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麗 胡鵬程
摘要:民生新聞是“從群眾的日常生活中采制而來的新聞”內容上鎖定群眾的生存狀況、生存空間、關注群眾的冷暖痛癢、喜怒哀樂,形式上充分利用先進的傳播手段,本文從如何提高這類節目的新聞質量上展開了論述。
民生新聞的異軍突起,掀起了我國電視新聞發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為我國電視新聞領域的又一道亮麗風景。下面我談談對如何提高“民生新聞”質量的幾點想法。
1、特約記者網絡的建立是做好民生新聞的首要保證。
一般來說,記者采訪到哪里,就應該把信息網絡擴建到哪里,建立記者網絡的作用一是擴大新聞線索,得到更快,更新的新聞;二是溝通與受眾的聯系,具體講,建立記者網絡包括這樣幾項工作:
1)同采訪對象保持聯系。同采訪對象保持聯系對于記者來說是搞好連續報道的紐帶。
2)同通訊員理順關系。同他們理順關系對于記者來說是保持新聞線索來源的重要渠道。通訊員就是負責某個部門、單位新聞報道的具體人。
3)同受眾搭起橋梁。同受眾搭起橋梁對記者來說也是了解情況和增加信任感的重要一環。具體講,在工作中應受理好受眾來信、來電。現在DV設備的普及率在逐年上升,且民間有一批DV愛好者在紀錄片拍攝上原汁原味,他們用平民的視角審視新聞事件,再加上他們分布在各條戰線、各個部門、各個地區,他們在不同的社區不同的鄉村捕捉著鮮活的新聞,好似一張無形的網,而編輯部就象網上的綱,每天在不停地撒出、收攏,對于觀眾他們坐在家里,每天都可以看到時效性強、現場感、貼近性都很強的本色新聞,何樂而不為?
2、增加現場報道
現場報道是記者在新聞事件現場手持話筒,將新聞事件的發生,發展向觀眾做口頭敘述,同時通過拍攝展現現場動態和環境。
在民生新聞中更要突出“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現場報道能夠非常直觀地將新聞事件的發生過程和現場情景,將記者在現場采訪、報道的真實過程和富有動感的現場氣氛,都采用客觀實錄的方法,原原本本,原汁原味地記錄下來,讓觀眾強烈地感受到現場特有的氣氛。
一條新聞如果沒有現場報道,就像一道菜沒有加任何調味品一樣,平淡而無味,尤其對于民生新聞來說要想持續吸引觀眾,現場報道不容忽視。當然沒有現場報道也是新聞,但絕不是好新聞,絕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功的現場報道,同期聲應該是貫穿電視新聞的始終。所謂同期聲,是指在同一時空里,記者在采錄圖像符號的同時所記錄的聲音符號,它與圖像符號是同步的,觀眾的觀其真人真景的同時,也聽到真聲真音。同期聲的運用,更能增強民生新聞的紀實性,增強觀眾“親自所聞”的效果。
3、民生新聞應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具體而言就是節目運作的各個環節體現對人性、人權的尊重,體現出一種平等的精神,一種人類共有的同情心,包括對弱勢群體的關懷。
在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加劇,生存的精神空間往往出現“鋼筋水泥”般的堅冷,人們收看電視新聞時,除了接受住處以外,往往還希望得到情感的認同、慰藉和溫暖,并且在關注別人的生存狀態和精神世界中得到某些啟迪和引導。因此,電視新聞尤其是民生新聞就要更注重對觀眾情感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體貼”,注入更多的“人文關懷”。
要使民生新聞有更多的“人文關懷”,記者首先應具有一種人文精神和人文關懷意識,把自己置身于人民大眾之中,置身于社會變革之中,置身于歷史發展之中,懷著理解、尊重、公正之心,以真誠的目光關注人,關注生命,關注自己生存的環境,才能在節目中體現出更多的“人文關懷”。在具體的操作中,如果我們在題材內容、拍攝鏡頭、播報、后期制作等各個環節多加注意,可能在人文關懷上會做得更好。
4、主持人從“播”到“說”
“民生新聞”節目的主持人不僅要能播,而且要能“說”。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松說:現在的時代已不是故事的時代,而是講述的時代,故事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如何講故事,用什么方式講故事。我們常常為某些主持人即興主持時能妙語聯珠而喝彩,殊不知,這些都不是一時的小聰明,而是淵博知識的自然流露。古人寫詩有“長期積累、偶爾得之”之說,主持人的許多臨場妙招,都是平時積累的結果。靈感是存在的,但靈感只產生于有知識基礎的頭腦中,這猶如機遇只被有準備的人抓住一樣。例《南京零距離》的主持人孟非,原本只是一名記者,但是,他在平時的工作中善于積累,再加上廣博的知識,常常出口成章,自然引起了臺領導的關注,而將《南京零距離》民生新聞主持人的重任交給了他,孟非果然不負重望,一夜成名,被南京人親切的稱為“市民的兒子”。雖然獲得了如此高的榮譽,孟非并沒有因此而驕傲,在每天的《南京零距離·孟非讀報》之前,他都要勤勤懇懇地收集各種報紙資料,加以消化、分析,常常在直播節目中說出獨辟蹊徑的評論,讓觀眾大為折服。主持人要能“說”,還應具備深厚的文學功底,較強的口頭表達能力,因為寫是說的基礎,兩者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的。
采編播合一是未來主持人的發展方向,這也給民生新聞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參與節目制作的全過程,熟知每一處細枝末節,才能在節目中更好地“說”,從而“說”得更好,以自己獨特的個人主持魅力吸引觀眾。
我們欣喜地看到,電視不再是一臺發號施令的機器和宣傳的工具,電視的話語權逐漸向下轉移到群眾手中已成一種趨勢,電視日趨向其本質回歸。繼民生新聞之后,不論哪一種電視節目獨占鰲頭,民生新聞的親敢色彩、本色表達和先進的傳播形態都值得其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④《電視新聞》葉子、劉堅,第51頁
⑤《現代新聞采訪學教程》梁一高,第49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