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爽
黃南是一塊神奇的土地,這里居住著很多神奇的民族,他們日復一日地創造著他人無法企及的藝術珍品。走進黃南,就是走進了一片充滿著生機和快樂的土地,這里有寺院,有僧人,有雙手沾滿泥土的藝術家,還有用寶石和金箔向神靈傳遞信仰的畫師……
記者:熱貢藝術對于黃南州、甚至是青海省的文化究竟意味著什么?

王華平:不夸張的說,熱貢文化對于整個藏區的地位,相當于山東儒家文化對于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地位,儒家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熱貢藝術對于整個藏區的文化形成,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文化屬性上來說,熱貢文化屬于青海主體文化的一部分,如果要我來說,我會把昆侖文化作為青海文化的代表品牌推薦給大家。昆侖文化是中華神話的源頭,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青海各文化品牌的關系中,昆侖文化涵蓋了三江源文化、河湟文化和熱貢文化。熱貢是藏語,意為夢想成真的金色谷地,現在是黃南州的代稱。我們對熱貢的定位,一是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二是活著的歷史文化名城,三是藏民族文化的原生地。熱貢文化是一個多元文化聚集的典型。
記者:熱貢文化的特點有哪些?
王華平:熱貢文化有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熱貢文化是青海歷史長期發展的文化結晶。黃南藏語稱熱貢,史籍中關于熱貢(榆谷)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公元前61年(漢宣帝神爵元年),從那時起,歷代典籍中都有關于熱貢的記載,宋代史料中甚至兩次出現了同仁地區朗加(現名浪加)部落從事政治活動的記載。明清之際,關于熱貢的歷史資料相對豐富。與文字史料相補充,境內發現和發掘的古文化遺存也有相當數量,已查明的古文化遺址有300余處,其中,現存古代城堡遺址有10座,這是在國內戰爭史中非常罕見的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構成了青海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的主體。現在住在這幾個古城里面的居民,還是當年屯墾戍邊者的后人。
第二個特點是熱貢文化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這種文化內涵我把它總結為三個方面,一是以藏族文化為主體,多民族文化和諧共處。這個地方基本上是以藏族為主,其他各個民族比如說蒙古族、土族、漢族和回族都是后來遷入的,但是這個地方的民族融合搞得是非常好的。像我們的六月會,基本上是以藏族的文化為主,但是也包括其他民族的文化,比如說漢族、土族、蒙古族。第二就是以藏傳佛教文化為核心,多種宗教和諧共處。黃南的藏族、土族、蒙古族都是群眾性信仰藏傳佛教,佛教文化是熱貢文化的核心。然而,隆務河谷地每個村子里都有一個二郎廟,祭祀道教的二郎真君。在隆務寺下面有一條街,不到一公里長的范圍中先后建有五種宗教的寺院,分別是藏傳佛教的隆務寺、漢傳佛教的圓通寺、道教的二郎廟、伊斯蘭教的清真寺還有一個是天主教的福音堂,這就足以表現在我們這里多種宗教和諧共處的文化形態。第三個文化內涵是以本土文化為主體,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和諧共處。藏族傳統本土文化,距今已有5、6千年的歷史了。在藏語中,稱漢族為“加(嘉)”,這個詞據專家的考證,應該是由“夏”衍生過來的,這種叫法幾千年來都沒有改變過。熱貢文化中包含了大量外來文化的內容,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土族“於菟”,就是楚地的古方言中對虎的稱呼。另一個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六月會”也保留了大量外來文化的特征。
第三個特點,就是具有豐富的表現形式和廣泛的群眾基礎。熱貢文化的表現形式是非常多樣的,藝術品中包括有唐卡、堆繡、泥塑、石刻、木雕、銀雕;民族舞蹈方面還有藏戲、六月會舞蹈、於菟、宗教法舞(也稱為羌姆)。像黃南藏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此外我們還有非常豐富的寺院建筑藝術。另外我們這里還有著很多的民族語言,這里的幾個土族村落互相之間的語言就有很大的不同,可以說,熱貢文化是國內多元文化的代表,可為我國的民族學、民俗學、語言文字學提供豐富的素材和研究資料。
第四個特點就是熱貢文化具有非常廣闊的產業發展前景。
記者:如何將文化資源轉換為生產力,再由生產力的發展帶動整個黃南地區的文化產業發展?
王華平:熱貢藝術是產生于熱貢地區的特有的藝術表現形式,它現在以唐卡為最主要的代表,還包括堆繡、泥塑、木雕、石刻和金銀器雕刻的制作和加工,熱貢藝術是藏傳佛教藝術的一種,主要為藏傳佛教服務,誕生于藏傳佛教的鼎盛時期。過去我們的畫師生活是非常艱苦的,他們背著畫架和所需要的顏料徒步到各個藏族寺院、甚至包括一些蒙古族寺院,看哪里需要畫畫。那時候畫師的收入是很微薄的,僅僅能夠掙口飯吃,但是為什么最后這里能夠成為全國最大的唐卡加工制作的基地呢?這和這里多民族聚集有著很大的關系。現在這里繪畫唐卡的很大一部分人是土族,土族于明朝時期遷居于此地,在幾百年的變遷中,他們和當地的少數民族相融合,逐漸繼承了藏族的這種繪畫技巧,并且發揚光大。唐卡是來源于藏族的繪畫技巧,但是能夠在這里生根發芽并且形成一定的生產規模,還有賴于各個民族的共同努力。
品牌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做大文化產業首先要做大熱貢文化品牌。打造熱貢文化品牌一要確立品牌定位,瞄準香格里拉、香巴拉等藏族文化品牌,努力把熱貢打造成與香格里拉、香巴拉齊名的藏族文化品牌。二要挖掘熱貢文化資源,要動員國內、省內,特別是州內社科研究和文藝工作者,開展熱貢文化研究、收集熱貢文化資料,建立現代化的熱貢文化資源庫。要建立熱貢文化博物館,設立熱貢文化研究中心,征集歷史文物,展示熱貢文化成果。三是要加大對外宣傳的力度。集中展示以唐卡為重點的熱貢文化產品。要制作能夠反映黃南特點和熱貢文化特點的對外宣傳品、宣傳光碟。要與新聞界密切合作,不斷擴大熱貢文化的影響力。
記者:對于黃南州熱貢藝術產業今后的發展,有什么設想?如何推進?
王華平:首先要做大以唐卡為重點的熱貢文化產業。一是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擴大熱貢藝人規模,力爭到“十一五”末,從事唐卡繪畫、堆繡制作、雕塑、石刻、金銀器加工及相關服務業人數達到5000人以上。二是加大研發力度,創新和開發唐卡繪畫內容、外包裝、唐卡繪畫礦物質顏料、繪畫工具等其它上下游產品,形成以唐卡繪畫為中心的文化產業鏈條。三是以培育龍頭企業為重點,提高唐卡產業化水平。在產業發展戰略上,依據唐卡產業特點,不宜選用大企業發展模式,應制定優惠政策,鼓勵眾多的中小民營企業參與唐卡的生產、加工、包裝和銷售,互相競爭、互通有無、降低成本、延長鏈條,走產業集群發展的路子。四是著重培育熱貢唐卡品牌。以青海國際唐卡藝術節為平臺,牢固樹立熱貢唐卡在全國乃至世界唐卡領域的龍頭形象,把黃南打造成全國最大的唐卡生產加工基地和貿易集散地。繼續支持熱貢藝術協會和各文化企業走出省門、走出國門,不斷擴大唐卡展銷規模,今年準備組織一至兩次境外展銷活動。要建立唐卡網站和高端唐卡數據庫。要加強聯系,積極籌備唐卡拍賣活動,通過持續的拍賣活動擴大唐卡影響,擴大熱貢唐卡知名度,推動熱貢唐卡盡快進入中國收藏品市場。
其次我們要以熱貢藏戲、六月會舞蹈、土族於菟舞蹈、藏民族風情舞蹈為重點,啟動熱貢演藝市場。演藝市場和文藝創作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點之一。黃南有豐富的演藝資源,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熱貢藏戲,在藏族地區獨樹一幟,獨具特色。熱貢六月會、土族於菟舞蹈融合藏族、土族、漢族等民族的舞蹈藝術特點,成為具有獨特地域特點的文化表現形式,具有強烈的震撼力。發展熱貢文化演藝產業,一要依托現有的專業劇團和民間藝術團體,挖掘傳統演藝資源,在繼承傳統、注意保護的前提下,適應市場變化和游客需求,進行創作和演出。在鞏固提高《熱貢神韻》演出質量的同時,籌備恢復曾經風靡全國的經典藏戲《意樂仙女》,以這兩臺經典劇目支撐州內演藝市場。二要借鑒云南等地發展經驗,走市場化的道路,通過引進有實力的演藝公司、走市場化募集資金、開拓演藝市場的路子。三要采取適當措施,鼓勵演藝團體走出去,成為對外勞務輸出的重要形式。
最后是統籌規劃,推動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的結合。一要挖掘藏傳佛教后弘期發祥地和佛教中心文化資源,推動坎布拉景區上水平、上檔次,用藏傳佛教文化對坎布拉進行再包裝,重點建設南宗溝藏傳佛教文化走廊,爭取把坎布拉打造成繼峨眉山、五臺山、九華山、普陀山之后的第五大佛教名山。配合水上旅游、地質旅游、森林旅游和民俗旅游,提升坎布拉景區的文化品位。二要以同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為依托,打造中國兩千年屯墾戍邊史活化石旅游品牌。在隆務河谷地不到100平方公里的地域內,分布著10座古城,這為文化資源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條件。打造中國兩千年屯墾戍邊史活化石的品牌,要注重現有古城遺址的保護、恢復和建設,重點建設保安古城、吾屯古堡、郭麻日古堡、年都乎古堡和隆務古街道,形成各具特色的古城堡模式,展示屯墾戍邊遺跡。要結合隆務寺、吾屯下寺等五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吾屯、年都乎等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完善熱貢文化及屯墾戍邊旅游環線。要借鑒發達地區文化旅游線路開發的經驗,引進旅游開發經營公司,對不同的產權主體,采取資產劃撥和租賃經營等方式,整合旅游資源,形成整體優勢,保證旅游資源的完整性和經營管理的統一性。要注重屯墾戍邊歷史研究,挖掘古遺址、屯墾戍邊軍制、屯墾戍邊過程中的民族融合及屯墾戍邊文化,對屯墾戍邊活化石景區形成強有力的文化支撐。三要以格薩爾文化和遺跡為依托,以三江源生態保護區建設為契機,規劃和開發麥秀國家森林公園旅游區,形成離西寧最近、生態環境最好、最具旅游開發潛力的三江源核心區旅游目的地。四要挖掘河南蒙古族文化遺存,利用獨具特色的草原風光和民俗文化,推動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旅游資源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