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會軍
語文是一門應用廣泛,接近生活,內(nèi)容豐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學科,語文也應該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課程。然而調(diào)查表明,學生學習負擔過重已經(jīng)成為初中生厭學的主要原因之一。不改革語文課堂單調(diào)、沉悶的局面,不給語文課注入新的活力,將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可能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興趣,就可以形成一種獲取知識的強烈欲望,由被動接受知識變成主動學習,甚至把艱苦的學習看成快樂的享受。下面談談筆者的看法。
一、展示教學魅力,使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
新課程下的語文課堂是師生之間交往互動和共同發(fā)展的平臺。語文教學必須充分展示課堂教學的魅力,使課堂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我在上《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考慮到七年級學生對自己童年玩耍的環(huán)境有深刻印象,對生活充滿美好幻想的特點,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以學生的興趣點切入教學。先引導學生以《我心中的樂園》為題,把自己記憶中最美好的畫面用語言描述出來。學生心中的樂園有現(xiàn)實的美景,有幻想的世界。然后直接引入魯迅先生描寫的兒時的樂園——百草園這一重點文段。讓學生通過分析生動、具體的描寫,感受其中清新甜美的瓜果,奇妙可愛的動物透出的歡樂天真的稚氣。體會描寫中準確的形容、生動的修辭和清晰的層次。學生充分感受了作者兒童時代輕松自由,充滿情趣的百草園生活,與三味書屋單調(diào)陳腐、枯燥無味的讀書生活作對比,便很容易地理解了文章“批判封建教育,揭露私塾殘害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這一深刻主題。進而引導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感受生活、豐富積累,體會生活無窮無盡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高尚情操。這堂課的設計,既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讓學生充分感受課文內(nèi)容的趣味性,又完成了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任務,從而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關注學生心理,使課堂富有趣味性、知識性
初中學生正處于開始關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齡階段,對一切充滿好奇和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所學內(nèi)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實際,了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tài)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征。現(xiàn)今的初中學生自主意識增強,他們自尊、自信,需要尊重,情緒復雜、情感豐富、對未來充滿幻想、求知欲旺盛、記憶力好、渴望通過學習獲取知識。但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wěn)定、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等。其次教師要善于根據(jù)學生特點,在教材中從適當?shù)慕嵌葘ふ覍W生學習的興趣點,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展,縮短課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距離,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開拓學生視野,滿足學生獲取知識的愿望,使課堂教學更富有趣味性、知識性,使學生語文綜合素質(zhì)的培養(yǎng)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養(yǎng)成主動求知的良好習慣。在上《語言的實際應用》時,我設計了一組模擬招聘,并穿插原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楊瀾(現(xiàn)主持鳳凰衛(wèi)視中文臺《楊瀾工作室》節(jié)目)在應聘《正大綜藝》節(jié)目主持人時的出色答辯。這樣的教學有效地打破了課堂有限的時空,豐富了課堂信息的容量,使學生感到“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教師在完成一節(jié)課的基礎上,舉一反三地溶入課外知識——日常生活中的事例、電影、電視及文學作品中的某些情節(jié)、人物等。這些都是引發(fā)學生興趣的關鍵。
三、調(diào)動多種感官,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
陶行知先生在“兒童手腦的六大解放”中就提出了“解放兒童的頭腦,讓他們能想;解放兒童的手,讓他們能做;解放兒童的口,讓他們能說……”的教育思想。為了強化語文課上學生的思維活動,教師必須調(diào)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協(xié)同活動,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yǎng)能力。在上《核舟記》中“船頭坐三人”一段時,把課堂變舞臺,讓全班同學以課本、桌椅為道具,同桌互相協(xié)作表演佛印及“蘇黃共閱一手卷”的動作神態(tài),學生邊朗讀、邊演示,通過課堂即興表演,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理解古文語言,古文背誦這一教學難點就在一片歡聲笑語中完成了。在傳統(tǒng)的課堂中,教師是演員,學生是觀眾。為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要轉換角色,充當導演,讓學生充當演員。通過教學活動設置劇情,科學、合理地利用演員(學生),調(diào)動各種因素,讓舞臺(課堂)充滿光彩,使演員投入其中,樂在其中。“教學過程是一個以學生的認識為歸宿的特殊過程”(錢夢龍語)。因此,應該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成為主動參與者,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知識是教不盡的,學生具有了一定的語文能力,便可以自學知識,再生知識,自覺提高語文素質(zhì)。這樣,就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教學目標。
四、渲染課堂氣氛,使課堂撥動學生感情上的心弦
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豐富的情感投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學生會從中受到熏陶、感染、啟迪并有所感悟,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才得以充分發(fā)揮。教師的情感包括對學生的熱愛和尊重,對教學傾注的熱情,體驗教學內(nèi)容的確切及教師心情的激動、愉快等。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活動,不但有智力因素的參與,還有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而學習的質(zhì)量,則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晶,其中,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一篇完整獨立的文章,“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每篇文章的內(nèi)容都會形成一定的情境和氣氛,表達一定的思想感情。因此,在語文課堂中,就需要渲染課堂氣氛,營造一種與文章內(nèi)容相一致的情境,仿佛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觀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基調(diào),從而更好地理解和體會文章內(nèi)容,甚至不自覺地進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例如,在上《周總理,你在哪里》的課文朗讀指導中,我懷著對革命前輩深深的懷念和崇敬之情,引導學生邊讀邊想象同詩人一起去高山旁、大海邊、森林中尋覓親人,懷念敬愛的周總理的情景。教師入情入境,撥動著學生感情上的心弦,起到了使學生見詩人之所見,思詩人之所思和與詩人的情感產(chǎn)生共鳴的作用,使學生積極好學、反應敏捷、思維活躍,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知識的殿堂中流連忘返。
提高學生的興趣是一門教學的藝術。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語文課堂由單純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閷W生滿足求知渴望、培養(yǎng)能力、陶冶性情、凈化思想的樂園,是新課程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目標,也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
作者單位:河北省盧龍縣劉田莊鎮(zhèn)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