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榮
語文學科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精神的主要載體,除交流思想外,還承擔著傳承人類文明的重任,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影響社會成員的精神生活,培育學生學會做人,提高學生的素質。《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語文課程的“人文性”特征,強調語文教學應重視人文性,重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指明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在新課改語文教學中要把人文教育鮮明的提出來,加以重視和落實,筆者的體會如下:
一、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之“魂”
“文以載道”“文以傳情”,每篇文章的“道”“情”,我以為就是文章所蘊含的精神品質和人文思想。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教化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培養良好品質、陶冶高尚情操、健全理想人格。作為一個有事業心和責任感的教師,我們要給予學生的不止是文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平等、善良、愛心、珍惜、感恩的良好品質,讓學生養成熱愛自然、崇尚自由、追求理想、勤儉自強、頑強拼搏等人文精神品質。教育教學的對象是人,“育人”是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語文教學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發揮語文學科的特長,從語文學科教學的實際出發,發掘人文內涵,重視和實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這也是新課程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更是語文課堂的“靈魂”。我們在課堂里不僅僅是把一個知識,一個概念教給學生,更重要的是把一種文化、把一種精神,把一種價值觀傳遞給學生。我們應該崇尚什么?追尋什么?怎樣把人類文明、傳統精神文化傳給下一代?是每一節語文課必須考慮解決的問題,也是語文課堂富有精神生命的體現。語文課堂教學必須抓住人文教育這一主線,做到“文”“道”統一。
二、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與興趣盎然的關鍵
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表達了“熱愛自然,向往自由,追求新知”的思想引領;安徒生的《丑小鴨》反映的社會形象引導學生確立人生理想,勇敢地面對各種艱難困苦的挑戰,不懈追求美好理想,教育我們“要有一顆善良的、美好的、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心”,“做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即使身處逆境,永遠不要停止進取地步伐,永遠不要滿足于一時的成功,要藐視困難,主動迎接生存的挑戰。即使是普希金的小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更是直接告訴我們如果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鎮靜樂觀”,“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教育人們正確面對挫折,堅信未來是美好的、光明的,確立積極向上、達觀自信的人生態度。讀魯迅的《風箏》后,讓學生討論交流關于兒童玩游戲的看法,回味和表述“童真童趣”的片段,在誤解和沖突中感悟親情,教育學生學習魯迅先生“敢于承認錯誤,關愛兄弟,珍重親情”的美好品德。
選入語文課程的每一篇課文,不管從主題意蘊還是具體內容,無不蘊藏著明顯而豐富的“教化育人”的人文內容和人文精神。作為語文老師,要想讓語文課“活”起來,要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讓學生愛語文,要想提高語文教育教學的質量,必須從聽、說、讀、寫等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拓展到語文的人文素養上來,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價值,領會內容的獨特人文意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素,豐富學生的人文積淀和人生經歷。
人文教育是語文教學充滿活力與興趣盎然的關鍵,是語文教學改革從課本、課堂走向人本、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創造活力的根本途徑,語文教師要學會抓住人文教育,促使語文教學改革貼近人本、走向深入,使語文課堂教學更富有活力和生命力、吸引力。
三、用“人文要素”培育學生的人文品質
新課改將教學目標劃分為三類,意圖就是對以往被忽視的“方法與過程、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等飽含人文素養的教學目標重視和凸顯,“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現的就是人文性,強調給學生廣博的文化浸染、生命意識、現代意識、多元文化、國際理解和語文學習興趣、信心、習慣的培養。人文要素的發掘和運用是語文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富有表現力的有效途徑。也是語文教學富于吸引力、生命力的根本所在,人文要素是優秀語文老師激發學生語文興趣的鑰匙。語文課程的學科性質和文學屬性決定了語文教學在“真實、生動、詩意”中追求“益智、怡情、愉悅”,不僅使學生在字詞積累、表達技巧、語言錘煉、閱讀寫作等語文素養方面得到提高,同時,還要讓學生體驗到生命的涌動和精神的拓展,養成縝密、有條理、嚴謹的思維方式和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使學生成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高度敬業精神的人,使師生在學識、智慧、能力和人格上得到提升,也是語文老師的終身追求和努力的方向。
語文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更是一種人文的傳播。語文教學不管是教學方法,還是教學思想;不管是閱讀教學,還是作文教學,它始終關注著人,以提高人的素質為目標。忽視人文精神的課堂是對生命的蔑視,是對人的個性、人的發展的淡漠。好的語文課不是肢解知識、機械記憶,而是精神感染,用人文精神浸潤學生。語文教學應當從文學作品和文學形象中挖掘道義、責任、使命、善良、無私、正直、勇敢、扶危濟困、見義勇為、追求平等、向往自由、等人文精神和人文品質,使之對學生的成長施以影響,對學生的人性施以培養和凈化,引導學生區別美丑,把握善惡,學會同情,學會審美,學會生存。
四、實施人文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素質
如果說傳輸人文知識、培養人文精神是人文教育的實施過程,那么,塑造學生人文品行就是進行人文教育的最終目的。語文教師要善于將教材中倡導和蘊藏的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予以凸顯,落實在一言一行上,引導學生躬行實踐,自覺做中華民族和世界先進文化的傳人,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中尊老愛幼、伸張正義、自強不息、發奮有為、知難而進、拼搏進取等優秀的人文精神品格、培養學生關心同學、樂于助人、明辨是非、刻苦學習、愛護環境、和諧自然、尊重科學、珍愛生命、崇尚文明、正道直行、愛國愛家的人文品格。做有利于社會、有利于人民的人,成為一個高尚的、有道德修養的適應未來社會的人。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山縣溫泉九年制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