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明
所謂非智力因素,是指學生學習積極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動機、興趣、情感、性格、意志、習慣等。課堂教學中,在啟迪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把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融于教學之中,并使其成為教學目標之一。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結合教材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一些做法。
一、樹立學習榜樣,培養(yǎng)學習意志
培養(yǎng)學生非智力因素的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是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意志和學習品質。在課堂教學中,有目的地不斷用榜樣的言行來教育學生,無疑會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例如講華羅庚、陳景潤等我國著名數學家的事跡及成才的故事,指出他們之所以能登上數學的高峰,是因為他們具有鍥而不舍的堅強意志,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的可貴品質,培養(yǎng)克服困難的毅力,勤奮而頑強地學習。教學中給學生提供獨立活動克服困難的機會,教師積極啟發(fā)誘導,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獨立探索克服困難的方法和途徑。同時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初中生思想不穩(wěn)定,興趣容易轉移,上課容易分心,在課堂上不斷以目光、表情、手勢以及聲音的變化或者作必要的停頓來警示他們,使其感到自己始終置身于老師的關注之下,從而自覺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二、激發(fā)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
激發(fā)興趣,擺脫枯燥的說教和推理,能增強人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力。例如講矩形時,自制平行四邊形教具,利用平行四邊形的不穩(wěn)定性,將一個平行四邊形變成有一個直角的平行四邊形。通過演示觀察,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爭議、探索:在四邊邊長不變的情況下,平行四邊形在變動中成為一個怎樣的圖形?平行四邊形的什么發(fā)生了變化?(角)什么沒有變化?(邊)矩形的定義是什么?它是什么四邊形的特殊的一種?除具有什么圖形性質外,還具有怎樣的特殊性質?一連串問題激發(fā)學生主動去思考、探索。講兩圓的位置關系時,利用直觀教具,用運動的方式,讓學生看到兩圓外離——外切——相交——內切——內含的變化過程。從而歸納出兩圓之間的五種位置關系,增強了直觀性。
三、手腦并用,培養(yǎng)動手能力
數學知識既來源于生活又要應用于生活,手腦并用,培養(yǎng)動手能力既能活躍課堂氣氛,又能開拓學生的思維。例如講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時,讓每一個學生先準備好一個硬紙做的三角形,在課堂上讓同學們都把這個三角形的兩個角剪下來,再和第三個角拼在一起,就成為一個平角。這樣,就能很快地找到定理的證明思路。再如在研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時,指導學生動手畫圖實驗,分別剪兩個有兩邊夾角、兩角夾邊、三邊對應相等的三角形,通過比較,啟發(fā)學生自己總結出判定定理。通過讓學生多參加實踐活動,制作教具,實物在手,看得見,摸得著,對它們的特征記憶深刻。
四、加強指導,培養(yǎng)良好學習習慣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預習、聽課、復習這三個環(huán)節(jié)中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
課前要布置預習提綱,讓學生先通讀課文,然后細讀理解大致內容,自定一些“劃”和批的記號,在課本上把關鍵句、重點詞、概念、公式、定理劃出來,使他們養(yǎng)成邊讀邊劃邊批邊算的習慣。聽課方面要求學生上課做到勤于思考,積極舉手發(fā)言,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認真做好堂上練習,認真聽老師講評及課后小結,積極動腦、動手、動口參與教學活動。在進行單元小結或學期總結復習時,引導學生對所學過的每個知識點、每章節(jié)的內容加以綜合歸納,有選擇性地解各種類型和檔次的習題,使學生掌握各類題的解題規(guī)律和方法,鞏固所學內容。
總之,在搞好教學改革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yǎng)成獨立獲取數學知識的本領,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和素質。
作者單位: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