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正洲 支 林
摘要:藝術學與心理學的結合最早在西方被研究,理論比較成熟。漆畫從屬于藝術的門類,那么漆畫的創作也會有一定的心理反應。本文從心理學角度分析研究漆畫藝術,對現代漆畫創作意識層面進行探析,從而找出現代漆畫藝術家的創作心理。這樣的研究將有利于現代漆畫的創作與發展,并推動漆畫領域內心理現象的研究。
關鍵詞:漆畫 創作過程 心理
中圖分類號:J233.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2-
人們對美的渴求,對內心的釋放與表達、對精神世界的追求一直不斷向前發展著。潛心解讀漆畫和漆語言深刻的內涵,以及漆畫創作過程中尋求心理指導也成為一種必然。漆畫屬于藝術范疇,漆畫的創作也和其他藝術的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但是漆畫的創作過程又有著與大范圍的藝術創作有著不同之處。漆畫是“漆”和“畫”相結合的畫種,這是它的特殊性。“漆”有著更多的傳統的底蘊和意味,而“畫”則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二者在傳統和不斷變化的“現代”中產生沖突。這種沖突引起創作者矛盾心理的凸顯。由于漆畫是工藝性和繪畫性相結合的產物,所以這就決定了漆畫創作的特殊心理和復雜性,因此漆畫的創作過程心理活動和心理感受也相當復雜。
一、創作準備階段——顧慮重重
創作之前的準備階段,需要考慮作品需要通過漆畫的哪些語言來表達;表達什么樣的內涵;怎么畫;運用哪些材質來表達;預期的效果會怎樣等等一系列問題。還有目前漆畫市場的狀況也會影響創作者的動機。對這些問題的思考過程本身就存在一個心理活動。
漆畫創作前,主體在心里充滿期待的同時,也包含這對漆畫能否達到最終效果表現出擔心。“意”可以認為是作者的一種創作意圖以及對畫畫效果的控制和預見性。作為一個創作較成熟的藝術家,拋開即興等因素,幾乎在創作之前就能預料到作品完成后的大概效果。可是漆畫就不同了,它的不可預見性已成為掌控畫面效果的關鍵因素。其實,把它當成一把雙刃劍也未嘗不可。對于初學者, 往往打破了其內心的預期效果,苦惱由此產生。這是對繪畫整體性的把握能力的缺失,忽視了畫面所營造的整體觀念的結果。對于一些較成熟的作者,在宏觀的意境基本得到預期實現的同時,不可預見的因素也會對畫面整體產生作用。
“意”的另一方面,對于漆畫創作的堅定意志力。由于創作者有了創作的需要和表達藝術情感的需要,而產生了創作的意志,最后付諸于行動。人在認識客觀事物并感到有一定需要的時候,就會組織自己的行動去改變客觀現實,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完成一幅漆畫需要一定的意志才能完成。這個意志來源于對漆畫的追求,和合乎目的性行為的動力所在。同時也是伴隨著克服一定的困難而出現的。具體情況有三點。第一,漆畫創作周期長,一般完成一幅畫少則需要一兩個月,多則達一年半載。具體的漆畫制作工藝要求非常嚴格, 從制板、刮灰、裱布、刷底到繪制,直至打磨的全過程,需要作者具有極大的耐心。沒有一定堅強的意志作為后盾,很難順利完成漆畫的創作。第二,漆畫是“依事而行”,充滿了變數,創作者常常會因為這種變化性脫離了自己的意愿而選擇放棄。這就需要意志來抗擊困難。第三,漆畫目前的境況不適令人擔憂,市場狀況不景氣,漆畫還處于大美術邊緣。所以,從事漆畫創作這一行為本身就是意志的一個表現。
二、漆畫創作階段——邊走邊看
(一)從眾心理
現代漆畫要求創作者在題材形式以及內容上進行不斷更新,以適應大美術的需要。但是,在漆畫界,漆畫的傳統因素一直在起作用。比如漆畫制作的工序性問題上,始終都是束縛漆畫創新的首要環節。“刷底一刮灰一裱布一刮灰一刷漆一研磨”這個程序一直沒有被顛覆,這就是完全從眾的反應,為了擺脫被漆畫圈偏離的恐懼心理,漆畫創作者無一例外地從眾。這樣心理定勢一旦形成,就很難在漆畫的內容和精神層面上得以提高。首先是由于漆的歷史悠久,長期以來形成了傳統的心理定勢。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會被排斥于漆畫的邊緣。其次,漆畫權威者的要求就成了一盞導航燈,這是輿論的導航,也是漆畫的導航。例如第七、八屆全國美展的漆畫參展作品題材進行了一些限制,導致漆畫創作難以與傳統剝離。另外,對于漆畫的品評標準也受到“平、光、亮”因素的影響,導致漆畫的航向只能沿襲古人古法。這就造成創新者強烈的心里不適與煩躁情緒,最后還會因此而喪失了革新的勇氣和斗志。所以只能選擇從眾,以得到漆畫界的認同,獲得安全感。
(二)恐懼心理
不管是采用原汁原味的大漆還是采用經過加工的化學合成漆都會有這樣心理現象的發生。(1)大漆:大漆作為漆畫中最重要的材料,由于它會對人體的表層——與大漆接觸的部位會產生過敏現象。這種過敏范圍可以說占所接觸人群的99.5%。而過敏程度令人急劇擔心。支林教授在創作他的一幅漆畫時就出現了嚴重的過敏現象——手面上出現象帶狀皰疹一樣的顆粒,其癢無比,甚至連臉上也出現了嚴重的浮腫這一明顯的表征,所以漆畫界有“談漆色變”的說法。這樣的心理特征是其他藝術門類中所不具備的,具有特殊性。(2)采用現代聚氨酯等合成化學漆,由于強烈而刺鼻化學氣味令人深感內心的焦慮和不安,對身體的損害程度也相當大。喬十光在《是聚氨酯奪走了我的健康》一文中說:“雖然我一向用天然漆作畫,卻也接觸過含苯、甲醛等有害物質的聚氨酪,這對健康肯定是有害的,但尚不敢斷言。這是造成我帕金森的原因,因為目前學術上對帕金森的起因還沒有定論。而合成漆是導致我哮喘病的罪魁禍首,卻有千真萬確的鐵證……”①所以,不管采用哪種漆媒都會有恐懼心理的發生。它嚴重影響了創作的激情,甚至干擾了漆畫的創作。而不管采取何種方式去創作漆畫,這種恐懼在所難免。
(三)焦慮心理
漆畫家喬十光說“人畫一半、天畫一半”的技法,即一些人工和天工巧妙地結合的因素造成了漆畫的朦朧之美。可是這卻給漆畫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的同時,也讓創作者難以捉摸漆畫的特性與最終完成效果。所以,漆畫創作過程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依據每一步的具體情況來做出判斷,從開始漆畫的制作一直到完成。每一步都讓作者難以把持。預想的效果是否能到達,最終的創作意境能否讓自己滿意,這些疑慮、困惑、擔憂等等復雜的心態伴隨著創作的全過程。
(四)喜悅的情感
在漆畫制作過程中除了以上心理以外,還會伴隨喜悅的情感。這個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因素導致。首先是漆畫中傳統工藝性有很強烈的吸引力。所以在創作過程中工藝性所帶來的快感讓很多漆藝家醉心,喜悅的心情難以抑制。其次漆畫材質的運用也會給創作者帶來喜悅的心情。這同時也成為漆畫家漫無邊際炫耀的資本,因為這是國、油、版、雕所望塵莫及的。比如,原生態大漆的棕紅色具有半透明性,含蓄而深沉,使得創作者感到怡悅甚至是興奮,是形式的、兼具內涵的美感給漆畫創作者帶來的切身感受。
三、漆畫創作完成階段——喜憂均等
由于漆畫創作的變化性非常大,即使在前期的工序跟自己的預想相吻合,到了最后打磨的工序上也會導致色彩、機理、圖形等跟預想的不一樣,甚至與創作者所預想的結果大相徑庭。那么,這樣就會由于漆畫的“邊走邊看”產生兩種結果。一是比預想的結果要好,這樣就會在情緒上產生愉悅甚至興奮的快感。同時會伴隨創作者因喜不自勝而手舞足蹈行為的跟進。二是比自己預想的要差,怨恨、懊惱、憤怒甚至悲痛的情緒由此產生。當然也會出現相應的行為特征。這兩種結果有一個共同的特征——跟創作者的預期結果偏離。那么,會不會出現一種結果正好跟自己的期望相吻合呢?不會!預期的結果是恒定的,但是漆畫所有的創作過程和程序都會產生一個變數。這個變數想要達到一個恒定的結果本身就很難,概率幾乎為零,這有點類似于國畫當中的寫意和水彩畫。這是漆畫的特色,同時也會成為導致漆畫不能快速跟進大美術步伐的絆腳石。
除了上述心理因素以外,整個創作過程還包含著很多的其他心理現象。
第一,情感因素。首先是對生活的熱情。漆畫的創作是帶著對生活所激發的熾熱情感從事創作的,作品也是反映作者的修養、經歷、知識、生活、技巧,是漆畫家的人生觀、藝術觀、思想境界和藝術境界在作品中的總和體現。生活是藝術的源泉,是藝術表達的對象。“創作傳達就是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及其形態構成,來體現構思所醞釀成熟的意象或情景體系,使其從停留在主體內心生活投射到現實界,化為外在的事實,成為可以欣賞的審美對象。”②
第二,能力因素。對漆畫的認知能力、藝術的造型、想象能力、對漆材的運用和把握能力、黑格爾說:“藝術家構造形象的能力不僅是一種認識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覺力,而且是一種實踐性的感覺力,即實際完成作品的能力。這兩方面在真正的藝術家身上是結合在一起的。……按照藝術的概念,心里的構思與作品的完成(或傳達)是攜手并進的。”③能力要素對于漆畫的創作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三,心理調適。整個一幅漆畫創作過程中,有喜、怒、憂慮等心理現象的出現。如果長期從事漆畫創作而又不能及時配合以心理調適的話,恐怕后果也是難以預料的。最起碼扣上一個“瘋癲”的帽子應該不成問題。對于長期從事漆畫創作的人來說需要運動、傾訴和傾聽、回歸大自然等方法,進行一定心理調整,使自己始終納入“正常人”的范圍,并保持強盛的創作精力為漆畫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藝術是將繪畫理論與藝術實踐相結合。漆畫要想在當今藝術領域里獲得獨立的藝術面貌和學術價值,必須就增加漆畫的語言的表現、突出藝術的內涵和創作者的內心表達,重現生命體驗,尋求非現實的精神空間和心理感受。將漆畫語言演繹成表達觀點和視覺符號的一種手段,從漆畫當中探尋再次進行心里的創造。在這些方面需要深入發掘和探索。而心理要素時時刻刻參與漆畫創作的每一項活動本身。漆畫的純粹“漆”性和“獨得之樂”的心里定勢,需要一次徹底的裂變才能使得漆畫在當下的大藝術中得以更好的發展。漆畫的復雜性決定了創作過程思維的復雜性。
注釋:
①喬十光.談漆論畫:喬十光文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216頁.
②錢谷融、魯樞元.文學心理學教程.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1987年版.第161頁.
③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363頁.
參考文獻:
[1]章志光等.社會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公共必修心理學教研室.心理學.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年版.
[3]喬十光.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美術卷.漆藝.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年版.
[4]童慶柄.胸次淡泊與美的發現—談審美虛靜.文史知識.1989(7).
基金項目:江西省社科規劃項目(05SH2205WX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