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時代》9月21日
家族之旅
我的曾曾祖父伍連德醫生在天津的家中準備吃晚餐時,收到了一份電報。這是1910年12月19日,當時的清政府外交部告訴他,在與俄羅斯接壤的邊境地區發生了肺鼠疫疫情。31歲的伍連德畢業于劍橋大學,是當時陸軍軍醫學堂的副監督。隨后在北京,他被任命為東三省防鼠疫全權總醫官,然后到了東北的哈爾濱。在疫區,他引入了口罩,火化因病去世的患者,實施嚴格的隔離措施。這些做法在90多年后的今天仍在采用。4個月后,這場奪去6萬人生命的鼠疫才被撲滅。
1937年,當日本八侵中國時,伍醫生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馬來西亞,家族成員則散居到新加坡、澳大利亞和美國,我也出生在美國。上個月,我發現我在重走曾曾祖父的中國之旅,我從香港的家中飛到北京,然后到哈爾濱參加了伍連德紀念醫院的開幕禮。在和參加典禮的來賓交談時,我一直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么中國要在這么久之后才紀念我的曾曾祖父?
這個問題的答案隱藏于中國近60年的發展歷程當中。過去很多年,有海外關系和來自海外的榮譽和認可對一個人非常不利,我的父親就因此在1949年逃離中國大陸。那些年代的英雄人物是像雷鋒這樣毫不利己的人,但情況慢慢在發生變化,到了今天,中國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已和西方接軌:運動員、娛樂明星、企業家。這一方面說明中國社會在正常化,另一方面,國家領導人也擔心年輕人會沉迷于物質和虛浮。
而我的曾曾祖父是一個完全和政治無關的人,他以治病救人為終身職業,所取得的成就超越了意識形態,得到了全世界流行病學界的一致認可。中國衛生部前副部長顧英奇在典禮致詞時就認為:在一個人人忙于賺錢的時代,伍連德醫生是醫學界的楷模,他的國際主義精神非常難能可貴。顯然,中國有關當局認為復活我曾曾祖父的精神有利于建設一個更為和諧和優雅的社會,這是中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2[英]《經濟學人》9月12日
救市一周年
金融危機一年以來,華爾街和倫敦金融城在政府的支持下幸存下來,但元氣大傷,許多銀行從業人員失業,紐約曼哈頓的一些摩天大樓換了標識,美林這樣的金融大鱷被吞并,瑞士銀行和花旗銀行聲譽大跌。但除了這些表面的損失,銀行業的運作依舊,大的金融機構在金融危機中所受損失有限,統計數字顯示,全球9家最大金融機構的總體資產負債表比2005年中期還大40%。政府對金融機構的救助似乎在證明,華爾街并不是人們所想象的實行適者生存法則的地方,只要你的規模足夠大,犯再大的錯誤也有政府在兜底。事實上,現在金融業必須斬斷來自政府的支持,把握瞬息萬變的市場信號,重新適應優勝劣汰的市場規律。歸根到底,金融業需要自律,而不是強加的監管和救助。
3[美]《新聞周刊》9月21日
過度醫療有害無益
5年前我母親79歲,因為長期的吸煙而患上了嚴重的肺氣腫,當她意識到自己的余生將離不開氧氣瓶時,她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要求醫生放棄治療,而醫生則堅持她應該嘗試新療法。我母親有醫療保險,但我并不認為醫生是出于貪婪才要讓她活得更久一點,而是醫療系統本身的運作規律使然。因為大部分的病人希望醫生做出最大的努力來挽救自己或親人的生命,這成為政治正確。而出于慣性和所受的醫學訓練,醫生也就這樣做了。過去10年,美國的醫療花費增加750%,而1/3的錢是花在病人去世前的最后兩年。盡管有人呼吁不應該把太多醫療資源浪費在垂死的病人身上,但沒有政治家敢通過類似的法案。而普遍的過度治療不僅無助于延長病人的生命,反而增加了并發癥的風險。
4[美]《外交政策》9/10月
石油的未來
今后20年,世界能源的至少3/4依然來自石油、煤和天然氣。目前的能源消費結構是在近百年里形成的,即使發生重大的科技變革,短期內能源結構也只會發生微小的變化。因此,西方國家應繼續減少對產油國的依賴,畢竟這對本國的安全不利,而且對環境也不利。而根據《華爾街日報》近期的預測,油價的最高值甚至會達到每桶250美元,石油資源豐富的國家將再發石油之財。但產油國雖然很富有,從長遠看仍難擺脫衰落的宿命。因為一旦需求達到高峰,石油時代就一去不復返了。而按照今天的速度消耗下去,石油枯竭是早晚的事,較有遠見的國家應有計劃地規避風險。而石油經濟的衰落無論如何都將激化產油國的社會矛盾,引發政治動蕩,誘使政客趁機爭奪社會財富,甚至發動戰爭。
5[臺灣]《商業周刊》9月20日
非懂不可的ECFA
今年12月,兩岸第四次陳江會就要決定是否簽署ECFA(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明年如有了ECFA的加持,臺灣的石化、機械、鋼鐵、汽車等產業會因此受惠,例如臺灣機械進口到中國大陸的平均關稅將從7.85%降為零,臺灣可以取代東盟及韓國原有23%的市占率。據估計,ECFA將讓臺灣經濟在明年起飛,經濟成長率將多出1.72%、失業率將減少2.63%。而且不僅失業率減少,勞動報酬也可望增加。臺灣與大陸之間互相免關稅后,臺灣就會產生新跳板效應,有3000億的外資排隊等著要投資臺灣,利用零關稅之便進軍大陸市場。但臺灣不能一直依賴低成本、勞動密集的產業,臺灣產業要升級,利用大陸給臺灣的三把泥土:市場、資金、機會,發展出有獨特競爭力的產品,以迎戰未來市場開放后更大的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