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業 夏美花
近年來的考試說明對文言文閱讀的考查分為七個方面。其中篩選文中的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分析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是從理解把握文章內容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在深層次上對原文的解讀。
我們認為,針對高考文言文閱讀題的命題特點,首先應從整體閱讀入手,近幾年考查的多是人物傳記,應該弄清楚寫的什么人做了什么事,實際上就是給這段傳記分層并把握人物性格,還要注意所寫的人和事情涉及什么人,這些人物之間是什么關系,以及作者寫這些內容的動機是什么等,然后根據這些已知和推知的信息,去準確地把握文章大意。有了這些,試題中的具體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那么,如何才能在復習中把這一指導思想有效地付諸實踐呢?主要的應抓住下面幾點:
一、牢記“三個不可忽視”
首先要通讀一遍文章,弄清文章大意,特別要注意文章的題目、作者、注釋,這就是所謂的“三個不可忽視”。這些信息是幫助我們把握大意的好幫手。俗話說: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在文言文閱讀題中也不可忽視,它告訴我們文章寫的是何人、何事、何物等等。而所謂的作者在這里一般指文章的出處,可據此結合所學過的文史知識判斷內容大意時代背景等。文后注釋的內容一般是介紹作者情況,解釋文中生僻的字詞,補充文中人物的有關情況等等。根據這些可以了解寫作背景,理解個別句子的含義,進而進一步理解文章大意。
二、巧換順序,把握主旨
打破慣例,不按牌理出牌,就是要先做揭示文章內容主旨的題目,這個題目一般是放在四個小題中的最后,題干是找出“敘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或對原文有關內容敘述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的題型,這類題往往綜合考查對材料的整體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出題者會將閱讀材料按照一定順序切分為幾個方面,然后以此為切入點來設置選項;在錯誤選項的設置上,為了增加試題的隱蔽性和迷惑性,經常在大體正確的文義概括或分析中,設置一兩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將測試點放在時間的推移和地點、事件的變化上,因為選項里所說的人和事是文中確實有的,只是因為試題移花接木、張冠李戴而隱含錯誤,所以考生很難發現。因此,在閱讀時,對時間地點官職事件等詞句應特別敏感,在做題時不要只檢查選項中所說的人和事符合不符合事實,還要看看是否能夠對得上,把相應的選項回歸原文一一對號入座。這樣不僅選出了答案還可以借此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等,因為其他三項全是正確的,這三項其實就是對文中主要內容變相的翻譯,變相的解釋。
三、對號入座,瞻前顧后
俗話說:“字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在做翻譯句子和解釋字詞的時候可以采用這個方法。而考試說明中要求“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所以做這類題目需要同學們平時注重對文言詞匯的積累并且還要結合語境去做。
四、根據已知,排除未知
這個方法適宜“全都說明(表現)××人××特點的一組”的題型這類題型,考查篩選并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在做題時,“磨刀不誤砍柴工”首先要看清并理解題干要求,然后找出對應的閱讀區間,再結合上下文理解意思,并對照比較,作出是否符合提干要求的判斷,最后運用排除法,由易到難逐步排除。
當然,我們在高考文言文閱讀復習中還必須明確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我們還應在重視課本的基礎上補充適當的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和練習,加強對文言文語言運用的規則和心理感知能力的培養,以提高文言文的整體閱讀能力。2.知識是培養能力的基礎,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3.重視應試解題的思路問題。著重培養學生具有根據已知信息去推斷未知答案的技巧和能力。4.重視記敘中的議論,這往往是畫龍點睛的句子,能反映選文主旨和作者感情傾向等。
總之,文言文閱讀重點考察字詞和信息篩選,答題關鍵是注意試題類型認真審題,結合語境辨析和判斷,把握錯誤信息的設置方式,養成整體把握,結合基礎,語境著手,辨析比較的良好習慣,并輔之以適當的練習。
作者單位:山東省安丘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