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秋林
個性化閱讀,就是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個性的閱讀。究其實質,就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重視、珍視閱讀主體(學生)對客體(文本)的不同的認識和感受,并為之營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環境,即條件、機遇和氛圍,讓閱讀成為個性釋放的過程,讓閱讀成為張揚個性的舞臺。
在個性化閱讀指導中,營造有利于學生體驗感悟的情緒化的“場所”,是基礎和前提;尊重學生閱讀的自主權,給予學生自主實踐的機會,是重點與關鍵。
一、尊重學生的體驗,給予他們生動發展的機會
法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盧梭說:“兒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簡直是最愚蠢的。”個性化閱讀是一種體驗性閱讀。閱讀是學生和作者平等的對話,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學生動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圖式,與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經驗圖式進行同構,這種同構反映出他們獨特的感悟、體驗、理解。這就要求我們在閱讀指導中要做到以下兩點:
首先,要調動起學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語文是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大多數的閱讀文章都包含著濃厚的感情色彩,如果我們在閱讀中不去引導學生體驗這種情感,閱讀的功能就會減少許多。
其次,要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感悟,尊重學生獨特的生命感受。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是在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有時甚至也是在創造意義,因此,教師不能只有一個答案、一條思路,更不能只靠一本教師用書來標榜“教無不能”,答案可以是豐富多彩的,思維應當是流動跳躍的。
二、尊重學生的差異,給予他們深入思辨的機會
閱讀不是一個被動、機械地吸收課文里的信息的過程,而是積極、主動地運用非邏輯的直覺、頓悟、感悟等來認知文本,從課文里吸收各類信息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文本中的言語,只有在他已有的信息貯存中能夠找到與該文本言語具有相似性以后,才能進行相似匹配、激活,從而順利識別出文本中的信息。而學生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卻又千差萬別,他們大腦中貯存的相似模塊也就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閱讀同一文本,也會形成各自不同的相似選擇與相似匹配,進而產生見仁見智的個性化解讀。這就注定了個性化閱讀一定是一種差異性閱讀。所以在閱讀指導中,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差異,一味追求整齊劃一的教學效果,要充分考慮學生不同的心理特點和知識經驗。
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共性特點;但同齡兒童的思維特點,又是有差別的;同一年齡階段的學生,由于對課外學習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不同,知識背景是有比較大的差別的;由于個性特點、家庭與社會背景的不同,生活經驗也有明顯差別:正所謂"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例如對主要內容的把握,有的側重整體思維,在于對全文的多遍閱讀;有的側重分析思維,遵循從部分到整體。因此,把握全文主要內容的閱讀指導,既要有幾次的從整體上的把握,也要有一部分一部分的或針對重點部分的閱讀指導。又如興趣的激發,有的同學的認知是情感型的,情感的激發能使其很快進入個性化閱讀狀態,有的同學是理智型的,知識的吸引才能將他帶入個性化閱讀狀態。因此,根據文本特點,綜合運用整體思維與分析思維,交叉運用激發情感和引發知識經驗的策略,才是指導個性化閱讀的有效策略。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一千個哈姆雷特終歸還是哈姆雷特。所以,在個性化閱讀指導中,要引導學生通過深入思辨,探尋文本意義,防止美麗的“誤讀”。在閱讀《五柳先生傳》,討論五柳先生是一個怎樣的人時,一學生馬上提出五柳先生是一個窮人的觀點,還列出了“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等依據,分析得有條有理。他的發言得到好些同學贊同。這時,一些存有異議的學生躍躍欲試,示意我允許發言。我不動聲色,先肯定了剛才發言那位學生的獨特感受,然后拋出“五柳先生究竟是一個窮人還是一個富人”這個論題,真理真是越辯越明,最后學生統一了認識:五柳先生在物質上是窮人,在精神上是富人;物質上朝不保夕的貧乏,恰恰反襯了他精神上安貧樂道的富足。學生個性化閱讀中的誤讀,或者是對時代背景的不了解,或者是已有知識經驗不足,或者是掌握的閱讀方法還不夠。對學生的誤讀,要寬容但不縱容。寬容,允許學生個性化閱讀中發生的錯誤;不縱容,對閱讀中的錯誤不能不置可否,更不能無原則的鼓勵,錯就是錯,要及時讓學生明白錯在哪兒。要引導,時代背景不了解的,要適當補充;生活經驗不足的,要指導聯想;閱讀方法缺少的,要給予點撥。
作者單位:四川省華鎣市高興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