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祥
第二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剛剛落幕,又迎來中華人民共和國60周年華誕。“別來頻甲子,倏忽又春華?!贝藭r此刻,回顧一下60年來,四川在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現在統一叫“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走過的路,總結一點經驗教訓,應該有利于下一步的工作。
民間文化,是由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創造的、古往今來就存在于民間傳統中的自發的民眾通俗文化。從社會分層上看,民間文化是一種來自社會內部底層的、由平民自發創造的文化。民間文化還是一種具有農業社會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較多傳統色彩的文化。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組成的國家,民間文化既指漢族的民間文化,也指兄弟民族的民間文化,不必疊床架屋地叫“民族民間文化”。如有人認為民間文化系指漢族勞動人民的文化,民族文化系指少數民族勞動人民的文化,那就生分了。嚴格說來,50多個兄弟民族只是族群之別,民族只有一個,就是中華民族。民間文化包括物質和非物質兩個部分,二者互為表里,非物質文化是無形的技藝,物質文化是其有形的載體。傳承三代以上的民間文化,可稱民間文化遺產。正因為民間文化是以農業社會生活為背景,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農業人口逐漸減少,原始農耕文化日益式微,許多有歷史、文化、科學價值的民間文化遺產遂瀕臨滅絕境地。特別是民間文化的非物質部分,隨著老藝人的去世,而又無傳人,其技藝便成了絕響。
我們國家歷來重視民間文化的保護。新中國成立60年來,由政府主導的,全國規模的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行動就有三次,而且一次比一次深入、持久。四川的民間文化保護工作,和全國步調一致,在中共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的領導下,也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有組織、有領導的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行動,取得了豐碩成果,成就輝煌。
第一次,1955~1962年間連續進行的全國民族調查。在這次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首次大規模的民族調查中,四川省對省內各少數民族的民間文化做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全面詳盡的學科調查和記錄,文字材料已收入國家民委民族問題五種叢書。僅正式出版的四川少數民族歷史調查資料就有《四川省涼山彝族社會調查資料選輯》、《四川省甘孜州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四川省阿壩州藏族社會歷史調查》、《四川省苗族傈僳族傣族白族滿族社會歷史調查》、《四川省納西族社會歷史調查》、《羌族社會歷史調查》等數種,字數達300多萬字。另外還有大量照片保存在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等機構或個人手中。此外,有的民族調查還攝制了新聞紀錄片。
第二次,是自1979年起由文化部、國家民委和中國文聯有關的藝術家協會聯合開展的十部中國民間文藝集成志書的編纂及其普查和研究工作。這次普查涵蓋了戲曲、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曲藝、民間文學5個藝術門類的10個領域,搜集的各類資料極其豐富,為20世紀百年所僅見。所搜集的資料陸續以省卷本為單位,編纂為《中國民間歌曲集成》、《中國戲曲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中國曲藝音樂集成》、《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志》、《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民間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中國曲藝志》十部大型叢書。參加這次長達約25年的民間文藝普查和編纂的學者、基層文化干部,全國總計約10萬人。四川省從省到縣三級都成立了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機構,自1984年以來,動員上萬人次到各民族地區、鄉村山寨,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覆蓋面最廣、挖掘最深的民間文學搜集和普查。這次普查所搜集采錄的民間作品是20世紀最后20年間還“活”在四川民間社會中的民間文藝。四川省大部分縣市(地區)都編輯出版了三套集成的縣卷和地區卷;其中宜賓地區、達縣地區、萬縣地區(現屬重慶直轄市)等地區卷和灌縣、三臺、綿竹、喜德、德昌等縣卷,尤為我所喜愛,經常放置案頭查閱。四川民間文藝研究會(即四川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的前身)歷時20年編成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四川卷》、《中國歌謠集成·四川卷》、《中國諺語集成·四川卷》,共計600余萬字,已經陸續出版面世。
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次進行的全國民族調查,重點在社會歷史資料方面,為民族識別提供了科學的依據,為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和經濟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只是這次調查對民間文化注意不夠。盡管像彝族的《勒俄特依》、羌族的《羌戈大戰》等一批著名的史詩都是這次民族調查的巨大收獲,但出發點還是在追溯一個民族的族源歷史,或者說主要不在保護民間文化。
粉碎“四人幫”以后、改革開放起步之初,在全國開展的大規模民間文學普查采錄工作,日的很明確,就是為了保護各民族的民間文化。這部被稱為“中華民族文化萬里長城”的大型民間文藝叢書,將被作為20世紀下半葉的一項宏大文化工程而載入史冊。但三套集成的采錄和編寫,今日思之,也有遺憾之處,概而言之,有三個方面:第一,無論民間故事、民歌、民謠,還是諺語,忽略(或未強調)了對其文化語境或文化空間的調查采錄;第二,忽略了民間藝術、民間技藝的普查采錄;第三,忽略了傳承人的保護。當然,這有歷史的原因、客觀條件的限制諸多因素在內,不可苛求于前人。
第三次,從2003年開始,由中宣部、文化部、財政部、國家民委、中國文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聯合主辦并實施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正式啟動。這項文化保護工程出臺的背景是:在經濟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劇變遷。我國非物質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農耕(游牧)文明的逐漸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區的消失,民眾生活方式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嬗變,加之外來文化的影響等等,給一向主要靠口傳心授方式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化傳統帶來了巨大影響,使之逐漸地或部分地失卻了生存與繁榮的土壤。大批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甚至由于傳承人的逝去而瀕于消亡;大量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貴實物與資料遭到毀棄,或因非法走私而流失境外;以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手段、范圍與力度,也已遠遠不能適應今天的客觀現實。因此,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迫在眉睫。
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十二屆會議正式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代表在該公約上簽了字。2004年8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決定。這標志著中國在保護民間文化遺產的進程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2004年4月8日,文化部和財政部聯合F發了《文化部、財政部關于實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通知》。按照國家文化部和財政部關于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要求,四川省文化廳、財政廳聯合簽發了“川文發[2004]24號文件”,決定在全省實施四川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為確保四川省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順利實施,不但成立了領導小組,而且還成立了比較龐大的專家委員會。2004年11月26日在成都軍區第二招待所召開四川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工作會議,貫徹落實全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有關精神,研究部署我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會后,四川省各地市(州)縣都成立了本地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根據《四川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實施方案》,四川省民保工程的基本目標是,從2004年起至2020年底,用16年時間逐步建立較為完備的四川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制度和保護體系,在全省基本形成自覺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意識,逐步實現我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范化、網絡化、法制化。具體工作要求實行中央提出的“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明確職責、形成合力;長遠規劃、分步實施,點面結合、講求實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原則。2005年3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頒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號),其中第四條意見:“要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由文化部牽頭,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所謂九部委聯席會),統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行政部門與各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同時,廣泛吸納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咨詢機制和檢查監督制度?!彪S文附了一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于是四川省的民保工程立即轉入申報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的工作。按照文化部的統一部署,我省先后召開了兩次專家論證會,對全省申報的160多個申報項目進行認真篩選、科學論證,最終從73個比較成熟的項目中推薦出川劇等42個項目作為我省申報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項目。2005年12月31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501個推薦名單正式向社會進行為期30天的公示,其中四川占了26項;公示結束,又增加一項九寨溝縣申報的“卓俄(白馬藏人面具舞)”,總共四川進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達到27項(含與其他省、市、自治區、直轄市有關單位共同申報的推薦項目),其總數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中排名第八。初次申報就取得這樣的成績,應該說是很不錯的。但是,我們自己不滿意這點成績。四川是文化資源大省,非物質文化資源的蘊藏量極其豐富,27項的成績與我省非物質文化資源的蘊藏量之比,比例太小,很不相稱。經過努力,在2008年2月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四川有78項。目前,四川省共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05個,傳承人代表25個。列入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89個,傳承人代表389個。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即將公布,大概又有130多項。
目前,正在全國、在我省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較之前以往,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念、手段、范圍與力度諸方面都是空前未有的。各級政府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投入力度逐年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不久將正式出臺。民間文化保護也如文物保護一樣,一定會走上正軌。但是也應看到,我們保護民間文化的同時,許多民間文化遺產正在消失,這中間既有災難(如汶川地震)造成的,也有人為的(如亂開發)。因此我們還得加快步伐,努力工作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