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懷麗
兒童步入小學就意味著從現實的雙向對話進入一個較多的與文字符號單向獨白的神奇世界。從此,閱讀成為學生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實現這一跨越的成效如何,必將對他們日后的閱讀,包括閱讀興趣、閱讀能力、閱讀習慣等產生深刻的影響。
一、加強認讀
由于低年級缺乏注意分配能力,所以,即使課文中沒有生字,好多學生也會一字一頓地讀,或者反復重復或回讀,難以形成連貫的語流。因此教師應把“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重點。課上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可采用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多種形式。對于較難讀的句子,教師可做朗讀示范甚至領著學生讀。讓學生在朗讀實踐中體悟,習得經驗,切實過好認讀關。如從一字一字地讀到以詞或詞組為單位進行閱讀,擴大認讀單元。
二、引發對話
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加工處理課文的符號信息,與課文和課文作者對話交流,接受課文豐富內涵的影響。于是學生體會到閱讀可以跨越時空,將世界各地的風光盡收眼底,將古今中外的偉人一一道來,多有樂趣。漸漸地,這種閱讀的樂趣轉化成一種需要,而需要又是人進行實踐活動的原動力,是個體積極性的源泉。因此,《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作為低年級閱讀教學目標的第一條。可見,低年級閱讀教學必須從激發閱讀興趣開始。然而文字畢竟比較抽象,對初學的兒童來說容易產生畏難情緒。教師可借助課文插圖、實物、音像手段等,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猜想、帶著向往進入閱讀,引發學生與文本的對話。
三、自我感悟
學生是閱讀主體,是閱讀行為的發動者和操作者,而且自始至終決定著閱讀的目的、任務、方式和效果,應當始終處在積極主動的地位。
首先,應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想象。兒童的語言特征是詞語概念總是和事物表象緊密結合。教師針對這樣的特點可利用插圖、多媒體等模擬再現生動的生活畫面,“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模塊,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準備”。這是因為閱讀教材的每一篇課文都來自生活,只有聯系生活實際,才能使抽象的文字符號轉化為相應生活場景,使學生情不自禁地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腦子想,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內容、受到感染。
四、良好習慣
閱讀習慣是在一定情況下自動化地進行有關閱讀操作的行為傾向。正確的讀寫姿勢;認真讀書,遇到不認識的字拼讀音節,遇到難讀的句子反復地多讀幾遍,邊讀邊想:愛護圖書……都應該在起始年級受到重視。教師應從“習慣關乎學生一生發展”的高度來認識。習慣的培養是體現在細節處的,教師要講清具體要求。習慣的養成并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反復抓,抓反復。有的學生領悟得慢,有的學生今天掌握了,第二天又回到原位。這就需要老師平時做個“有心人”,善于觀察,善意提醒。同時教師的示范作用、與家庭溝通配合都不應忽視。從方法上看,應該變枯燥的說教為有趣的活動之中,如講故事、編兒歌等。希望能讓我們的學生成為習慣的主人。
作者單位:江蘇省連云港市新浦區大村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