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立軍
摘 要:新課標中,化學課程的設置是以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化學知識的教學,不僅僅是要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在各方面的能力。而思維能力,在學生今后的發展中則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試圖對化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的訓練加以探討。
關鍵詞:化學 思維能力 知識教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化學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高化學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當今社會已經進入了“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學生接觸的知識面不斷擴大,信息量不斷增加。因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結合我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充分發揮他們的創新思維,談談我個人的理解。
一、教師通過有目的的講解,開啟學生的思維之源
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創新思維的開發,從教學實踐來看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引導。即使是新課標實施后,課堂上教師的“講”也是進行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之一。它的主要作用包括:設問、解決課堂的重點和難點、傳授知識和技巧;控制課堂,實現教師的主導作用。精講巧練的課堂教學模式,強調把練引入課內。這就要求教師縮短課內講授時間,精選、精簡講授內容,提高講授效率,并經常用比較、分析、綜合歸納等方式,使知識系統化、規律化。如化學元素和化合物的知識,要抓住物質的結構決定物質的性質,物質的性質(包括物理與化學性質)決定物質的存在、制法、用途等,按這樣的思路去教學生去學,便會事半功倍。不能簡單地讓學生死記硬背。這其中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正確認識物質結構、性質、用途之間關系的基礎上,掌握知識的內在聯系,創造性地進行發散思維,探究新的知識領域。教學過程是雙向活動,課堂上要留給學生一定的思考時間,教師必須抓住要害問題,巧問善引,創造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如,對氧化——還原反應有關概念的認識,就是這樣的典型例子。初中階段通過對氫氣在加熱條件下與氧化銅反應現象的觀察,從得氧與失氧的角度初步理解氧化——還原反應。進入高一年級后,在鹵族元素的教學中還要接觸到一些沒有氧氣參加的氧化——還原反應,由于積累了一定的反應現象、事實作為基礎,從而為以后從化合價的升降和電子轉移的觀點進一步分析氧化——還原反應作了鋪墊,使學生的思維更進一層。
二、教師通過有代表性的練習,啟發學生的思維
1.通過練習打好基礎
對于知識要由點到面,由此及彼,由簡單到復雜,扎實訓練。但扎實不等同于題海戰術,而是有目的、有步驟、有針對性地練習。
2.以新帶舊,寓復習于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在課堂教學中,將新舊知識進行重新整合,使知識系統化。如在講單質鐵、亞鐵離子、鐵離子之間的轉化關系時,融入硫離子、碘離子的還原性,氯氣、硝酸等的氧化性,結合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等知識,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離子共存、過量計算等設計練習進行課堂訓練,不僅突出了課內的重點,而且收到了溫故知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對于易混淆的內容要進行對比訓練
對于相近易混淆的概念、原理等要進行對比練習,求同存異,突出特點。如“四同”:同分異構體、同系物、同位素、同素異形體;“三池”:原電池、電解池、電渡池等。
4.對于學生要進行舉一反三的思維訓練
教師不但要精選習題,而且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試著編寫試題,從而達到訓練學生積極思維,由此及彼,觸類旁通的目的。例如:將一段鐵絲插入硫酸銅溶液中:A.可以觀察到什么現象?B.鐵絲本身的質量有什么變化?C.溶液的質量有什么變化?之后,教師還可以繼續設問:D.如何使鐵絲溶解而銅不在鐵絲上析出?E.如何使鐵絲上析出銅而鐵絲本身的質量可以保持不變?F.如果將硫酸銅溶液換成飽和食鹽水,如何使鐵絲上析出氫氣而鐵絲本身質量不變?
5.教學中要注意因材施教
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由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不同,在學習方面肯定也會呈現差異性。因此,練習也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應該有不同的要求,也就是要分層次教學,作業也要分層次去布置,使課堂練習更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
6.要貫徹“賞識教育的原則”
對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給他們以自信心。這樣才能充分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讓他們時時享受到成功的喜悅。要記住:好孩子是夸出來的。
三、化學實驗是啟發學生思維的金鑰匙
化學實驗的過程就是開發學生思維的過程。化學實驗直觀、新奇,學生容易記住。因此,教師要適時地加以引導,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去分析、綜合、概括,這是開啟學生思維最有效的途徑。
設計以下兩個實驗:1.向硫酸鋁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2.向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硫酸鋁溶液。
實驗1的現象:立即有絮狀白色沉淀產生,且沉淀量逐漸增多。但隨著氫氧化鈉溶液的繼續滴加,沉淀增多到一定程度后,便又開始溶解,直至沉淀最后全部溶解消失。
實驗2的現象:一開始,產生絮狀白色沉淀,隨即溶解消失,且這種現象多次反復出現。但是,隨著硫酸鋁溶液不斷地繼續滴加至一定量后,絮狀白色沉淀便不再溶解,而且不斷增加。
實驗完成后,教師可以進一步設問:為什么同樣是兩種溶液,只是先后實驗的操作順序進行了改變,卻有兩種不同的化學現象?
根據實驗現象可以做出如下判斷:實驗1,初始滴入的氫氧化鈉溶液,會立即發生如下反應從而產生絮狀白色沉淀:Al2(SO4)3+6NaOH=2Al(OH)3↓+3Na2SO4,當滴加的氫氧化鈉過量時,氫氧化鋁便與氫氧化鈉發生反應,直至氫氧化鋁完全溶解。
實驗2中,一開始,新滴入的少量的硫酸鋁與氫氧化鈉雖然反應生成氫氧化鋁沉淀,但隨即便與過量的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使白色絮狀沉淀溶解,所以會多次出現沉淀反復生成又消失的現象。同時,由于硫酸鋁水解后呈酸性,當滴加的硫酸鋁溶液過量后,又會出現白色沉淀。
最后,老師可重點強調:對于有些化學反應,雖然反應物都相同,但隨著反應物滴入的順序不同,中間所產生的實驗現象很有可能不同。所以,要求學生要學會從多方面來考慮問題,多分析,多思考,從而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增加學生的解題思路。
參考文獻:
王祖浩.中學化學課程評價的反思與探索.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
作者單位: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