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曦
【摘要】國際貿易對于農產品一直是很重要的,對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尤為如此。其中主要的一些發達國家像荷蘭、日本、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等為世界農產品貿易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鍵詞】農產品;貿易;進出口
農業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物質生產,農業不僅為人類的生存提供必須的食物,也為工業生產提供必須的原料。人類的歷史從最基本的方面看,始終是農產品的供應和其所養活的人口的二者之間既相互矛盾,又相互適應的過程。
1世界農產品市場的基本格局
歷來亞、非、拉和北美是農產品出口地區,而西歐是世界農產品主要進口市場。但是近年來這種傳統的農產品貿易方向發生了變化。亞洲部分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迅速,農產品貿易變化很大。歐洲聯盟的建立和實行了共同的農業政策的實施,使得歐洲特別是西歐農業得到迅速發展,也成為世界農產品進出口貿易最集中的地方;主要農產品不僅由短缺變為自給,而且還有大量的剩余供出口。北美地區由于受到歐盟的激烈競爭,出口地位有所下降。
美國歷來是世界農產品的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它的出口額一般占到了世界出口額的12%到19%,農業出口總額在1996年達到了660億美元,達到歷史最高紀錄。目前農產品進出口國家的貿易格局發生了變化;美國農產品出口的壟斷地位也受到沖擊;歐盟也逐漸成為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見表1)貿易越來越集中于少數發達國家,以往發達國家多數以出口工業品為主,發展中國家以出口農產品為主。近些年來發達國家不僅增加工業制成品的出口,而且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雄厚的資本大力發展農業,大量剩余產品出口。
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同時也是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這種現象顯示了農業生產的多樣性。在1996年歐盟無疑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進口總額為642億美元。(見表2)
2中國農產品國際貿易的基本特征
近年來,中國有近一半的農產品首先出口到日本和中國香港,其次是歐盟、東南亞、韓國和朝鮮,這些國家和地區大約占中國農產品的30%。中國的農產品進口的主要來源國是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東南亞、拉丁美洲和歐盟。中國農產品貿易的順差主要來自亞洲地區,而貿易逆差主要來自于北美地區。
中國出口的農產品主要是園藝產品,出口額占到農產品出口額的50%以上,而且呈上升趨勢。谷物和大豆是中國主要進口農產品,進口額占進口總額約50%左右。出口的農產品中畜產品出口呈上升趨勢,成為第二大出口農產品。
3世界主要農產品貿易國家進出口分析

3.1真正的農產品貿易冠軍——荷蘭。荷蘭位于西歐大西洋沿岸,冬暖夏涼、降水豐沛的氣候,為荷蘭發展畜牧業和園藝業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荷蘭的園藝業主要種植花卉、蔬菜、水果及觀賞植物。其中郁金香花的出口居世界首位。2001年的出口額約30億歐元,花卉出口占世界份額的58%。荷蘭的畜牧業分為放牧型和集約型。前者主要是飼養奶牛、肉牛,牧場用地遠遠大于種植業耕地;后者主要是在室內實行人工喂養的養豬業,豬肉的出口曾經占據過世界第一位。
荷蘭農業從整體規模上來看雖然遠遠比不上美國,但農產品貿易遠遠大于美國,是真正的農產品貿易冠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從1989年開始在世界農產品凈出口額的排行榜上,荷蘭一直是被公認為僅次于美國的居世界第二的農業大國。但這種統計口徑沒有包括花卉等園藝產品和漁業水產品,如果加上這兩項產品,荷蘭的農產品的凈出口值遠遠大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1999年統計荷蘭的凈出口值(包括花卉和水產品)為180億美元,而美國只有126億。
除花卉出口世界第一外,馬鈴薯、雞蛋、番茄、洋蔥頭、奶酪的凈出口額均為世界第一。荷蘭農產品貿易中除出口外還需要大量進口。由于土地資源少,谷物等飼料、熱帶水果、咖啡、茶葉、釀造啤酒的大麥、麥芽、啤酒花等均需依賴進口。
3.2世界最大的農產品生產國、加工國——美國。國際貿易對于農產品一直是很重要的,對于美國農業來說尤為如此。美國一直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農產品出口商,也是美國經濟發展和世界爭霸的一個重要的物質基礎。農產品的出口是美國重要的外匯來源之一農產品貿易年年順差,2001年農產品出口額564.8億美元。主要出口的農產品有糧食(玉米、小麥)和經濟作物(棉花、大豆、煙草)。其中小麥出口占世界出口總量的45%,玉米占70%。小麥出口占世界市場的45%,大豆出口占34%,玉米占21%以上。1996年至2004年,美國農產品進口大幅度上升,進口增加了近70%;在進口方面,咖啡、可可、茶葉、熱帶水果等熱帶經濟作物完全依賴進口。2006年美國農產品出口創匯687.21億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順差達46.96億美元。美國的畜牧業也很發達,2002年美國出口牛肉111萬噸,位居世界第二。每年豬肉大量出口,2003年豬肉出口創歷史記錄,達72.6萬噸,其中一半出口到日本,另有22%出口到墨西哥。
3.3世界上農產品進口依賴程度最高的國家一日本。長期以來,日本推行一條“犧牲農業,發展進口”的政策。20世紀末農業產值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1%,日本農業勞動力投入相對較高,糧食自給率卻相對較低。多年來日本的農產品自給率在不斷下降,1980年為53%,1990年為47%,1995年下降到42%。工業生產中所需的原材料(初級產品)進口率是相當高的,成為世界上進口資源最多,依賴程度最大的國家。除稻米和雞蛋能夠自給自足外,其他糧食作物產量很少,小麥、大麥、馬鈴薯、玉米的自給率微乎其微,日本每年仍需進口大批糧食,約2500萬噸,成為世界主要糧食(包括飼料)進口國。2003年,日本進口農產品總額為508.59億美元,世界農產品貿易額的1/10是日本進口的。肉蛋奶的自給也建立在進口飼料的基礎上,飼料糧玉米幾乎全由美國進口。小麥約有一半從美國進口,其余由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供給,還從美國進口大豆等。日本每年從中國及其臺灣省、美國、菲律賓、韓國等進口蔬菜和水果。2000年進口蔬菜276萬噸,共占總進口額的12.8%。現在土畜產品進口量大,尤其是肉類進口量約占世界進口量的10%以上,2000年進口量246萬噸,價值88.2億美元,主要來自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水產品進口金額最多,2000年進口漁產品310萬噸,價值154.6億美元,約占總進口額的33.6%,中國每年出口到日本的水產品占出口總量的90%。
3.4歐盟四國。
3.4.1歐盟第一出口大國——德國。德國農業發達,但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僅占GDP的1%,但農業發展速度快,技術水平高。德國既是歐盟主要的農產品進口國,又是世界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國。在世界上僅次于美國、法國、荷蘭的第四大農
產品和食品出口國,1996年德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進口國。尤其是牛肉的進口已經接近日本。國家已經變成農業產品的重要出口國家,尤其是加工食品,但它仍然是一個大的進口商。在農產品貿易中,德國為逆差,農產品貿易的2/3是與歐盟國家進行的,并且以畜牧業為主。
3.4.2歐盟最大的農業國——法國。法國農業十分發達,是世界最大的農副產品輸出國之一,是西歐農業最發達的國家,是世界第二大農產品出口國和世界第一大農業食品加工產品出口國;小麥出口量位居世界第三位,大麥出口居世界首位,玉米出口量居世界第五位,葡萄酒的出口世界稱雄。法國農業在世界農業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國農產品出口值占法國外貿出口總額的比例接近18%,每年出口農產品和農業食品加工業產品約為150億美元,占世界農產品市場的10%以上,居歐盟首位。在世界谷物進出口國家中僅次于美國。大麥、奶油、馬鈴薯、甜菜、葡萄、葡萄酒、小麥、玉米、牛肉、牛奶出口量均居世界前列。法國每年出口農產品約180億美元左右。目前法國出口的農產品2/3以上銷往歐盟各國。花卉和早鮮蔬菜也大量出口。現法國農畜產品中約73%以上經加工后出口,全世界每年需求鵝肥肝1.5萬噸,80%產自法國。法國漁業經濟不發達,水產品主要依靠進口。
3.4.3歐洲主要的漁業大國——英國。農業在英國經濟中一直不占重要地位,農業產值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農業從業人數少,產值大。畜牧業是英國農業中的重要產業,重要性超過了種植業,英國的氣候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長,為英國畜牧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英國的森林覆蓋率較低,僅8%,原木和林產品90%以上需要進口,每年進口值達80億英鎊。小麥已向歐洲其他國家出口,是歐盟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出口的主要農產品有牛肉、奶制品;進口的只要農產品有糧食、煙草等。漁業資源豐富,水產品出口量大。
3.4.4葡萄酒、橄欖油的出口王國——意大利。意大利的農業
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規模較小。小麥是最主要的農作物,蔬菜在生產和出口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歐盟中主要的蔬菜生產國。西紅柿、菜花、菜豆、生菜等在西歐市場上十分暢銷,尤其是西紅柿的產量占歐盟的3/4左右,有1/3運銷國外,是意大利一項重要的外匯收入。葡萄、橄欖、柑橘、檸檬等水果也大量出口,也是意大利重要外匯來源之一。葡萄酒、橄欖油的出口量居世界首位。意大利小麥、玉米不能自給都需進口,稻米出口量居歐洲首位,也是歐洲最大的大豆生產國。肉、奶都不能自給,意大利的乳肉制品及糧食等需大量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