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燕
當今的大牌設計師又有哪些能讓你目瞪口呆的新作推出?今年的新裝,用哪些新穎設計和造型元素才算得上最靚,最風光?一類似的探討,在今天撲面而來的網絡、報刊、雜志、電視等載體上都能見到。在全同各大城市,也都可看到香奈爾、法蒂龍等世界品牌以及李寧等國內名牌的服裝掛滿櫥窗。在熱鬧非凡的大街小巷,人們身著不同款式、風格各異、色彩靚麗的服飾,充滿自信地奔波忙碌……這樣的場景、鏡頭,不能不使我們感到國人生活中豐富與時尚的一面?;仡櫺轮袊闪?0年來廣大民眾在著裝上的巨大變化,筆者不由得感慨萬千。
一、藍、黑、灰三色和“老三樣”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全國人民歡欣鼓舞,喜慶洋洋;在穿著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城市民眾表現尤其突出:男人脫下了長袍馬褂,女人替換下各色旗袍、中式短裝及各種長短裙。男干部們基本上都穿著中山服,服裝顏色多以藍、黑、灰為主色,衣料以呢絨、棉布為主;學生多穿童子裝;老年男人則穿對襟盤口藍布衫,婦女則是大襟式盤口藍布衫。雖然這些服裝在樣式和顏色上都很單調,不時尚也不華麗,卻代表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很多要求進步,要求改造的人們也都穿上“毛式服裝”、人民裝、列寧裝等。“老三樣、老三色”就是那時對這些最流行服飾的統稱。個別婦女或年輕女子穿著膝蓋以下的素花或黑色百褶裙,上套白襯農,就算是最時髦的了。
1949年以后,工人階級的工裝也成為人們著裝的一種榮耀。1 954年,國民經濟還很薄弱,人們生活所需的棉毛衫褲、床單、毛巾、襪子等紡織品一律憑票供應。手工制作的棉布衣褲、絨衣褲和布鞋成為日常服裝,這一直延續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記得小時候,母親常常是晚上飛針走線為我們縫自己裁剪的衣褲,有色彩的布料也是自己家里買染料著色。在那時的條件下,絕大多數民眾穿著“補丁”服裝,過著“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生活,只有在過年時才做身新衣服。當時的中國服裝色彩單一,款式大同小異,服飾本身所具有的裝飾性、藝術性以及個性風格等完全得不到體現,人們滿足的只是實用、樸素。而是否常穿補丁衣褲在當時甚至還成為思想革命與進步的象征,成了考察十部的重要依據。艱苦樸素是全社會唯一遵循的社會風尚。
二、服裝上的階級斗爭
“文革”十年,在極“左”思想的影響下,旗袍、連衣裙、西裝等服裝成為封、資、修的象征,軍便服則最為時髦,從而開始了“十億人民十億兵”的軍便服時代。當時年輕人最常見的著裝是一身不帶領章、帽徽的草綠舊軍裝,腰間扎棕色武裝帶,胸前佩戴毛澤東像章,胸前斜挎草綠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紅衛兵袖章,腳穿草綠色解放鞋。除紅衛兵外,工人、農民、教師、干部、知識分子中相當一部分人除穿中山裝、人民裝外也穿起了軍便服。這時服裝不僅表現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思想風尚,而且還被賦予了政治色彩。人們的穿著即表現出一定的政治態度和階級立場。服裝成為革命的表現,革命的一部分。
還在1964年5月12日,距離“文革”的發生還差13個月,上海南京西路高美服裝店里發生一場爭執。一位女顧客訂做一條灰色華達呢褲子,要求把褲腳做小,遭到營業員的拒絕。營業員提醒她:“再改小就要形成包屁股、小褲腳了,這種奇裝異服是不受歡迎的?!辈λf:“社會主義商業不能制作有害社會風尚的商品。”這位女顧客說:“難道我穿一條小褲腳褲子就影響社會風尚嗎?做一條小褲腳褲子就是資產階級思想嗎?”雙方不歡而散。當年的《解放日報》根據這事件,發表了一篇特寫文章。文章發表后,立即引起了一場全社會對“奇裝異服”的批判。其中一篇批判文章說:“褲腳做得小一點,皮鞋改得尖一點,初看起來,不過是個人愛好問題,但仔細一看,卻不然。因為小和尖到某種程度,就會變成奇裝異服。透過衣服、皮鞋等等,也可以看到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兩種情趣、兩種生活方式的激烈斗爭?!?轉見《褲子上的階級斗爭》,《家庭與生活報》2009年6月26日)
當年《羊城晚報》還發表了一篇南“廣州服裝學習組”撰寫的文章,回答了“什么樣的衣服算是奇裝異服”的問題。文章說明,女裝的敞袒胸部的袒露領、包緊屁股的水桶裙以及緊束腰部而故意突出胸部的其他怪樣衣服,都是奇裝異服。至于男裝的牛仔褲(一名瘦腳褲)、不男不女的花襯衣也屬此列。文章還批評說:“這些怪樣的衣服特點,一是賣弄風情,刺激別人的感官;二是有損健康,不利于肌體的活動。而所有這些奇裝異服,又全是從西方抄襲過來的,與我們勤勞、樸素、熱愛勞動的社會主義風尚背道?!睆倪@些舊聞可見當年政治色彩已經完全滲透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這于現在的青年人是很難相信和理解的。
在當時那種經濟條件下,大家追求的最美的非常標準的搭配是純棉做的:白襯衫、藍褲子——凡機關、學校的一切大活動基本都著這種裝束。當然,家庭經濟條件好一點的年輕女孩,也穿著有大或小格子的線織、燈芯絨衣服和在衣領、領邊以及胸前有手工繡花的素色衣。
三、繽紛時尚演繹時代進步
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中國有了“快巴(也叫纖維)”、“的確良”、“粘錦華達呢”、“粘錦凡爾丁”、“棉滌綸”、“毛滌綸”、“無光紡(麻紡)”、“美麗綢”等服裝化纖衣料,服裝色彩逐漸豐富起來。1978年底,改革開放,撥亂反正,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帶來我國服裝行業的極大繁榮。許多人都以衣著“廣(東)貨”為榮。這個時期我國最高領導人穿上了西裝,很快兩服成為全同最流行的服裝。上至官員,下至農民工都紛紛穿西裝;報章雜志罔書也在介紹怎樣穿西裝打領帶,穿兩裝應該怎樣配色等等。廣大人民在著裝上基本告別了“老三樣”。這時期呢絨、毛、皮等材料制作的服裝也逐漸多起來。
80年代,牛仔褲、喇叭褲、五顏六色的T恤、尖頭皮鞋等大批量的同外流行服飾進入中國市場,首次對中國服裝傳統的審美觀、價值觀帶來沖擊。在思想解放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下,人們追求服飾美的心理日趨強烈和成熟。服裝的科學研究、教育、商業都有了大的發展。中國服裝無論是款式設計還是表現風格,基本上逐步和世界接軌,體現了服裝的時尚、藝術、多元、個性等特征。90年代中期,以表現體形,具有大眾化和隨意性的牛仔褲、T恤以及可以顯示女性體形的健美褲流行起來。不少年輕人在T恤文化衫上印文字、圖案,以自己的風格詮釋服裝的內涵。化學纖維的發展,羽絨服的出現使人們冬天有了色彩靚麗的服裝。這時世界部分品牌服裝也登陸中國。中國服裝首次突破傳統,得到了解放。“老三樣、老三色”徹底成為歷史。
90年代后期,人們對國際流行時尚服飾的渴望使中國服裝業在服裝時尚與實用并重的前提下更注重細節,創新出了隨和又散發另類味道,體現自然、獨立、簡潔又具個性化方式的服裝。任衣料上以棉、麻、絲、毛等天然環保衣料為主,加上少量的混紡而穿著舒適;在花樣上則注重面料和款式的雙效結合,線條流暢,有如天成;同時輔以訂珠、壓褶、印花、蝴蝶花、鑲鉆等精致手工工藝,又在紅黑白的經典色系中,輔以時尚流行色,給人以不同風格的服裝視覺體驗。特別是青少年的“哈韓”、“哈日”服裝,女性的內衣外衣化、露臍裝、吊帶裙、拖鞋、肚兜等性感服飾的風靡,都與國際化的性感潮流同步。
進入21世紀,名牌時裝走人尋常百姓家里,世界時裝舞臺與中同時裝幾乎同步發展,同步流行民眾在穿著上隨意、門南,從花樣迭出的著裝變化中充分品味自己的人生價值、個性特色以及愛好,體味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物質文化豐厚、國家興旺發達給大家生活帶來的美好。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年之際,我們從廣大人民群眾在由款式基本統一、色彩單調到款式多樣、五彩繽紛、風格各異的著裝中感受到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祖國一步步地開放、發展,感受到人們思想的日益解放、充實和豐富,感受到人們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后在精神世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