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玲
在講授《新編實用英語》第二冊第六單元The Gateway Arch(大拱門)時,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被大拱門磅礴的氣勢震懾,不禁感嘆設計師的創意,人類的偉大。講授本課時,教師不妨把建造大拱門的意義及大拱門的鋼建結構做一介紹。
圣路易斯市(Saint Louis)以法王路易九世的名稱命名,是美國中西部水陸交通樞紐,是密蘇里州最大的城市,位于密蘇里河與密西西比河匯合處南端,它也是全美第二大鐵路運輸中心。更具盛名的是圣路易斯市的大拱門,大拱門所在地是杰佛遜紀念公園。19世紀初美國人從這里出發,開始了西拓運動,圣路易斯市為必經之路,因而被稱為“西進之門”。總統杰弗遜是這一運動的發起者。
一方面西進運動是美國政府采取各種措施,鼓勵殖民者涌入尚未開發的阿巴拉契亞山脈以西地區,掠奪印第安人的土地, 使土著印第安人遭到血腥屠殺;另一方面,西部廣大地區被開發,農業實現了機械化,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帶動了交通運輸,刺激了西部城鎮的興起和工業的進步,形成了新的工業區,促進了美國經濟的發展,是美國城市化、工業化和美利堅民族大融合的過程。可見,西進運動既是對印第安人的驅逐和掠奪,又是加速美國經濟發展和國力增強的推動力。美國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美國的大國地位、強國地位也在西部開發的過程中奠定下來。“西進運動”是美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篇章。
大拱門便是為紀念美國的西部大開發而建。美國人也將之稱作“通向西部的門戶”(Gateway to the west)。這個“大拱門”類似我國甘肅的嘉峪關,出了嘉峪關就會有一種“西出陽關無故人”的凄涼感。站在密西西比河岸上會令人遙想當年西進的盛況和艱辛。大拱門的設計師是移民美國的芬蘭人Eero Saarinan,他力圖體現移民精神:對理想的不懈追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因此,大拱門才呈現出一派所有其他建筑都沒有的造型:開敞胸襟,傲視八方。他說過:“城市是一本打開的書,從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負。”還說:“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非常遺憾,構想于1947年的拱門于1965年10月28日竣工,全部造價1300萬美元。而它的設計者Eero Saarinan卻于1961年先逝,未能看到拱門的開工與落成。這美麗的曠世之作,是他留給世人的一個驚奇與微笑。
現在圣路易斯拱門為St. Louis 的地標,高630英尺,比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 555英尺)、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455英尺)或是歐洲的比薩斜塔(Leaning Tower Of Pisa, 179英尺)都還要高! 是美國最高的獨自挺立的紀念碑,也是美國人工的7大奇跡之一。它的外形是一個部分橢圓的拱門。在拱門的腳下你可以看到拱門的柱子是三角形的,就是說拱形是由三角的柱子組成的。那三面體的拱基,20個人也不能合抱。
圖書館的資料顯示:大拱門的設計和施工都是20世紀60年代世界建筑史上名列前茅的,它解決了工程上的許多難題。比如,整個拱門是用不銹鋼建成的,因此必須防止每年數百次雷電的襲擊。由于大拱門先進的避雷電系統,至今沒有任何雷電損壞或人員傷亡。又比如,大拱門也成功地解決了超高建筑的擺幅問題。它頂端的正常擺動幅度可在46厘米之內,但記錄顯示,它即使遇到時速80公里的大風,其擺動幅度也僅有5厘米。
正是這個聞名遐邇的大拱門,讓圣路易斯再次成為世人注目的焦點,每年吸納成千上萬世界各地的游客來到這里,不僅感受這個雄偉、簡潔而且充滿象征意義的幾何造型具有的強烈的表達性,更是感嘆人類創造奇跡的智慧,譜寫著圣路易斯人不屈不撓的悠久歷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他們的開拓精神將永遠激勵后來者去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跡!
作者單位:黑龍江農墾林業職業技術學院基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