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航天飛機位置 點燃重返月球希望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溫燕● 汪析 鄭潤宇 柳直 ●本報記者 杜天琦 王躍西
美國最新研制的大型運載火箭“戰神1號—X”在發射場的大風和云層下“猶豫了很久”,終于將發射時間推遲到1天以后。這是標志著美國航天技術大轉型的一次試驗。它將結束航天飛機時代,重新回到巨型火箭時代。美國進軍太空的旅程在繞了一個航天飛機的大彎之后,終于大刀闊斧地調整自己,也在校正世界航天業的方向。蘇聯—俄羅斯的大火箭加宇宙飛船的模式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但美國依然站在世界航天業的最高位置上。“美國有力量迅速完成太空運載工具的轉型。”一位中國航天專家對《環球時報》說。
“戰神”比航天飛機要高出14層樓
27日,美國媒體都盯著“戰神1號—X”的發射,由于天氣原因,發射時間從北京時間晚上8時一再推遲。但美國人的熱情不減,各電視臺不時介紹位于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發射場的一舉一動。不過,最終發射推遲到28日。
這次發射之所以受關注,是因為它將標志著世界上最先進的新一代載人航天項目“星座計劃”終于進入實戰階段。此次發射的“戰神1號—X”造價4.45億美元,全高約100米,凈重816噸,從各項指標來看,它都算是龐然大物。據美國福克斯新聞網報道,“戰神”火箭計劃負責人驕傲地說,它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火箭,比航天飛機還要高出14層樓。
“戰神”火箭本次發射將只持續短短的兩分鐘。美國廣播公司報道稱,這實際上是一次有限的試驗,火箭并不搭載最終用來載人的“獵戶星座”飛船。
另外,火箭搭載700個傳感器,用來收集飛行數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形象地比喻說,這次發射的“戰神”火箭,感覺就像是一棵四處纏著電線、到處都有小燈閃爍的圣誕樹。
美國航空航天局還將進行兩次同類測試,具備完整功能的“戰神1號-Y”火箭將于2014年升空,至于火箭預定搭載的“獵戶星座”載人宇宙飛船則將在更晚的時候才能測試。
美國廣播公司說:“此次飛行不會太遠,但美國航空航天局希望它最終能搭載宇航員飛出低地軌道,登上月球,并且有朝一日飛向火星。”
激動背后也有陰影
美國航空航天局上一次發射新型太空運載工具還是1981年,當年美國試射“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開啟了美國的航天飛機時代。此后,美國先后有5架航天飛機進入太空,這種能多次往返于大氣層內外的航天器一時間成為美國獲得航天優勢的象征。蘇聯當年對航天飛機羨慕不已,并在1988年也發射了“暴風雪”號航天飛機,不過它只飛了一次就隨著蘇聯的解體結束了使命。
但“哥倫比亞”號的失事卻是航天飛機時代終結的開始。2003年,“哥倫比亞”號在空難中解體。空難發生后,前總統布什下令推行全新載人航天項目“星座計劃”,目標于2020年重返月球,并為登陸火星作準備。
“戰神”系列火箭正是該計劃首項成果。美國廣播公司報道稱,根據計劃,“戰神”用來取代有30年歷史的航天飛機,航天飛機計劃到2011年年底全部退出。
新型大推力火箭即將發射,再次鼓動了美國人的太空激情,這樣的發射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美國很常見。美國廣播公司評論此次發射時就說:“這不是你父輩時代的飛船,但你的祖父可能會似曾相識。”
美國媒體稱,美國點燃了重返月球以至登陸火星的新希望,但目前的經濟危機中,太空計劃開支面臨被削減的命運,新希望的前景儼然籠罩在一片陰霾之中。
據美聯社報道,負責評估美國載人航天計劃的奧格斯丁委員會并不那么熱心支持“星座計劃”,該委員會去年花了一年評估美國未來航天計劃。該委員會上周公布的最終研究報告明確指出,美國載人航天計劃在缺乏資金支持下,已成為一個“無法持續的方案”。該報告不僅質疑“戰神”系列火箭的存在意義,更直接建議美國政府應該忘記登月的目標,專心進行火星探索。
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事故調查委員會成員約翰·勞斯頓2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次的實驗只是用火箭代替航天飛機的初級階段,但最近美國奧格斯丁委員會并不建議用“戰神”火箭取代航天飛機的功能,因此該計劃的前景并不樂觀。
未來太空會不會是火箭之爭
“戰神1號-X”能把25噸重的東西推到近地軌道,相當于把一輛中型坦克給推到幾百公里外的太空,但它并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火箭,事實上,到目前為止,它能在世界上所有的火箭中排在第三。
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用來實現登月計劃的“土星5”號自問世那一天起,就牢牢霸占著“世上最大”的稱號,盡管它最后一次執行飛行任務是在1973年。它有110米高,可將45噸的貨物送到月球上,將120噸的貨物送到地球軌道上。
大火箭競賽中排第二的是前蘇聯的N-1火箭,它也被設計用來把宇航員送上月球。N-1火箭高約104米,設計的太空有效載荷可達95噸,但它發射了4次,卻都以爆炸失敗告終。
目前,世界主要使用的先進運載火箭有美國的“德爾塔4”號、“宇宙神5”號,歐洲“阿里亞娜5”號,日本“H2—B”號,俄羅斯的“質子-M”等。這些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都在15噸以上。而中國用于發射宇宙飛船的長征-2F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也達10噸。據介紹,中國目前正在研制長征—5火箭,它高約59.5米,近地軌道的運載能力達25噸,與美國“宇宙神5”號火箭的能力差不多。
中國運載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27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大火箭的研發能力上,世界并沒有一個明確的排名表。如果單從火箭的運載能力來看,美國、俄羅斯、歐洲等都名列前茅。中國目前的火箭噸數不大,但是火箭發射的“可靠性”很強。
其實美國發射“戰神”火箭,最值得關注的不是它有多大,運載能力有多強,而是它代表著美國太空戰略的一大轉變。
航天飛機給美國帶來大量榮譽和信心,但它也讓美國承受巨大的損失。“挑戰者”號與“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的事故,是人類征服太空過程中最嚴重的兩起航天事故,兩次事故造成14名宇航員喪生,超過之前美蘇犧牲的宇航員總和。而蘇聯和俄羅斯自1971年“聯盟11”號返回失事之后,此后約80艘飛船上過天,未出現過災難性事故。在這種背景下,美國的太空計劃不得不做出重大調整,放棄航天飛機,重走發展大推力火箭的路子。
荊木春說,當年美蘇進行太空競賽時,蘇聯大力發展大推力火箭,提出“簡單、可靠、成本低”的指導思想。這種戰略思想是正確的,因為從資金來看,研發航天飛機的成本確實要比火箭高很多。美國當時出于與俄羅斯競爭的想法,大力研發航天飛機,極力走“技術先進”之路,現在看來,是走了彎路的。如果做個假設,蘇聯沒有解體,那么它的太空技術很可能超越美國。俄羅斯一年就能發射上千顆衛星,可見它在航天技術上的領先程度。荊木春還認為,美國的轉變表明,未來的太空競爭將會是“大火箭之爭”。
俄羅斯infox通訊社著名時事評論員葉普蓋尼·諾維克夫27日對《環球時報》說,美蘇在冷戰期間無論是在航天還是軍事戰略等方面,雙方在對抗中發展出各具特色的系統,小到自動步槍,大到核武器的運載投放方式,都是有意無意地凸顯雙方的差別,航天方面也有這樣的因素。
但他認為,很難準確計算到底是火箭還是航天飛機更適合,更不好評估哪條路是對的。航天業本身就是探索型的領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一切都可能存在調整。美國有著無顧忌的財力支持,使它敢于在航天領域,無論是手段還是目標上,都不斷能有新的變革性動作。
北京航天科工集團世紀衛星科技公司副總經理王錦認為,航天飛機和大推力火箭各有長短,就像蘿卜和白菜,都有營養,根據個人的口味和喜好選擇吃蘿卜還是白菜。美國和蘇聯就是這樣,發展重點不同而已。從美國目前的太空動作來看,并不能說明以后的太空競爭就變成了大火箭的競爭,如果航天飛機隔熱瓦的問題解決了,日后美國還是會回到航天飛機上來的。▲
環球時報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