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強
摘要:藝術的分期有多種,中世紀藝術在歷史上有著其特殊的地位與作用,作為一個時代藝術的定位,歐洲中世紀往往被冠以“黑暗時代”的惡名,那么中世紀藝術究竟有著怎樣的命運?是高尚,還是卑微;是進取,還是保守;是自由,還是專制,都是在這一歷史時期所產生的疑問,對中世紀的藝術進行一番疏略闡述,或許會對這些疑問得出些結論。
關鍵詞:中世紀 藝術 走向
中圖分類號:J110.9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2-0020-01
一、何謂“中世紀”
按照歷史學家的大致觀點,歷史上的“中世紀”(Middle Ages)一般是指日耳曼民族攻占羅馬,即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476年)開始,至15世紀文藝復興(公元1453年)之后,資本主義萌芽之初為止。這只是一個比較統一的認識,史學界還存在著諸多種關于中世紀歷史的界定,但其大致的范圍不會脫離此區間。
歷史上的中世紀曾長達近一千年,是歐洲歷史上(主要指西歐)的一個時代,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公元1304~1374)將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紀和近代,視中世紀為一個無比混亂的中間期。他習慣性地將中世紀這一時期成為“黑暗時期”。那為什么會叫做“黑暗時期”呢?
“中世紀”一詞是從15世紀后期的人文主義者開始使用的。在政治上,這段歷史也叫做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這一時期的歷史(與前表述有)。封建制度的形成、發展和解體是這一時期歐洲歷史的主線。但是世界各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是不平衡的,當西歐在5世紀剛剛進入封建社會的時候,中國封建社會的歷程已經持續了約1000年。
這個時期的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封建割據帶來頻繁的戰爭,造成科技和生產力發展停滯,人民生活在毫無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紀或者中世紀的早期在歐美普遍稱作“黑暗時代”,傳統上認為這是歐洲文明史上發展比較緩慢的時期。
這樣看來,似乎中世紀的一切都籠罩在“黑暗”的陰影之下,沒有光明,沒有喘息,沒有吶喊,沒有生機,“黑暗”統治著一切,就連藝術這樣最為靈活便利地反映精神生活的方式也難以開花結果。事實果真如此嗎?
二、中世紀藝術表現思考
提到“中世紀”,人們會想些什么?“中世紀”這個詞會使一些熟悉的圖景浮現在人們的腦海:哥特式的大教堂,封建城堡,十字軍和貴族戰爭,宗教法庭上燃燒的火焰。從幾個世紀前“中世紀”作為劃分古希臘羅馬和近代歷史的名稱而開始使用時,就帶有一種貶義,它暗指歐洲文化歷史的毀滅和空白,并一直延續至今。“如果人們想找一個形容詞來描述落后、缺乏文化、沒有法制,人們就可以使用中世紀這個詞。‘中世紀實際上成了描寫一切黑暗和反動的詞的同義詞了。”①那是否在黑暗籠罩下的一切都是暗淡無光的呢?藝術也是如此嗎?我們不禁會問。
誠然,中世紀在政治上有其黑暗的一面,表現在藝術上也是如此,但藝術有著更加頑強的生命力,在適應時代要求的同時,它總是能夠在黑暗中給人以光明,給人以心靈的慰藉,并有力地推動了歷史前進的步伐,成為借鑒歷史的一面明鏡。中世紀的藝術在這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雖然因為歷史的局限性,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之處,但其取得的藝術成就也是前無古人并足以令后世所景仰的,它在世界藝術之林中所占的地位更是舉足輕重的。
哥特式教堂的宏偉莊重,拜占庭鑲嵌畫的優美華貴,羅馬雕塑的粗獷沉重,都是對特定時期藝術現象的風格描述,都有其特定的內涵。黑格爾在《美學》中把建筑劃分了三類:古埃及的象征主義建筑、古希臘的古典型建筑和中世紀的哥特浪漫型建筑。“浪漫型建筑在材料和建筑構形的科學性、合理性、完善性方面都超過了古典型建筑,也就是說在審美判斷力的主導之下,最合宜的材料和最經濟合理的構形被組合成無與倫比的人類構造物,并體現了人類最崇高的理想。”②為了表達對基督的崇拜和解脫的愿望,建筑的形式被夸張到無形式的程度,崇高偉大也被擴大到無限量,浪漫型建筑達到了審美判斷里的最高層次——崇高和偉大。
拜占庭的鑲嵌畫既有鮮艷奪目的色彩效果,又有堅實穩固的結構感,在造型上尤其講究概括,不是通過細節刻畫而是通過色彩對比來達到其形象的造型,使主體鮮明突出。可以想象,在光線的照射下,那些互為補色,外型概括的形象在金色背景的襯托下,是如此的絢爛奪目,又是如此的和諧統一。它給予信徒的就是這樣一種無尚崇高和神圣的宗教感受。鑲嵌畫達到了基督教所要求的肅穆矜持與激動人心的永恒,無疑是具有獨特風格與形式的拜占庭藝術的最好表現。
羅馬雕塑的復興證明了藝術家的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無論是歐坦教堂山花壁面的人物造型,還是高大的柱頭裝飾,都顯示出了逼真生動、自由大膽、變化多端的效果。
政局動蕩,社會混亂,必然會對經濟、藝術等領域產生不小的影響,但我們知道,藝術發展總有它的不平衡性,無序狀態下的藝術也未必不能開出絢爛的花朵。正如中國古代的魏晉之風,歐洲中世紀的藝術園地也別具一格。在那一時期所創造的藝術成果和形成的藝術風格是那段時期特有的精神財富,甚至它的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及至現代。如果要說它的某些弊端的話,我想大概是宗教意識在藝術上給人的一種精神壓迫,這種精神約束力在整個中世紀時期是一直存在的。
歐洲中世紀的教會有著無比強大的力量來操控著社會事務,中世紀初基督教的支派天主教會幫助日耳曼人建立和鞏固政權,教會的勢力隨之壯大。“靈魂救贖”、“人間互愛”等思想主張不但適用于奴隸主,同樣適用于封建主,有利于維護封建統治。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成為封建貴族階級的宗教,成為其統治服務的工具。中世紀的西歐在最初主要是自然經濟占主導地位,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無法應用于生產。在社會上,群眾受到教會和封建貴族的壓迫,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教會推行的愚民政策流傳開來。教會“可以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思想等各個方面,通過各種不同的手段和途徑控制群眾,施加其影響,這就使宗教神學必然成為占統治地位的官方意識形態,群眾思想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宗教神學的深刻影響,他們的思想感情是受宗教熏陶的,是由宗教滋養的。幾乎人人都成了虔誠信徒,完全屈服在教會權威之下,成了正統教義和教會權威的奴隸。這種狀況嚴重阻礙了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③至此我們可以理解藝術在中世紀被打上宗教烙印是現象。歷史的發展總有它的高潮和低谷,以至于后來14、15世紀天主教的神學思想受到了來自“異端”分子的攻擊,他們并不認為人活著要有禁欲的必要,他們要求解除天主教困擾在他們頭上的精神枷鎖。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反教會的斗爭也愈演愈烈,終于在16世紀中期出現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這些運動主張在思想和文化上沖破封建的牢籠和教會的精神束縛,給予人自身真正的尊嚴和價值,恢復人的自由意志,肯定人在現世所應享的幸福,這使得歐洲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藝術在中世紀所遭受的苦難,但也僅僅是限于藝術精神上而言,在形式上看來,中世紀的藝術并沒有承擔過多的罪責。我們應該記住藝術精神對自由性,同時也不忘藝術形式的多樣性。
3.結 語
中世紀已經離我們遠去,但歷史留給我們的遺產是豐富多彩的。宗教的神圣光環已經在中世紀的上空褪去,藝術也早已走下那高不可攀的神壇,它變成了大眾得以品評的盛宴。我們姑且不用去考量那段時期的藝術究竟是偉大還是渺小,是光榮還是卑拙,因為藝術的走向不是單單藝術本身的事情,它牽扯到太多的關系。在這里,我們只需細細地品味它那獨特的味道,感受其深邃和震撼的力量,或許也能體會出些藝術的精神和啟示。
注釋:
①【蘇】A.古列維奇,龐玉潔、李學智譯.中世紀文化范疇.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頁.
②李衛、費凱著.建筑哲學.上海:學林出版社.2006年.第357頁.
③陳曦文.世界中世紀史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8-209頁.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美術史系外國美術史教研室.外國美術簡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版.
[2]鄭敬高.歐洲文化的奧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3]陳樂民.歐洲文明十五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4]莊錫昌.西方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