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巍巍
[摘要]舞蹈教育對大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沒有藝術教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離開了舞蹈藝術教育的訓練和陶冶,人的全面發展就有缺陷。長期的應試教育給我們人才素質的培養留下許多遺憾。現在,我們已經確切地感受到必須全面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才能適應飛速的時代需要。因此,普通高等學校有必要加強藝術教育,使舞蹈藝術在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上得到其應有的認可,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關鍵詞]舞蹈教育大學生綜合素質探究
中圖分類號:J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710149-01
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是一個恒久話題。舞蹈教育在高校的綜合教育中扮演特殊角色。鑒于現今實情,本人認為舞蹈教育仍需更多的教學投入。作為舞蹈教育者,我們的使命是通過舞蹈教育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學生舞蹈專業能力。薪火相傳,讓他們更具備展現生活、社會、人類之美的能力,讓中華民族的舞蹈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
一、舞蹈教育的內涵和特點
舞蹈教育是人類最早的文化教育活動。它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知識性教育和素養性教育。舞蹈教育有著直觀性、夸張性和協調性等特點,這些特點對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開展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一個國家沒有文學、音樂、舞蹈、繪畫這些藝術的存在,是不會有多大作為的。我國一向把“科教興國”作為民族振興的“鐵律”,作為國家綜合性的大學的教育,自然也不能“偏理輕文”或者是“偏文輕理”,而這一點在舞蹈教學方面體現得更為淋漓。
(一)有助于大學生形象思維的訓練
能夠進入綜合性大學的學生一般都經過了高考的“考驗”,在理工科的學習中已經培養了一定的“抽象思維”,然而“形象思維”相對比較薄弱。當今社會特別強調各個學科的交叉和融合,而從本質上說,學科交叉所要帶來的就是“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融合。舞蹈的訓練就是實現其融合的一個很好的方式。
(二)培養和提高社交能力,增進情感交流和友誼
對于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們來說,社交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而體育舞蹈是大學生生活和交往過程中一種積極有效的活動方式,具有調節人際關系、提高社交能力的作用。在跳舞的過程中進行情感交流,使人們產生相互同情、相互關懷的心理,在情緒上相互感染并不斷強化,這可以使人們增進友誼,促進人際關系的協調。因此有利于沖破人與人之間的隔離和孤獨,讓大家建立起親密和諧的良好人際關系。特別是團體舞的訓練和比賽,還可以培養學生們的團隊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三)有助于當代大學生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有些大學生不注重自身的修養,做出一些損害公德的事情,就是因為他們在世界觀和人生觀的認識上存在缺陷。而辛苦的舞蹈學習過程告訴我們:在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是需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世界永遠不承認“不勞而獲”。同時,舞蹈作為其本身來說,是一門語言——一門自古以來就開始存在、發展的語言。“舞蹈源自生活,生活又影響舞蹈”,相輔相成,而且“舞蹈”和“生活”都講究完整性和公共性。完整性即指生活是完整的,有快樂、悲傷、開心、憂郁;舞蹈是完整的,也有開端、發展、高潮、結束。無論我們現在是開心也好,憂傷也罷;無論我們現在剛開始舞蹈也好,臨近結束也罷,這都是必經的一個階段,要是那些不注重自身修養的同學可以這樣去思考,那么就會反省、完善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
三、怎樣利用舞蹈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合理設置課程
為教學達到好的效果,合理設置課程尤為重要。合理應體現于系統、精煉與邏輯性。系統性是讓學生對整個舞蹈體系有總體認識,課程設置全面,讓學生知道每種舞蹈的特點,分清主次。此外,專業課的設置應充分考慮同文化課設置的接軌。如學習某種民間舞蹈的同時,還要學習此種民間舞蹈的文化背景。精煉性體現于專業課設置上,應挑選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進行分解訓練。邏輯性,既課程的安排要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便于學生消化吸收。此外,還可為舞蹈入門較晚學生提供一些身體技能特訓課時。
(二)利用舞蹈教學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在舞蹈教學中,形體訓練是基礎教學內容,這種訓練可以增強人體肌肉的協調性、柔韌性和各關節的靈活性,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氣質。什么是氣質呢?氣質是指一個人表現在心理活動、速度和靈活性方面典型的、穩定的心理特征。氣質受個體生物組織制約,具有穩定性,但又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氣質是可以經過教育而加以塑造。通過科學訓練而得以提升的。形體訓練可以幫助練習者糾正肩、胸、腿部的不良姿態,使身體端正,挺拔在進行訓練的過程中教師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進行一定的形體塑造訓練,糾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駝背、佝胸等),塑造學生昂首挺胸、充滿自信、朝氣挺拔的健康形象。使學生的身形通過舞蹈訓練更加挺拔,身體的各個部位得到更加協調地發展。
(三)教學中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舞蹈教學的全過程是一項藝術創造性活動。在此活動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確立學生主體形象的關鍵因素,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和教師的塑造行為,是實現這一創造性活動的最基本條件。在舞蹈訓練中,要確立學生主體地位,教師應充當一個組織者、引導者,以啟發學生、培養自我駕馭能力為訓練中心環節。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確立后,才能發揮在訓練中的主動性、自覺性。而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和教學方法就是學生主體地位得以確認的前提條件。
(四)利用舞蹈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
舞蹈從動作的設計、編排,到表演,都包含有大量創造性思維活動的因素。因此,舞蹈教學可以很好的訓練學生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舞蹈內涵最終是要通過表現力來展示的,增強學生的創造性的表現能力,是培養創造力的體現。在教學中從“興趣”出發,給學生們創造一個思考、想象、嘗試和發現的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動腦筋,大膽想象、積極思考,發揮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充分展示個性的魅力。將課堂氣氛改變為生動活潑,給學生們主動探索、自由表現的機會。比如,在教學中采用“即興舞蹈”來增強學生們的創造力,選擇大量風格不同、節奏與旋律各異的歌曲和音樂伴奏,讓學生們在音樂的啟迪下,用形象化的舞蹈動作表達出來,這實際上是對學生在舞蹈表演、創作靈感、音樂素養等方面的綜合素質測試,有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們的快速反應、思考能力探索和創造精神。
參考文獻:
[1]潘菽,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2]郭聲健,音樂教育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4,12.
[3]黃明珠,中國舞蹈藝術鑒賞指南[M].上海音象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