識和技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種學習能力。長期以來,初中語文教學效率不高,忽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主要原因之一。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早就認識到語文教學的這一弊病,力主語文教學“教是為了不教”,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怎樣才能把培養初中學生語文自學能力落到實處,讓學生揚起率真靈動的學習激情,能在五彩斑斕的語文世界里盡情遨游呢?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是人們積極、主動地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心理傾向,它表現為一種好學精神。因此,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是推動學生探求語文知識的動力,使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需要,樂于學習語文的情緒,推動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心理會有我要學習語文的想法,從而為培養語文自學能力提供了有利條件。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的:1.巧設懸念激發興趣;2.故事奇聞引起興趣;3.設疑質疑引發興趣;4.開展比賽激起興趣。總之,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只要老師找到門徑,并主動去培養,學生完全可以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二、培養學生學會使用工具書
工具書,是指字典、詞典、書目、索引、圖表、手冊等。它們是自學語文經常用到的“老師”。學生善于查閱這些工具書,不但可以幫助識字、解詞,而且可以查找典故提供的文獻資料,解決學習中遇到的某些疑難問題,加強鞏固所學的知識,增長見識,擴大視野。工具書的種類較多,初中生一般只要求學生會查字詞典,以解決字詞不懂的問題。我指導學生查找字詞典,主要讓學生能夠正確、熟練、迅速地運用音序查字法、部首查字法、筆畫查字法查找字詞使學生養成會用工具書的習慣。
三、加強預習指導,養成自學習慣
每一次語文預習我都給學生布置預習提綱,提示一些閱讀方法,指導一些讀寫規律。要求學生有計劃、有目的,針對性地去自學課文,要求學生做到:1.看和查,即默讀課文,找出生字詞查閱工具書解決;2.摘和寫,即摘下新詞佳句,做一些課后練習題或者完成老師布置的預習題。如此天天預習,月月練習,日積月累,久而久之,學生自然養成自學習慣,提高自學能力。
四、掌握學習規律,指導學習方法
對于學生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首先教師要掌握學習規律,根據學習規律去指導學生學習。在語文教學中,我是先向學生介紹記憶的方法和思維的方式,讓優秀學生介紹自己的經驗,使同學之間互相促進,共同提高,同時也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掌握了一定的學習規律,從而提高了學生自練、自結、自測的能力,贏得了學習語文的主動權,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
五、加強課外閱讀
能力的培養,必須有相當量的實踐與訓練才能形成。語文自學能力的培養也不會例外,學生沒有通過大量的閱讀實踐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手段。事實上,人一生的閱讀,在學校課堂的時間非常有限,更多的是在課外。人們的閱讀也不僅僅是教科書上有限的選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校生擴大閱讀量,其中初中生每年課外閱讀不少于80萬字,對初中生的課外閱讀提出了量化的要求。課外閱讀是學生在課外的各種獨立閱讀活動,它不受教材及教學內容的局限,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廣闊天地。教師要對學生提出一定量的閱讀要求,并指導學生正確選擇閱讀書目,指導閱讀方法。在校內,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閱讀匯報和交流,既讓學生談一談、比一比,充分體會閱讀的樂趣,又可以檢查課外閱讀的效果,有利于教師進一步的指導。
六、組織語文課外活動
組織學生廣泛地參加各種有益的語文活動,將培養自學能力融于其中。自學能力不僅是“閱讀”一項,很多課外活動都包括有對學生自學能力培養因素,如故事會、演講會、戲劇表演、手抄報、小論文撰寫、上網搜集信息等等。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學生必須獨立或合作搜集材料、進行研討,充分體現“自主、合作、探索”的新課標精神。特別是農村的學生,閱讀量和信息量較少,生活視野較窄,開展語文課外活動能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語文自學能力。
總之,培養學生語文自學能力是多種多樣的,上面所述僅是本人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的幾點粗略的做法,在語文教學中,不管怎樣培養,只有能根據實際情況指導學生,讓學生離開教師也能自學,實現了教是為了將來不需要教的最終目的,那才是語文老師教學成功之處。
作者單位:江都市昭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