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瑞鶴 周清云
和諧小區
“村里到處都是攝像頭,哪兒還有賊來?”新鄉市鳳泉區耿黃鄉星湖花園小區正在乘涼的楊女士說。
傍晚時分,落日的余暉即將散去,微風輕拂而過,帶走了小區一天的熾熱。
每天此時,都是小區最熱鬧的時候。婦女帶著孩子,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有說有笑;老人帶著凳子,找個通風處坐下來,悠然自得地聽著收音機;下班后的青年夫妻,手拉手走著,親昵地談笑著一天的樂趣……
“我是和兒子一起住的,這里環境好、治安好。”抱著孫子的王女士笑著說,“白天他們上班了,我就幫著帶孩子,就算他們回來晚了,我也不用擔心,你看,除了小區里安裝的攝像頭,還有巡邏隊呢!”
王女士所說的小區巡邏隊,其實是一些退休干部自發組織的,在晚上人們入睡時,或者白天人們上班時,他們幾個人一起為小區巡邏。
在星湖花園社區居民委員會監控室,一名工作人員正全神貫注地操作著監控器。樓道的出入口、停放的車輛,散步的人群……都清晰地在監視屏幕上顯現。
“在小區的街道、重要路段和拐角處,都安裝有攝像頭,坐在這里,就能掌握小區的大致情況。”值班員微笑著介紹,“安裝了監控設備后,偷盜行為和違法現象大幅下降,近兩年來,小區沒有案件發生。”
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對小區的和諧安定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星湖花園社區的人民調解委員會里面桌椅擺放井然有序,調解員席位、原告席位、被告席位等一應俱全,紅色的國旗、國徽和調解條例使整個辦公室有了一種莊嚴感。
“小區居民之間有時難免會發生矛盾糾紛,調解委員會成立之前,由于找不到合適的解決途徑,村民之間的小矛盾經常演變成大糾紛;現在好了,就算居民之間偶爾發生一點矛盾,調解委員會也能使他們化敵為友。”小區負責人羅先生自豪地說,“我們小區現在是無賊小區、和諧小區。”
安定營造和諧,和諧孕生安定。和諧安定的小區生活,使居民的臉上時時綻放著幸福的笑容。
鄰里好,賽金寶
走進常村村,村民郭后成指著不遠處的攝像頭,憨厚地笑著:“有了它,我們就不用整天擔心小賣部被人偷了。”
常村是輝縣市的一個偏遠農村,村里一共有四五千口人,是一個大村。由于地處丘陵地帶,屋舍分散,不像平原地區那樣井然有序。
郭后成是一名中學語文教師,孩子在家開了一個小門市部,由于自己忙于教學,生意由兒子和兒媳婦經營。
“怎么店開著門也不留一個人,不怕東西被別人拿走?”記者走進商店的時候,屋里空無一人,喊了幾聲,郭后成的兒子才從院子里走進來。
“哪會有人偷呢!大家都鄉里鄉親的。”他微笑著說。得知記者是來了解情況,不善言談的他轉身把父親叫了來。
“除了在一些重要地段安裝攝像頭外,村里還有一支巡邏隊。近年來,沒有聽說誰家東西被偷過。”郭后成接著說,“現在,每個村都上了‘平安互助網,如果哪家發生了意外,只要吆喝一聲。全村人都能從廣播里聽見,你說說,誰還敢來村里偷東西?”
“村里治安狀況如何,有沒有打架斗毆現象?”記者問。
郭后成指著旁邊的村委大院說:“村委會里專門有人負責村民之間的矛盾調解,如果村民之間有了矛盾,發生爭執,大都到村委會調解。負責調解的大都是村干部和有威望的人,村民都很信任他們,如果村里調解不了,再到鄉里調解,那里也有專門的矛盾調解中心。”
“村里生活這么好,哪兒還有人打架?”抱著孩子、一直站在旁邊聽公公講話的兒媳婦此時插上了話,“村里人可好了,現在我的孩子才幾個月大,遇到丈夫不在家,忙的時候,來買東西的人也都熱情地幫我照看孩子,平時家里有個大小事情的,只要說一下,鄰居都會來幫忙。”
顯然。常村村是一個鄰里關系非常和諧的小村莊,常年在鄭州打工的王先生深有感觸:“在外打工很放心,鄰居之間和睦相處,不用擔心妻子和孩子在家里會和別人鬧矛盾;閑的時候,妻子鎖上門,順便給鄰居說一下,就可以放心地帶著孩子來鄭州找我了,根本不用為家里擔心。”
當然,和諧鄰里關系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村調解委員會和鄉信訪接待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每當村民之間發生糾紛,就是鄉、村調解員大顯身手的時候,他們為村民擺事實、講道理,使村民認識到鄰里關系的重要性。從思想上說服他們相互禮讓。”常村鎮鎮長栗全義說,“每個村都定期開展‘平安鄉村、‘和諧鄉村的宣傳教育。久而久之,互幫互助、謙恭禮讓的處事態度便在群眾心中扎下了根。”
“鄰里好,賽金寶。”安定和諧的治安環境增進了村民之間的和睦相處,使村風村貌煥然一新。近年來,常村鎮榮獲了“新鄉市平安建設先進鄉鎮”、“輝縣市優秀調處中心”和“新鄉市‘四無鄉鎮”等多個稱號。
耿黃經驗
“如果兩星期不回家,母親就會騎著三輪車來看我。”
新鄉市鳳泉區耿黃鄉是典型的城郊鄉,近年來,為了抓好全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鄉黨委書記王振鋒回家的次數明顯減少了。
在新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出現了一大批優秀基層干部,他們思路新穎、方法得當、工作務實,王振鋒就是其中一員。
耿黃鄉境內有白鷺化纖集團、火電廠等多個大中型國有企業,是風泉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耿黃鄉的平安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新鄉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的開展,帶動了耿黃鄉和諧農村建設的步伐,鄉村日新月異的變化讓王振鋒感到欣慰。
在2008年。全鄉各級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解各類糾紛68起,預防和制止群體性糾紛2起。同年,耿黃鄉先后被評為全省綜合治理先進鄉鎮、全市信訪工作“四無”先進鄉鎮,尚介村民調主任也榮獲全省優秀調解員的光榮稱號。
對于這樣的成績,王振鋒平靜地介紹起了自己的經驗:
對于出現的矛盾糾紛,我們從來不去回避,而是審視現狀,找出方法,及早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我們提出“跳起來看問題,撲下身干事情,站起來樹形象”的工作要求,從“和諧建設、平安建設”的高度,充分認識人民調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政府購買型服務”是耿黃鄉在矛盾調解工作中提出的新機制。為了保障矛盾糾紛調解的質量,鄉投入資金20萬元對人民調解委員會辦公地點進行軟硬件建設,規范各種調解程序,強化人民調解員的培訓工作。
“我們制定了矛盾調解獎勵制度,對調解成功的一般糾紛每件給予50~150元的補貼;對難度較大較復雜的糾紛每件給予300~500元的補貼。這樣可以充分調動調解員的工作熱情。”王振鋒說,“我這是花了小錢,省了大錢。”
一個地方的和諧穩定,民風至關重要。為了改善民風,鄉政府從宣傳人手,利用鄉廣播信息網,設置道德專題法制波段、民生專題等節目,大力弘揚美德,盡力在全鄉營造出一個人心向上、謙和包容的和諧氛圍。
耿黃鄉的經驗是成功的,他們為確保社會穩定所付出的艱辛也得到了回報,群眾對生活的滿足感使政府在群眾心中的公信力大幅提升。
“群眾看到實惠了,基層工作好做了,耿黃發展更快了。”王振鋒用這樣的話概括了多年來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