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紅琴
摘 要:精選習題,批閱時筆下留聲,面批,優作展示等方略,訂正,精講精練,二次作業,整理利用等手段,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關鍵詞:精選 批閱 二次作業 效果 提高
在轟轟烈烈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教學質量,教學效果顯得更加重要的,不容輕視。
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一定會在課后布置適量的習題,使學生通過練習來消化,鞏固課上所學知識,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批改作業時,你會獲取從學生處反饋來的信息:學生或掌握或未完全掌握某些知識。于是,你會讓學生訂正做錯的習題,但問題恐怕還沒有解決,經過測驗考試等手段,你可能會發現有的學生可能會犯同樣的錯誤,這就說明他們對曾做錯并訂正過的習題沒有真正弄懂,對該節課的知識沒有真正掌握。于是,我們的教師感嘆,埋怨學生不努力,沒腦子,甚至手足無措。
這時,作為教師,我們必須要反思,考慮如何運用“做作業”這一手段使學生盡快掌握課堂知識,即如何來提高學生課后練習的效果。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是從以下幾個層面著手的:第一層面,每次作業都要選好題目,千萬不能照搬某個練習冊或習題集。第二層面,對學生做錯的習題細致分析、思考、查究,要求學生認真訂正,讓學生真正理解透徹。第三層面,使用多種方法對錯誤信息強化刺激,使學生對所犯的錯誤有一種銘心刻骨的感覺。筆者將自己的一點經驗與想法作了整理,具體做法這樣:
一、選題
現在的數學資料很多,名目也繁多,如:數學練習冊、精選習題集、數學非常講解、優等生學案等等,還有互聯網上也有許多相關的內容,這時候教師不能照單全收,雖然說那里頭有許多好題,但也有一些不是很好的,也可能存在一些不合適你學生現在水平的,這時教師應認真閱讀、分析,對著題海中的題目進行取舍,甚至改編,教師可將題目和學生都進行分層,既要控制好題量,更要把握好質量。一般課后練習包括在校作業和家庭作業,兩種作業不是簡單的重復,后者略加深加寬,如果有備課組的話,還可以有機地做好合作和分工的工作。一定要對學生負責。
二、批閱
1.筆下留聲
即在批改作業時,視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適當注上一兩句短評。因為評語有一種聲音效果,好比老師就在眼前指點,給人一種強烈的聽覺刺激和想象余地,能撼人心魄,觸人靈魂。短評以鼓勵為主,如一貫作業撩草的學生作業變認真時,或者作業時發現巧妙的解題方法時等等,簡短的贊語所起的作用可不小,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融恰師生間感情……對于粗心的學生則適當予一些善意的批評,千萬不能諷刺、挖苦,有時一句傷人的話,用幾句話或大量的行動都很難補回來的。如一學生求得某人步行速度為10公里/小時,結果卻寫成100公里/小時,我在批閱時注上一句:“此人莫非是外星人?”學生翻開作業,在一笑中認識到自己的粗心,以后很少犯類似錯誤。
2.面批
面批的學生有三類:①同一錯誤屢犯不改者,當面追詢原因,共同探討,釋疑解惑;②對抄襲作業者,指出某處讓其解釋,使其羞愧不已,也在警告他:“你的那些行為老師全知道”;③基本常識出錯時,可詢問學生解題時的想法,現在又有什么想法,此類情況一般是沒有預習好的,上課沒有專心聽講造成的,趁此機會教師可作些預習方法指導,多用淺顯的比方進行啟發。
3.展示
對作業認真的、解題新穎的、構思巧妙的,可以借助實物投影儀或其他方法進行展示,讓這些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其他學生也有所收獲,一舉兩得。要知道榜樣的作用有時是很大的。應可以適當使用。
三、精講精練
1.錯誤暴光
根據心理學研究,人的認知有“先入為主”的原則,因此分析作業時,教授應將正確的解題過程展示出來,再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主要錯誤進行暴光,讓學生形成鮮明的感官刺激,也可進行討論,甚至爭論,與正確信息形成強烈反差,在對比中獲取知識,自己去偽存真。
2.反例夸張
對假命題采用舉反例進行“一票否決”很有說服力,學生也易于接受。但同一題目,反例可能舉出很多,其效果往往有差異,學生的印象會深淺不一,我舉反例,盡可能選夸張一點的,如反駁命題“所有等腰三角形都全等”,我舉了一個又高又尖的三角形,一個又矮又扁的三角形,學生一看即形成強烈的印象。
3.極端假設
即分析學生的錯誤時,將錯就錯,把錯誤推向極端,從而得出荒謬的結果,使得事理顯而易見,不講自明。用這種方法闡明觀點,可使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如在解方程時,我總是強調不能在方程中同除以含未知數的代數式,否則,會造成失根。但還是有學生會犯這類錯誤。一次分析作業時,我舉了一例:解方程4x=2x,兩邊同除以2x得2=1。學生轟堂大笑,笑聲中悟出了道理。還可追問,造成錯誤的原因,是方程兩邊除了可能為零的x,讓學生徹底掌握這一層知識。
4.再進行相關問題的訓練,特別注重變式訓練,切實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四、訂正與整理
每次作業,要求學生不全面訂正,僅對局部內容進行訂正,這樣既能對癥下藥,又能節省時間。事半功倍,值得一試。
并要求學生經常記“錯題記錄”,即以當天做錯的作業中挑出最有代表性的一題或幾題,分析出錯的原因,如何訂正,有何教訓,啟發,記錄成文。教師不定期抽查,對做得好的進行表揚或作展覽,堅持一段時間,學生形成習慣。空余時翻閱“日記”既是一種享受,更是知識的再現和鞏固。
做過的作業如何利用?全部翻看沒有必要,溫習一偏“日記”必不可少,每次復習迎考,我總留出部分時間給學生自由支配,指導他們看“日記”,如何看,遮掉訂正好的答案部分,讀題后重解一遍,做對了,說明已掌握,做錯了,好好反省檢查疏漏處。照此看完“日記”,則每人必大有收獲。因為每個學生抓住了自己的薄弱環節,查漏補缺了,這樣的復習最具針對性,效果也較好。
五、二次作業
對做過的題目,教師已講解過,學生也已訂正過,并且還記了錯題記錄,許多教師認為這樣應該萬無一失了,根據遺忘規律和實際情況,我們發現:學生掌握得沒我們想象的好,至少有一部分學生還會犯錯,所以我們布置類似的作業、練習,讓學生再操練。對二次作業,教師還要二次批改和一定的補救工作。
六、定期檢查
做完了這些工作,是否就高枕無憂了,絕對不是。教師對學生的易錯題也應整理,制成練習,定期檢查,這項工作非常重要,能引起學生的高度重視,千萬不要怕麻煩。
十多年的教學實踐,我體會到十分重視學生作業的分析和訂正,對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誤進行適當的強化刺激,是澄清模糊認識,加強記憶效果,鞏固新舊知識的有效途徑。作業效果得以充分發揮,事半功倍,學生脫離題海,教師教得輕松。扎扎實實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悅來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