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出版傳媒集團總裁王建輝在《中華讀書報》撰文說:所謂文化產業的“國有民用”或“民營國用”,或者換一個說法叫“民進國退”或者“國進民退”問題,近來也開始得到人們的注意。這個狀況有利有弊。好的方面,都是為人民服務,假定這個“民用”與“民進”的導向是正確的,能夠成為國有的一種強有力的補充,這就是好的,是新文化生產力的代表,但是,“民用”或“民進”如果挖了國有的墻角,甚至于威脅到國家的文化安全,那就是弊與害?!皣M”的情況也是可能的,畢竟合作的主要形式是國有控股,這種局面也不一定就是“民退”,民營的靈活機制將發生作用。不管是“民進國退”還是“國進民退”,最后統一于股份制,國有企業改制為股份公司,民營成分也進入股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對雙方都是一個提升,這是一個歷史的進步。
劉成勇:3G閱讀時代。內容的進入門檻最低
商務印書館信息中心主任劉成勇在接受《出版人》記者采訪時說:內容為王、渠道為王、終端為王、平臺為王等,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些說法都有道理。在移動閱讀的大背景下,出版人很想內容為王,但好像內容為王不太能站得住腳。現在,很少有出版人去關注手機上用戶閱讀的內容到底是什么,分析到底有多少比例的內容來自于出版單位。如果主流用戶看的都不是傳統出版的資源,而是原創的內容,那這種內容為王和傳統出版又有什么關系?渠道為王、終端為王都有可能成功,一旦成功了,他們都會反過來向產業鏈上游回溯,和渠道、終端、平臺相比,內容的進入門檻最低。
馮威:圖書媒體宣傳的三要點
出版業媒體人馮威在《出版廣角》撰文說:在媒體宣傳推廣中,值得關注的要點:一個是選擇重點去發力。雖然出版社出的書很多,但要以點帶面,如何選擇這個領頭羊很重要,除了跟編輯溝通之外,還要根據各出版社定位和市場發行數據對出版社的反饋來決定。二是宣傳推廣需要貫穿出版全程,從創意階段開始,而不是等校樣出來之后才開始,整個出版環節都可以出力。三是與整個營銷運作要合拍,把握一個提前量。每一次宣傳推廣是否有效,取決于在一個地方是不是促進了發行。全國的發行量是不是上來了。如果做推廣營銷,發行或別的鏈條不到位,那就有問題。要提前做好規劃,具體需要提前多少時間,根據出版社各自的需要。
陳邦武:從戰略高度上認識媒體出版社與傳媒集團的互補互動關系
江西財經大學的陳邦武在《中國出版》撰文說:媒體出版社是中國出版界的一個獨特陣營。
我們要辯證地看待媒體出版社對集團的作用,僅僅指望出版社在經濟利潤下對集團做很大的貢獻是不切實際的。在西方,圖書出版在傳媒集團的收入構成中,通常只占很小的份額。比如哈珀·柯林斯是躋身美國前五位的大型圖書出版公司,但它僅占其母公司新聞集團總收入的2%。盡管從直接的經濟效益來看,出版社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是它對于傳媒集團的品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對于那些地方性報業集團,由于圖書面對的是全國市場,而報紙的經營范圍主要是當地市場,因此圖書出版經營得好可以使集團突破地域限制,將影響力輻射至全國。另外,出版社可以充分利用報紙資源,開發出與報紙價值完全不同的圖書。這些圖書不是簡單的新聞結集,而是經過升級加工后,變成全新的產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厚重的文化屬性。
洪玉華:近年來中國出版企業“走出去”的四個變化
《中國新聞出版報》發表洪玉華的文章說:其一,版權輸出結構發生變化。版權輸出類別更加廣泛,結構有所改善,版權輸出的語種涵蓋國家、地區也越來越廣泛。其二,產品輸出途徑發生變化。出版企業在“走出去”的方式與途徑上不斷探索,一些有實力的出版單位開始與西方著名出版機構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從單純的版權貿易轉向合作出版。其三,企業“走出去”方式發生變化。一些有遠見、有實力的新聞出版企業不再滿足于產品、版權的輸出,開始設立駐外出版分支機構。其四,內容“走出去”渠道發生變化。網絡出版物“走出去”勢頭強勁,帶動中國出版以多種形式和載體走向世界。
方穎芝:麥克米倫圖書出版流程管理給我們的啟示
《科技與出版》發表方穎芝的文章說:麥克米倫出版集團是世界上最大、最著名的圖書出版公司之一,在其出版流程管理方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之處。第一,循環式遞進的編輯出版流程管理有助于控制圖書質量,使圖書滿足市場需求。策劃編輯與編寫者之間的循環溝通確保了圖書的編寫按照市場定位與其目標進行,與讀者之間的往來反饋能幫助編寫者根據市場的反應,及時作出修改與調整,營銷、銷售人員與策劃編輯、編寫者之間的緊密聯系使圖書建立在牢固的市場基礎上,降低了投資風險。第二,嚴格的預算控制有利于節約成本,避免決策失誤。第三,圖書出版關注細節,追求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