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世軍
作文是一種難度較高的綜合訓練,它是學生認識水平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體現。如果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觀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寫起作文來沒有不皺眉頭的學生。他們害怕作文,由怕到厭,直至對其提不起興趣。每次寫作文不是東拼西湊,就是咬筆頭,無從下手,根本達不到訓練目的。然而,作文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
一、從聽到說,練“磨刀功”
現代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作文與說話本是同一目的,只是所用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在說話的經驗里可以得到作文的啟示?!薄罢f”有利于“寫”,只有出口成章,才能下筆成文。要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總的要求是會聽、會說。就此本人是這樣做的:
1.課中口語交際。憑借語文教材,加強口語交際訓練。
2.課外聽人說話。俗話說:“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這說明聽的作用很大。要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先要有意識地培養其認真聽的習慣,知道專心傾聽他人說話是有禮貌的行為,并教給學生方法——要邊聽邊想邊記;再訓練學生會聽、聽懂:別人說什么,重點要點是什么,自己欣賞說者的什么優點、觀點,不同意什么觀點等等。聽的對象很多:廣播電視新聞、長輩的教誨、同學間的交談,集體活動中的故事會、演講會、座談會、討論會等都是聽的好機會。把這聽的內容當成一項作業每天堅持做。
3.課前三分鐘訓練。課前三分鐘新聞發布,語文活動課,聽記作文,故事會、座談會、討論會等,都是再現聽者聽的能力的好途徑,有目的地安排時間匯報交流聽的作業。
如做傳口令游戲,經常舉辦故事會、朗誦會、演講會(可講自己的作文),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提高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達到訓練目的。另外,可讓學生長期收集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健康的故事,看過的電影、電
視、文章,定期講給同學聽。長此以往,學生有了說的愿望,口頭表達能力將明顯提高。
二、從讀到說,練“砍柴功”
常言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說明讀的作用之大,也說明讀與寫有密切關系。讀要強調多讀、熟讀和讀的質量,要把熟讀和精讀緊密結合起來。因此,需要教師能很好地加強“導讀”。首先要在語文課上指導閱讀,還要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其次,讓學生準備各種“采集本”“剪貼本”“記錄本”等,這些小本本可記下讀書體會,摘錄文章的精彩片段、好詞佳句,抄錄詩歌、故事、重大事件、新事物、小知識……一句話,指導鼓勵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積累詞匯,積累知識,學習寫作方法。久而久之,學生“不會表達”“語言平淡”的問題便得以解決。
三、從看到寫,練“拾柴功”
看,就是觀察。葉圣陶先生對作文教學曾有過精辟的見解:小學生練習作文之要求,唯有理真,情切而達意。真情實感從何而來?從生活中來。學生習作的內容來源于他們的實際生活,所以正確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體驗生活,是寫作教學的基石和源泉,也是寫作指導的第一步。這項訓練是讓學生時時留心、處處在意,仔細觀察周圍的一切,做生活的有心人。古人提倡“行萬里路”,魯迅稱之為“讀活書”,都是強調要通過較多的觀察去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學校組織的春、秋游,參觀,文藝匯演,運動會等集體活動,都是學生觀察的好時機。指導學生如何觀察,這一環節教師不可忽視。教師應在活動之前有目的地指導學生觀察,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和觀察記錄。
如:觀察家庭生活。首先引導學生觀察了解自己的家,用課堂中學到的方法,有順序地從家中的室內裝飾,客廳的布局、陳設等方面觀察仔細寫成狀物作文,感受自己家的幸福和溫暖。再引導學生觀察了解家人的性格特征,如外貌特點、生活習慣、為人處世、工作狀況等方面的內容,寫成寫人或記事作文。最后引導學生觀察了解家庭的生活內容,一家人出游、娛樂、玩耍、尊老愛幼等等,給人以喜、怒、哀、樂的種種體驗都留心觀察,豐富自己的寫作素材,體會家庭生活的豐富多彩、和諧美好。
觀察學校生活。首先平時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同學們的課間活動,教他們觀察的方法,學會觀察,學會捕捉。丟沙包、跳皮筋、下象棋、打球、看課外書等有益的活動及打鬧、追逐、惡作劇等無益的事,都是學生自己親身投入的活動,是習作小練筆的好素材。其次是學校班級的常規活動。每周一的升旗儀式,每學期的春(秋)游,每年的校運會及其他全校性集會、班隊主題會等。有的可在活動前做好觀察準備,活動后做總結指導,既是寫做教學素材,又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另外,還應引導觀察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發生的事,來豐富學生的筆端。
觀察社會生活。社會生活的千姿百態,五光十色,是豐富學生寫作內容的好素材。從凡人小事到人情風俗到周圍大事,都應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如春節貼春聯、拜年走親戚、鬧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團圓吃月餅賞月等等。節前有意識地進行觀察指導,必定得益頗豐,既能讓學生體驗了解祖國的民族文化,又能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還能繼承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家鄉也好,國家也好,每天都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兒大超市開張,城市公共交通線路開通,那兒城市建設大開發一幢幢高樓、別墅平地起……都是學生開闊眼界,體驗生活的好素材,還能養成孩子關心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良好品質。
四、從寫到評,練“打柴功”
學生寫成一篇作文,就像完成了一件作品,如果一開始作品就不被認可,還被批得一無是處,就會使學生失去寫作興趣;反之,就會刺激學生寫作興趣的不斷提高,從而達到寫作水平的提高。評價作文可以學生自評、學生互評(大家共評)、教師評等相結合。教師評。教師的評價對學生十分重要。評價得當,能激勵學生敢于作文、樂于作文,因而對學生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應根據不同水平的學生給予不同要求的評價,對基礎好的學生要有較高的要求。基礎差的哪怕是用了一個好詞、一個佳句也應該及時表揚。(記得有一次,我發現一個平時作文很差的學生在文章中準確地用了一個表示時間過得很快的詞“剎那間”,于是我在批語中這樣寫道:今后能多看點書,認真做好記錄,教師相信你的作文會更上一層樓!)這樣做,能讓一些差生得到鼓勵,看到希望。
學生互評。學生評價是在教師評價和學生有一定寫作水平的基礎上進行的。學生同桌或小組互評寫作,好處在于差一點學生可以得到好學生的幫助,好學生可以在批改別人的作文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的提高。方法一:(不論是教材中的訓練作文還是平時自主的訓練作文都可以)同桌互評,按照老師教給的批改作文的方法和符號,你評我的習作,我評你的習作,有時還可以互相探討、交流,然后再交換回來訂正修改;最后,由老師評:評價雙方——原作者的習作和評價者的評價。方法二:就是有針對性地選擇一些習作,由學生讀(優秀的作者自讀)邊讀邊“批”——聽的同學有見解當場舉手發表意見:好在哪里或不好在哪里,為什么,不好的要怎么修改等等(實際操作起來,有很多內容或臨時生成的內容,這里不多講)。常此以往,學生的作文水平就會不斷提高。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