奐文英
摘 要:一節好的數學課,首先是一節數學活動課。其次,一節好的數學課,應該是一節沖突激烈的課。最后,一節好的數學課,應該是一節“不完整”的課。因此,上完一節數學課,學生在已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會產生更多的問題。那么,如何評價一節數學課?評價一堂課的標準是什么,如何實施有效的數學課堂評價?常用的評價方法有哪些?
關鍵詞:數學課 評課 見解
授課教師的成長必須經歷一些磨礪,要能承受各種結果,不能只聽優點,不想聽不足。只有那些有勇氣面對痛苦和喜悅的人,才能真正地成為科研先導型的教師。
這里,我們首先應該認識到:一堂好的數學課,課堂的中心應該在于學生,而不在于教師,教師在其中應該是引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一堂好的數學課,不僅僅是把學生看成知識的接受者,更重要的是把學生看成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并要給學生的不同見解留有一定的思維空間;一堂好的數學課,教師的主導作用應充分體現在: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從雙基出發,在進行知識教學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智力品質,提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擺脫被動的學習狀態,發揮出自身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因此,我們在評課時,要抓住重點,要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一般情況下,評課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一堂數學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數學課的評議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
(1)從教學目標制訂來看,要看是否全面、具體、適宜。依據《課標》和教學目標中的要求,全面是指要從知識、能力、思想情感、學習策略、文化策略等五個方面來確定教學目標。
(2)從目標達成來看,要看教學目標是不是明確地體現在每一教學環節中,教學手段是否都緊密地圍繞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要看課堂上是否盡快地接觸重點內容,重點內容的教學時間是否得到保證,重點知識和技能是否得到鞏固和強化。
總之,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水平和當前的教學任務,正確確定學生通過課堂教學在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數學能力、理性精神等方面獲得發展,使教學目標的陳述準確而沒有歧義,真正使目標成為評價教學結果的依據.
二、從處理教材上分析
1.正確分析所教內容各部分知識的本質地位及與相關知識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
2.對如何選擇、運用與知識本質緊密相關的典型材料的分析。
3.對如何從學生的現狀出發重新組織教材,將學過的知識自然融入新情境,以舊引新,以新強舊的分析。
4.對如何圍繞數學知識的本質及邏輯關系,有計劃地設置問題,使學生得到數學思維訓練的分析。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1.正確組織課堂教學內容和反映教學目標的要求;重點突出;注重層次、結構、張馳有序,循序漸進;注重新舊知識的實質性聯系,保持知識的連貫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
2.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內提出“問題系列”,啟發全體學生開展獨立思考,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參與度,引導學生探究和理解數學本質,建立相關知識體系。
3.精心設計練習,有計劃地設置練習中的思維障礙,使練習具有合適的梯度,提高訓練效率。
4.恰當運用反饋調節機制。教學程序評析包括以下兩個主要方面:
A.看教學思路設計
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課者評教學思路,一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二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三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的實際運作效果。
B.看課堂結構安排
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
計算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能較好地了解授課者授課重點、結構。安排授課時間設計包括:①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看有無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現象,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②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無教師占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現象。③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太少現象。④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看優中差生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優等生占用時間過多,差等生占用時間太少的現象。⑤計算非教學時間,看教師在課堂上有無脫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四、從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分析
教學方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完成教學目的、任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總稱。包括教師“教”的方式,還包括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式,是“教”的方法與“學”的方法的統一。
評析教學方法與手段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主要內容:
(1)看是不是量體裁衣,優選活用。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是一種復雜多變的系統工程,不可能有一種固定不變的萬能方法。一種好的教學方法總是相對而言的,它總是因課程、因學生、因教師自身特點而相應變化的。
(2)看教學方法的多樣化。教學方法最忌單調死板。教學活動的復雜性決定了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所以評課既看教師是否能夠面向實際,恰當地選擇教學方法,同時還要看教師能否在教學方法多樣性上下一番工夫,使課堂教學超凡脫俗,常教常新,富有藝術性。
(3)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評析教師的教學方法既要評常規,還要看改革與創新。尤其是評析一些素質好的骨干教師的課。既要看常規,更要看改革和創新。要看課堂上的思維訓練的設計,要看創新能力的培養,要看主體活動的發揮,要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要看教學藝術風格的形成等。
(4)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以及學生學習的需要,教師要適時、適當運用投影儀、錄音機、計算機、電視、電影、電腦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
五、從教師教學基本功上分析
教學基本功是教師上好課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評課還要看教師的教學基本功。
(1)看板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言簡意賅、條理性強、富有藝術性(字跡工整美觀,板畫嫻熟等)。
(2)看教態:教師課堂上的教態應該是明朗、快活、莊重,富有感染力。儀表端莊,舉止從容,態度熱情,熱愛學生,師生情感交融。
(3)看語言:教學也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有時關系到一節課的成敗。教師的課堂語言,要準確清楚,精當簡練,生動形象有感染力和啟發性。教學語言的語調要高低適宜,快慢適度,抑揚頓挫,富于變化。
(4)看操作:數學教師要有較好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看教師運用教具,操作投影儀、錄音機、微機等的熟練程度。
六、從教學效果上分析
分析一節課,既要分析教學過程和教學方法,又要分析教學結果。看課堂教學效果是評價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數學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已有發展的基礎上,在“雙基”、數學能力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一定的發展。課堂效果評析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看是否教學效率高,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
二看是否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
三看是否有效利用課堂40分鐘,學生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解決,學生負擔合理。
課堂效果的評析,有時也可以借助于測試手段。即上完課,評課者出題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當場做測試,而后通過統計分析來對課堂效果做出評價。
參考資料:
1.一堂好數學課的評價標準.網址:http://www.edu.net/news/view/200801/11525.html
2.教育部制訂《數學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3.數學課評價標準.網址:http://www.33jy.cn/yansuo/shuoke/lilun/200707/28659.html
4.周培根.數學課評價標準初探.2005年9月發表于網上
5.甘南師范學校數學教研組擬訂《數學課評價標準》.2006年5月討論稿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