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漾
《現代文學史料探微》
眉睫著
上海遠東出版社 2009.8
定價:32.00元
眉睫兄迷戀廢名多年,想必稱其為“廢名迷”,絲毫不過分。據我所知,近些年來廢名迷不在少數。可是,像眉睫兄這樣的廢名迷也為數不多——繼《關于廢名》在臺灣出版后,又在內地結集成書《現代文學史料探微》,收錄的篇什中大多離不開他的廢名和廢名圈研究。
有一種說法,文學領域凡所謂“迷”,至少有3個層面。一是“讀”,熟讀偶像所有的文字,達到信手拈來的地步;二是“寫”,筆下文風、謀篇布局、遣詞造句,都不脫亦步亦趨的征候;三是“觀”,不但用偶像之眼觀世相,品世味,還以偶像的美學追求為最高追求,并以此衡量其他作品。
現在,我們不妨將廢名迷眉睫兄慢慢說開來。首先是“讀”。眉睫兄與我都曾畢業于廢名的母校黃梅一中,高中時期,他開始讀廢名的詩文小說,繼而手不釋其卷。他讀廢名的歲月,我想我大概是最有力的見證人了。讀廢名的文章,他似乎并不滿足,還想方設法通讀關于廢名的文字,包括《廢名年譜》等。他還探訪廢名的后人、學生,從他們的眼里“讀”廢名……總之一句話,無論是廢名其人,還是其文,眉睫兄讀得樂在其中。厲害的并不在此打住,隨著對廢名的深入研讀,他的興趣越來越廣泛,并延伸出了兩個“枝椏”,一是對“廢名圈”的研讀,二是對與廢名同為黃梅籍的民國文人研讀,當然也或多或少涉及與廢名同時代其他文人的研讀。
其次是“寫”。回想起來,我與眉睫兄得以相識,正是緣于他模仿廢名的系列詩文(其時我在黃梅一中廢名文學社,他拿著一批稿子找到了我)。這些文字雖然模仿的痕跡顯得頗重,隨處可見一些行文的拘謹,但足以一窺眉睫兄對廢名文風的追隨。關于這一點,夏元明先生評得精彩:“學廢名的為文,只怕不是學他的一些習慣用語,而是學他的精神。廢名為文的精神為何?大概質實是一種,信馬由韁又是一種。這些都得自于周作人。周作人最不喜歡的就是虛妄,最講究的是一個常識,廢名得其真傳。”
第三是“觀”。觀者,讀書閱世。對于眉睫兄而言,廢名的意義遠不止在為文一個方面,甚至可以說是他精神成長歷程中的一位導師。有時候,我甚至感嘆,眉睫兄在骨子里,已經滲入了廢名的氣質。從為文到為人,眉睫兄對廢名的“觀”境界倏忽不一般了。讓我意外的一點是,眉睫兄發表在今年第二期的《新文學史料》的一篇文章《并非丑化:廢名的真實一面》,他鉤沉史料,帶我們走近了廢名的另一面,認識了一個“負面”的廢名。事實上,到這一步,并不代表著眉睫兄不再是廢名迷;相反,他與廢名又接近了一步。“并非丑化”,留此存照。雖然“還廢名真面目,洵非易事”(夏元明語),但是,眉睫兄正在努力跋涉,接近廢名的真實。
從撰寫關于廢名的文章頻頻見諸報刊到結集成書,從迷戀廢名到研究廢名,還廢名的真實一面,從廢名這個點,擴展到“廢名圈”文人的研讀,再到現代文學史料的探微,眉睫兄在廢名迷這個身份上做足了文章。上海的王宏圖、楊揚等文學評論家提出了一種“通道說”,我想,用在眉睫兄的身上也是合適的——對于眉睫兄而言,廢名是一條通道,由此抵達了文學殿堂里的一大批經典作家和某種優秀的文學傳統——文章里流露出周作人的質實與信馬由韁,偶爾間雜一些澀味,讀來滋味悠長。甚至,倘若眉睫兄做起小說來,也必定會字里行間透出一股詩化的味道——經由廢名抵達契訶夫、阿左林的散文詩入小說的文學傳統。
《現代文學史料探微》同時還流露出了作者專注的挖掘史料的態度。作者筆下的廢名、喻血輪、朱湘、朱英誕、林率、許君遠等等,無不是鉤沉史料恢復本來面目的工作,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