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娟
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我們的教學中,過于強調教育的工具性特征和知識傳授的功能,過于側重對科學思想、科學精神的培養,而忽視了學生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取向的培養。如今,我們大力推行新的課程改革,目的就是讓學生增長才智的同時,更能夠發掘自身內在的潛能,即綜合素質的提升。歷史學科作為人文學科之一,責無旁貸地承擔著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重任。但在高考指揮棒下,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科的育人功能經常被忽視,有的地方對人文教育也采用灌輸的方法,生硬教條,達不到啟人心智的目的。本文略談新課改背景下中學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不足之處以求獲得更多教育專家和教育同仁們的批駁指正。
歷史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內容極其豐富,它要求學生不僅掌握基本的人文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在此基礎上發展出人文精神。他要求學生能對自身及生存環境有起碼的認識,有道德感、公民心,不僅關懷自我實現,而且關懷社會,甚至人類文明的前途。新的歷史課程改革從課程理念、課程內容、課程實施、教科書的編寫等各個方面,突出體現并加強歷史教育的人文性,削弱歷史教育的工具性。中學歷史教育既然承擔如此重任,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呢?本人淺談以下幾個方面:
一、深入挖掘歷史教材的人文精神
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深入鉆研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人文內涵,尋求歷史與人文精神的契合點。如在中國近代史里學到《戊戌變法》時,可以補充:戊戌變法失敗以后,梁啟超并沒有灰心喪氣,流亡海外也時時關注中國的政治動態。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后,曾歸國任袁世凱內閣的司法部長,做了些實事;后因無施展才華的機會,掛冠而去;后積極發動倒袁的護國運動;為維護國家主權,他又活躍于巴黎和會上;19世紀20年代致力于歷史學研究,開創了中國近代新史學,是清華大學的四大名教授之一。他不懈追求的精神永遠激勵中華子孫。諸如這樣的歷史人物,在教學中都可以拿來做人文教育的典范。
二、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
“動人心者,莫先乎情”。如講到新中國成立時人們那種無法言語的激動雀躍,如果單純的靠教師口頭表述,學生沒有直觀感受,但如果用影像資料來演示,那么學生將清楚的感受到人們擺脫三座大山,真正當家作主后的激動萬分以及對中國共產黨的衷心擁護。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才能體會到黨的偉大和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三、尋求歷史與現實的契合點
“鑒前世之興衰,考古今之得失”是史學的根本任務。作為歷史教學,理應把人類歷史上那些最能閃耀人類智慧光芒的文化知識,最能促進社會健康、和諧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加以提升,凝練為歷史智慧,傳授給青年學生,從而提高他們的人文素質。比如,“大禹治水”這一知識點,學生就可以總結我國與水有關的一系列知識。如針對1998年我國長江流域和三江流域發生的特大洪水,以史為鑒,獻計獻策,提出治理方法,反思人類對生態平衡的破壞而招致的報復。
四、開辟歷史教學第二課堂,強化歷史人文素養教育
我認為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開辟第二課堂,強化歷史人文素養教育:1.開展豐富多彩的歷史活動課。比如舉辦歷史故事演講比賽和辯論賽;編演歷史短劇;參觀名勝古跡,讓學生擔任古跡導游等等。2.采用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歷史課的對抗式討論法。把歷史問題設計成對抗性質的,利用競爭機制的討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又如:歷史課的抽簽提問法,歷史課上的問卷調查,開設專題講座等等。
五、提高教師素養是推動素質教育的重要前提
新課改的形勢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的要求下也就意味著歷史教師除了師德高尚,業務能力較強之外,還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增加自身的人格魅力。因此,我認為歷史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1.教師要有博愛的崇高的思想品德,要樹立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理念,要建立注重學生生命發展的價值觀,要堅持終身學習。2.教師要加強課堂教學藝術的修養:提倡互動合作教學;尊重個性差異,公正客觀評價學生;增加感情投入,構筑和諧課堂;利用現代教學手段豐富課堂教學。3.教師要有廣博而豐厚的文化修養,要具有敏銳的時代感悟品質。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進行基礎的歷史知識教育,更要關注學生人文精神的培育。當然,人文精神的培養絕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長期不懈的努力。人文素養的提升,倡導一種不與現實割裂、不與大眾割裂的“活生生”的歷史教學,關注“人”的生存、生活、發展乃至創造,深刻認識人類文化遺產,竭力弘揚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整合,重塑人的精神世界,體現歷史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對接。
作者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社會學院,教育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