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瑩
今年前6個月的產銷數據不但確立了上半年國內車市在全球范圍逆勢增長的主基調,也為全年車市沖擊千萬輛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那么,接下來長達兩個多月的傳統淡季相當關鍵,中國車市會否延續上半年火熱的市場行情,還是政策效應已經見底。市場會急轉直下?就下半年市場的走向趨勢,記者采訪了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副秘書長崔東樹。
記者:去年下半年由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風暴危及到了各個國家各個行業,總體來說中國經濟受到了一定影響,但仍然是曲折中有所前進的,那么您認為下半年的宏觀經濟形勢會是怎么樣?這場金融風暴是否真的已經平穩過去了?
崔東樹:宏觀經濟形勢從國際上來說可以歸納為這么幾點:第一,狹義的金融風暴已經過去了,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已趨向穩定,不可能出現第二次金融海嘯。這場金融危機從本質上來說是西方發達國家私人機構的危機,政府的信用體系沒有破產。第二,全球資產價格進入上升通道。第三,實體經濟正在進行下半場的調整。對于美國來說,9月份是關鍵期,有可能會出現新的信息,但是不大會出現重大波動。等到消費者信心恢復以后,美國經濟可能是第一個走出金融危機的國家。
國內宏觀經濟的基本面是好的,經濟增長率逐漸上升,這是兩大因素導致的。一是固定資產的投資。往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在20%左右,而今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達到33%,下半年固定資產投資還會發展得更好。二是消費。今年消費的增長率是15%,這是過去16年來增長最快的一年,這個15%的增長率是積累下來的后滯可支配貨幣的上升。下半年經濟政策大的方向上不會出現波動,重點在于如何落實好《十大產業振興規劃》。
記者:上半年車市的火爆離不開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政策的刺激作用,從汽車燃油稅的落地到購置稅的改革,從油價的下調到汽車下,的實施,政策的“大手”直接將中國車市從去年下半年的搖搖欲墜中“拉”上了今年上半年高速增長的“快車道”。但是,在經過6個月的爆發后,政策在下半年的威力還有多大?下半年我們手中還有什么“好牌”可打呢?
崔東樹:應該說上半年政策的余熱效益將會持續下去,目前市場正處于一個理想的發展狀態,我認為下半年車市將會保持這種平穩的發展勢頭。由于汽車下鄉政策細則和汽車以舊換新政策剛剛公布并有細微調整,其對車市的刺激作用仍未完全顯現。隨著政策宣傳和執行的深入,政策涉及的微型客車和輕型載貨汽車等的銷量會不斷攀升,而且對于商用車整體市場來說,將會有一個利好的支撐力。
記者:小排量車享受購置稅減半征收的優惠是今年中國車市上半年高速增長的最重要力量,在今年12月31日之后,這項政策會不會延續?
崔東樹:小排量車購置稅減半征收的政策出臺后,我們看到了市場在這一政策的刺激下出現了“井噴”,誰都沒有想到這項政策出臺后效果這么明顯。因此,在明年仍將延續此項政策。當然,針對今年實施情況所反映的問題,國家在此項政策基礎上可能會進行合理調整。
記者:在廣汽長豐大膽吃下“第一只螃蟹”后,中國車企兼并重組的高潮在下半年會否就要到來?
崔東樹:《汽車產業調整振興規劃》是關于汽車業的中長期振興計劃,并非短期的救市措施。現在的中國車市正處于發展期,無論是哪個行業的兼并重組都會有很大的難度,因為它所牽扯到的不僅是企業的利益還有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
國家所提倡的兼并重組換個角度說就是汽車產業升級轉型的問題,產業升級轉型不完全是產品結構的調整,更多的是勞動密集型的低端產業的升級轉型。生產汽車不難,賣車也不難,但如何將產業升級轉型就有難度了。我們的企業不僅要造車更要考慮如何提高產品服務,如何減少污染等問題。
因此我們的企業兼并重組是要通過市場方式的并購,而不是單純的“拉郎配”。我認為兼并重組大規模的出現還需要幾年的市場磨合。
記者:從騰中重工求購悍馬,到北汽出擊薩博,再到吉利洽購VOLVO,中國車企海外“抄底”傳言不斷,中國車企海外“抄底”在下半年是否會傳言變事實?
崔東樹:中國車企想要吃下這塊大肥肉還得要消化好相關的技術,否則可能會導致自主品牌技術研發后繼乏力,部分核心技術繼續受制予人。并將利潤讓給了外資廠商。
中國企業在管理方面也不具備相匹配的條件。跨國并購中走在前列的車企,在整車企業管理方面還得依靠合資公司的外資方。收購全球性公司,我們不僅在業務層面不太熟悉,在企業文化和當地市場文化、勞資關系和法律架構方面也如盲人摸象。如果貿然接手,短暫的光鮮之后就要面臨“蛇吞象”的消化不良的痛苦。
如果我們認為可以憑借短暫的經驗積累和并不雄厚的財力去控制一個枝蔓橫生的品牌,也許反而會被拖進一個不可預期的財務和經營的泥沼。所以,我認為走出去并購不如請進來合作。目前,企業最重要的就是要修煉內功,提高中國汽車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記者:去年年底,受國際金融危機不斷加劇的影響,估計沒有人對中國今年的車市持有樂觀的態度,但世事難料,中國車市今年上半年的市場表現可謂氣勢如虹,不僅實現了連續6個月對美國汽車市場的超越,將全球第一的寶座提前納入名下。今年是中國的牛年,中國車市在牛年能否“一牛到底”?
崔東樹:車市的增幅不可能永遠保持高速增長,畢竟政策的刺激也會有時間的節點效應。由于汽車下鄉、報廢補貼等政策各地執行需要一段時間,再加上油價這個不穩定因素,一旦油價往上繼續飆升,勢必對今年下半年車市造成沖擊。另外汽車市場有著明顯的季節性,結構性和區域性之分。從現在開始到8月份,車市將進入傳統的淡季。7、8兩個月的淡季可能會出現環比下降的趨勢,但是下降幅度肯定比去年同期要小。
當前,由于中國消費者的購車潛力多為第一次購車的剛性需求,再加上一系列拉動內需政策的鼓勵,中國車市逆勢增長,充當全球汽車業引擎的作用短期內不會弱化。下半年,隨著對車市利好政策的精耕細作,中國車市一定會迸發出更大的活力。
記者:在前6月實現對美國車市的持續超越之后,中國車市能一鼓作氣在今年提前登頂全球車市嗎?中國車市能在今年達到年產銷1000萬輛汽車的水平嗎?
崔東樹:中國車市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第一季度就已經超越美國車市,這是中國汽車業的驕傲,在今年提前登頂全球車市應該沒有問題。但是中國汽車現在僅僅是“彎道超車”,在接下來的兩三年內能否繼續保持這樣的市場優勢是值得中國汽車業思考的。因為美國畢竟是汽車強國,擁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等到金融危機過后美國汽車業的回升速度應該是很快的。
在年初我們制定了產銷1000萬輛的目標,現在看來到年底這個目標是太低了,我估計應該在1150萬輛左右。
記者:在國際汽車發展遭遇低速,國內汽車因為市場做大而資金充足、雄心勃勃的大背景下,中國能不能實現從“賣車大國”到“造車強國”的進化?
崔東樹:中國人口多,但人均保有量卻很低,因此中國車市剛性需求的挖掘力還是很大的。中國向來是制造業強國,既然有如此大的市場,我相信未來中國也,必定成為“造車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