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文杰
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方案以及新棵標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知識,使他們在自主探究過程中學會觀察、思考,學會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
一、更新教學觀念,創設情境,激發自主學習欲望
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要求教師更新教學觀念,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要求學生參與探索新知識的產生發展過程,要有協作學習的精神。因此就課堂教學來說,要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盡可能讓學生能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有困難問題則師生一起協作學習,這樣解決問題就有的放矢,師生討論能集中在點子上。還要注意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所有新知都可以讓學生大膽嘗試,允許出現學習的差異性,允許讓優等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欲望。”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處于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負擔。為此,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營造良好的探究氛圍,讓學生置身于一種探究問題的情境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樂于學習。只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給學生創設機會,放手讓學生大膽地去想、去看、去說、去畫、去做、去懷疑、就能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意識
二、引導質疑,培養學生想和說的能力
“學貴有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沒有疑點,探究便沒有目的。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現疑問,即使是無疑也要尋疑,將自身置于特定情境之中,給自己提出問題。宋朝思想家張載說:“于不疑處讀書,定能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有新的發現,疑才有新的收獲、新的喜悅。”激發探究數學問題的原動力,產生強烈的求知欲。要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敢于對書本、教師和其他學生的看法提出質疑。課前除了對預習提綱協作討論解決外,還要敢于提出一些新問題。學生在獨立完成課后作業過程中沒能解決的問題也可提出來讓組里的同學共同討論。課內要專心聽講,對其他組回答的問題要敢于評判,要學會換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提出不同的解題策略。老師給學生創設暢所欲言的自由空間,真正做到課堂教學的氛圍和諧、民主,給學生一片自主探究的藍天。如可以分“指名說、上臺說、小組說、問答式的交流說”等方式;以學生“補充說、總結說、修改說、更正說、綜合說”等內容來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思維能力及快速組織語言能力。讓學生盡可能地去“說”。
三、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小學合作式學習,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課堂教學中,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機會,讓學生相互合作,共同參與學習,使學生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同分享的快樂,讓學生自主地探索,獲得知識。小組合作性學習,能使課堂氣氛變得活躍、生動和有趣。在開展小組合作時,我認真編設學習小組,按座位就近四人一組,按學習能力有機組合,指定組長負責本小組學習討論活動的開展,發揮“小能手”作用。集體交流時,以小組為單位,小組四名成員先后分別匯報發言,也可以先由組長主要發言,其他成員補充。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尋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求特別強。”因此,在課堂上應該有意識地、盡量多地為每位學生創設展示的機會,提供展示的舞臺。
作者單位:江蘇省句容市邊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