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粉英
所謂“動態生成”是指教師利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根據自身的經驗產生對文本、對事物的獨特體驗、感受和理解所生成的新的資源,把學習引向深入,幫助學生先完成自我知識建構的一種教學模式。王尚文先生在《“入侵”與“生成”》一文中提出,生成是一種教學方式,是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互動,即學生在原認知的基礎上,通過與教師、文本的對話交往,實現意義的獲得及自我主體的建構,是學生、教師與文本三者通過對話共同進入一個新的境界。《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是預設與生成、封閉與開放的矛盾統一體。”生成性教學是新課程背景下出現的一種全新的理念。那么,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構建生成性的動態課堂呢?
一、平等對話——生成性教學的前提
1.師生對話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發揮師生雙方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建立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營造一種充滿生機的和諧、開放的課堂氛圍。
2.生本對話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此,我們應摒棄以往教師機械講解,學生木訥接受的狀況,在課堂中關注學生的存在,根據學生的所需調控課堂,展開教與學。語文課堂教學必須要讓學生獨立、充分、深入與文本對話,讓一個個鮮活的個體在主動參與中,在個性化的感悟中理解課文、學習語文。
二、充分預設——生成性教學的保障
生成和預設是教學中的一對矛盾統一體。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從認識論的觀點來說,課堂生成是可知的,因為有規律可循。語文新課程的課堂動態生成,要在讀書、思考、想象、體驗和練習等語文實踐中形成。認為課堂生成是可知的,才會自覺地認真鉆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進行充分的教學預設。這個教學預設不是單維的、封閉的、主觀的線性教學設計,而應該是多維的、靈活的、動態的板塊設計。教學設計時,應在每個重要的教學環節旁邊都另辟一欄,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附對應策略,甚至設計成幾個不同的板塊。這樣,即使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也不會手足無措。
具體思考:1.預設學生情況。對課堂教學的預設首先要從學生入手。由于每個學生的知識經驗、認知水平及課前準備程度的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時了解他們的知識儲備,了解他們的課前準備,預測可能發生的一些課堂變化,并思考其對策,將其存儲于自己的彈性預設空間之中。2.預設個性解讀。“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由于學生根據自己的個性化體驗可能會產生許多新穎的個性化的觀點,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來應對學生對文本的解讀,對文章容易產生個性解讀的部分進行充分預設。3.預設文本的情感點。文本是學生學習的工具,語文教學一個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的情感。因此,教者在進行語文教學的預設時,要充分關注文本的情感點,對文章的“動情點”進行深入細致地挖掘,要預測學生可能會有哪些情感的迸發,并思考面對此情感應采取何種策略。
三、引導質疑——生成性教學的關鍵
著名心理學家魯賓斯坦說:“思維通常總是開始于疑問或者問題,開始于驚奇或者疑惑,開始于矛盾。”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陶行知說:“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引導學生質疑,不僅能有效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而且也有助于語文教學的動態生成。因此,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應著力營造開放的語文課堂,在問題動態生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決問題,大膽質疑,激活學生潛在的問題意識與批判精神,最終達到三維的教學目標。
例:教學《蒲公英》一文的第二課時,我讓學生討論:“那落到沙漠和湖泊里的兩顆蒲公英種子錯在哪里?”學生們都能像我教案預設的那樣,說這兩顆種子不切實際、放縱自己的幻想,最后落得自取滅亡的慘局。此時我又問:“我們能不能向這兩顆不聽話的種子學呀?”正當大家高聲齊說“不能”的時候,一只小手舉了起來:“老師,我有不同看法,那兩顆種子也有好的一面嘛!”我不急不躁,讓他說說理由。“我認為那兩顆種子敢于挑戰太陽公公、勇于冒險去追求幸福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面對學生的發言,我立即進行表揚他,并再次發問:“大家能不能為這兩顆冒險的種子,設計出獲得新生的辦法呢?”學生立刻議論紛紛,設計出了許多好的辦法。
總之,構建生成性閱讀教學課堂,是新課程下小語教學的理想境界。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只有對課堂上的一些生成性因素進行巧妙把握,充分關注語文教學的生成性,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不斷精彩呈現!
參考文獻:
1.葉藝紅.課堂精彩緣于生成[J].陜西教育,2004年11期
2.張愛民.動態生成:課堂教學的詩意追求[J].湖北教育(教學版),2005年02期
作者單位:興化市戴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