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富平
在教學中筆者發現學生在學習中缺乏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習慣,沒有自主精神,依賴別人,即使簡單的計算,都要通過別人的答案來驗證自己的結果是否正確,這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再者是家庭作業抄襲嚴重,全班學生能照著一個錯誤的答案全部抄下來,這是“懶”字在作怪;另外一個現象是課堂上遇到稍微有難度的題目就不愿意思考,其實只要認真讀題、稍加分析就能豁然開朗。懶惰和缺乏自信同時作祟,讓學生們獨立思考、獨立學習的能力在慢慢喪失。鑒于以上三種現象,我對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進行了思考和探討。
學習品質是指個體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二者的優化構成了良好的學習品質。它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智力因素直接參與學習活動,是提高學習效率和取得好成績的必要條件,而非智力因素如學習態度、動機、習慣與方法、自信心等通過影響智力活動而影響學習過程和結果,它是學習活動的動力調節系統。良好的學習品質是學生健全人格在學習活動中的具體表現,所以學生人格的形成直接決定著學習品質的培養。
一、科學施教,培養積極的學習態度
積極的學習態度是指學生認為學習知識有用、有價值且喜歡學習、愿意學習,以此為樂。它是推動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刻苦學習的強大動力,影響著學習行為結果和學生抗挫折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非常重要。除家長外,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教師。教師對所教學科的態度、師生關系和教學過程中涉及到的學科內容、組織形式、課堂情境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態度。所以,教師教學時應讓學生認識到知識的實用價值,體現出對學科的熱愛等情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精心設計教學形式并加工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積極的學習體驗,從而形成或改變學習態度。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說過這樣一句話“學校中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獲得求知識的方法”。第斯多惠在其代表作《德國教師教育指南》中從“人的主動性是人的本質”這一觀點出發,認為教師主要應發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出最高教學原則是“激勵學生獨立地研究真理”,或者是“激勵學生的認識素質,使他們在掌握和找尋真理中得到發展”。因此,教育的一切活動必須使學生具有充分的動力,主動學習,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夯實學生“終身學習”的基礎,并最終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
二、采用科學的技術和手段,培養學習的內在動力
如果學生學習動力來源于自身,那么學習活動就是學生的興趣所在及追求的目的,無需外力推動,如求知欲、好奇心等。這種內部動力是持久、穩定、強有力的。如果學生學習的動力是由學生或學習活動以外的客觀因素引起的,是為了獲得(避免)家長或老師的獎勵(懲罰)而讀書,為了應付考試而開夜車學習,這種外部動力是暫時、不穩定的,會因客觀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培養學生學習品質最終要培養其內在學習動力。因此,教師或家長應利用一些方法和技術使外部動力轉化為內部動力,持續推動學習活動的高效進行。
1.用多種方式評價學生,讓學生體驗成功。教育家指出,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增強學生努力學習的愿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課堂上,學生對某位學生的評價往往是隨著教師的態度在變化著,教師的評價是他們的示范。教師對學生是信任和賞識,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具有自信,同時對他人也采取欣賞的態度。所以,教師要運用多種評價方法來評價學生,看到每個學生的優點,積極肯定、鼓勵,讓學生體驗成功,從而產生使自己更好更優秀的愿望。這種積極的心態遷移到學習中,學生學習積極性高。知識技能掌握得好,學習成績逐漸提高,學生就會喜歡學校、老師,從而進入學習的良性循環狀態。
2.恰當獎懲,使外動力轉化為內動力。“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但表揚和獎勵使用過多或不當都有消極作用。如果濫用外部獎勵,不僅不能促進學習,反而可能破壞學生的內在動力,這就要求教師客觀、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樹立新的人才觀。學生具有多元智力,我們的人才觀也應該是多元化的,應主張人的個性發展,不同的人可以在不同的領域成材,我們不能用同一個標準來衡量所有的學生。在教育教學中教師就應該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在今后不同領域中成材奠定扎實的心理基礎。所以,表揚與獎勵首先要具體。表揚學生某一點好,如作業字跡清楚或按時完成,其次要及時。經常及時告訴學生學習中的優點,使學生知道什么是正確的做法,以激發其上進心。經常地反饋學習中的信息會激起學生繼續努力的愿望,使學生不斷地付出最大的努力。最后要以精神獎勵為主,物質獎勵為輔,逐漸增大精神獎勵。
三、教會學生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有些學生有良好的學習態度,但是學習方法不科學,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不同年級教會學生學習的任務也不同:低年級,首先教給學生書寫技能、識字和閱讀的方法。其次,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從小教會學生科學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增多加深,學生要學得快、學得好更需要科學的學習方法,如預習、聽課、復習、獨立作業和各種記憶方法。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和效果,進而更好地學習。
四、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使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
有良好學習習慣的學生學習自覺、主動,不用管、不用催,長大走向社會、工作崗位也能主動學習。所以,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頑強的推動力量,使學生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取得好成績,它能使學生終身學習、終身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包括低年級和高年級,如高年級的閱讀、獨立思考、積極發言、預習、復習、總結等習慣。它們的形成絕非一日之功,是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逐漸養成的,其形成主要依靠簡單的重復和有意識的訓練。對此,教師應有預見性,力爭主動,絕不能放任自流,等學習上出了問題再處理和補救。
總之,要讓學生感知學習與生活的重要真理。每節課前師生共同學習真理啟示語,幫助學生成長為有感知能力、能自我平衡、自負其責的求學者。“我們每人必須走好自己的路,無人能代替。”要讓學生明白做一個獨立思考、具有獨立人格的人的重要性。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山縣馬力鎮干扎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