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興華
關鍵詞:中學閱讀教學 鑒賞能力 感受 領悟
閱讀是對讀物的認知、理解、吸收、評價的過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多在能力的培養上下功夫;應多方面地培養能力,如認識能力、理解能力、闡述能力、擴展能力、評價能力等。我這里所談的鑒賞能力屬于評價能力與擴展能力的范疇,是閱讀能力的上乘境界,在閱讀能力中占重要的位置。所以說,鑒賞能力的培養位置越來越重要,應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
鑒賞包括對讀物的認識、吸收、欣賞、發揮、鑒別批判等諸多因素,實質過程是感受、領悟。落實到具體的語文教學中,通過什么教學內容才能達到鑒賞能力培養的目標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
一、品味詞語
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其表情達意最為微妙、細膩,是世界上其他語種無可比擬的。語文教材中的一些篇章都是膾灸人口的名篇,其用詞都是匠心獨具,千錘百煉。語文課中的閱讀教學就是要抓住這些極富表現力的詞語仔細品味,認真體會,培養學生詞語品評的能力。陸九淵云:“讀書切戒在慌忙,涵泳功夫興味長”。這里的“涵泳”意即品味、揣度,也就是領略這些詞語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念奴嬌·赤壁懷古》的教學,蘇軾詞“亂石穿空”一版本又作“亂石崩云”;“驚濤拍岸”,一版本又作“驚濤裂岸”,教學中便可把“崩云”“裂岸”引入課堂中辨識,品評其優劣是非,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體味語境
葉圣陶先生指出:“一篇好文章,只讀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須多揣摩”。而認真研讀語句,體味語境,正是揣摩的良好途徑。語境這概念,可分為兩層意思。一層是在特定的語言環境,即流動的語言狀態中,體會語言的表現力;再一層是玩味語句的情味色彩,感受語言所表現出來的微妙感情。在《故鄉》的教學中,認真研讀“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這句話,視覺上是“蒼黃”,感受上是“蕭索”,讓人感受到單調、寂寥,再著一“橫”字,更給人以衰敗之感。作者用廖廖數語活畫出辛亥革命失敗以后中國農村一派蕭條破敗的景象,渲染了氣氛,為閏土設置了特定的社會環境。總之體味語境雖則以語句為對象,實則是一種情感的體驗,是對美的感受,它不完全是閱讀能力的體現,而是趨向于審美能力的表露,是能力中的更高層次,因而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力。
三、理解表達
品味詞語、體味語境是對詞、句的欣賞理解。那么,理解表達技巧則偏重于對文章的選材、結構的安排、表達方式的運用、修辭技巧的作用、細節的描繪等表達形式作出評判、把握。朱熹說:“讀書比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其味也。”這里先談談對細節描繪的理解。《林黛玉進賈府》中關于“寶黛初會”的細節,十分耐人尋味,只有通過仔細的玩味,才能理解、領悟其深長的意旨。如小說中通過黛玉的眼光刻畫寶玉的外貌,同通過寶玉的眼光刻畫黛玉的外貌是大有講究的。教學中,應于此細節處著眼,引導啟發,培養學生對藝術表達技巧的理解領悟能力。寫黛玉眼里的寶玉外貌,不僅繪面容體態,而且對服飾也描繪得淋漓盡致,不厭其“繁”;而寫寶玉眼里的黛玉則沒有紛繁的服飾描繪,這是為什么呢?教師引發,學生思考,歸納為三:(一)寶玉錦繡輝煌的衣著,表明了他養尊處優、倍受龐愛的特殊地位。(二)對寶玉不厭其繁的服飾描繪,反襯出黛玉的細致入微,“心較比干多一竅”的謹慎、細心的性格。(三)寶玉眼中的黛玉無服飾描繪,表現出寶玉對黛玉一見鐘情。此時的寶玉眼里只有“天仙似的妹妹”,服飾已降至可有可無的地步了。有,反而是敗筆。另,《雨中登泰山》、《雷電頌》等文在修辭方法的運用上爭奇斗艷,都是鑒賞的好教材。
四、品評風格
文章的風格是作者創作個性的表現。這種與眾不同的創作個性顯示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上。本文所涉及的風格鑒賞則偏重于語言藝術風格上的問題。文章的語言風格表現為多方面的或繁豐、或簡約;或剛健、或柔婉;或平淡、或絢爛;或謹嚴、或疏放;或幽默、或莊重,不一而足。語言風格的鑒賞,作為一種能力而言,對高中生也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一種審美能力的體現,是對語言美的一種評判。具體的教學中,語言風格的鑒賞宜采用比較的方法。(一)不同作家之間的比較。(二)同一作家不同作品之間的比較。總之,千人千面,千文千風,風格的比較、品評,可使學生領略語言的多姿多彩美,提高其語言審美能力,及對語言的辨識能力。
五、評價內容
鑒賞能力的重點是放在文章的形式上,但對其思想內容亦可評價鑒賞。內容的評價就是對作品的整體思想作出優劣、是非的判定與確認。要正確地分析和評價一篇文章的思想內容,首先要看觀點是否正確、感情是否健康、知識是否科學。凡是正確的觀點、健康的感情、科學的知識就肯定它、吸取它,否則就應該拋棄它、批判它。
總之,中學教材中,選取了大量的外國作品、中國古代作品,其思想內容往往是精華、糟粕互現,我們應引導學生對作品的思想內容加以評價、辨析、批評,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辨別鑒賞能力,做到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之充分發揮育人的應有作用。
作者單位:浙江嵊州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