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榮
隨著校園多媒體網絡環境的形成,我們將創新性的學習觀和構建主義思想與網絡技術、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相結合,設計并實踐了課堂自主創新性學習模式:“自探共究”式學習。
“自探共究”式學習設計以學為中心,以情境創設為前提,以問題驅動為向導,引出學習主題,學生圍繞主題展開學習,查閱信息資料,進行邏輯推理,完成自我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構建,與伙伴交流,相互取長補短,使意義構建更趨合理完善。
一、基本環節
1.創設情境
創建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情境,接近知識產生、使用的實際情境,能讓學生進入積極的學習情感狀態,提取記憶中有關知識、經驗,激發聯想和想象。
2.問題向導
學習應有一定的目標,在網絡環境中的學習更應具有明確的目的性,以減少學習的盲目性。在該模式中學習目標一般采用以下兩種方式呈現:一是在情境中設置問題,誘導學生積極思維。二是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后提出新問題、新想法。
3.查詢信息
在網絡環境中學習,教師是作為幫助者出現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的。但當學生進入網絡進行學習時,教師有必要把學習的環境向學生做一簡單介紹,同時,學生在學習時如何能做到目標明確,還需教師及時做適當的輔導。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圍繞學習目標,就能很順利地上網搜索信息,分析、辨別,加以歸類、整理。
4.自我構建
自主學習的過程是學習者對獲取的信息進行評判,探尋現象與本質、原因與結果等有規律的關系。利用原有的認識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和索引(分析、檢驗、確認)當前學習的新知識,如果不能“同化”,則引起“順應”,實現對新知識構建的過程。
5.網上交流
學生在具有良好組織結構的協作小組中學習,其效果遠遠優于班級組織形式。在網絡環境中,利用網絡平臺,更有利于研究興趣相近的學生組成協作學習小組,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我們的學習網絡平臺中,有網上論壇欄目,學生可以在網上交流,發表自己的見解。
6.完善構建
在交流之前,學生習得的只是一人的思維之成果。通過網上交流,小組成員可以集中智慧,共同完成任務。
二、學習效果分析
1.增加了教學容量
學生可以通過鼠標點擊,自由地在不同知識點之間進行轉換,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大量的信息,使教學容量大大增加,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此基礎上,針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交流,其思維深度也大大增加。
2.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利用多媒體局域網組織教學,可以使學生在學習目標的指引下,通過網上沖浪去尋找知識。通過獨立思考、對話交流去獲取知識。這培養了他們運用因特網去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的獨立精神和協作品質。
3.顧及了個體差異
我們以往都采取“抓兩頭,帶中間”的教學方式,往往造成“好生吃不飽,差生吃不了”的現象。而網絡教學可進行異步的交流和學習,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基礎與學習進度自定進度進行個別化學習。
三、思考認識
1.網絡環境下“自探共究”式學習模式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1)學習主題的設計。主題的選取和設計非常重要,要遵循維果茨基的“最鄰近發展區”的原則,創設智力上有挑戰性的問題,有思考價值、有探索的空間,激發學生的探索興趣、愿望,能完成任務的驅動作用,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創新能力。
(2)信息資源設計。確定學習當前主題所需信息資源的種類、內容,每種資源在學習中的作用及相關的更多資源,教師應視情況指導部分學生獲取資源的路徑和分析利用資源的方法。
(3)協作小組設計。一般以2~4人為宜,可以是同質(學習程度、興趣、個性、性別等),也可以是異質,一般以異質為宜,互補性強,更能體現和發揮互相包容、互相幫助、互相合作的精神。合作小組組建以后,還應依據主題任務,根據每個人的特長做不同的分工,各自先行完成自己的任務。
2.教師在學習活動中的作用更多體現為引導
校園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創新性學習,是以問題探究為主的學習,學生的主要學習工具是計算機網絡和教師課前制作的課件、網頁及相關鏈接。課堂上教師提出要探究的問題后,學生自主決定是到局域網的服務器上查資料還是到互聯網上查資料,自己決定進入哪一個網頁,學習進度、難度也由學生自己控制。教師的工作主要體現在課前的準備、課上的幫助和方向的控制及課后的引導。
網絡文化激起了學生學習的極大興趣,但網絡中的陰暗文化也會給學習者帶來負面影響,對辨別是非能力差的小學生來說,影響更大。如何讓學習者能在網絡環境中進行有益的學習,教師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
網絡使教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網上實現教育的全過程指日可待。隨著現代技術的飛快發展,將會有更多的網上信息得到快速傳遞,學生的知識領域將得到更大限度的拓寬,從長遠來看,網絡教育特別是充分利用互聯網的信息資源,拓展教育教學空間,無疑前景廣闊。在校園網絡環境下,我們開展自主創新學習才剛剛起步,如何順應這一形勢,我們還須做出更多的努力。
參考文獻:
曹葆華.網絡環境下創新性學習的設計與實踐
作者單位:河北省遵化市子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