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文利 王海波
摘要:本文聯系徐渭的生平與歷史背景,在他獨特的藝術價值觀和心學思想引領下的水墨寫意作品中,逐步分析他的水墨寫意的形式美在其作品中的體現,在他生活的年代有他的主導思想,有他自然形成的美的規律。
關鍵詞:寫意 形式美 韻律 水墨 意味
中圖分類號:J2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2-0030-01
中國繪畫發展到明中期以后,開始進入了又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其重要標志就是大寫意畫的出現和興起,杰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徐渭。任何藝術風格的形成都存在著其形成的形式美因素,是自然世界諸因素合目的合規律性的統一,在中國文化傳統哲學的歷史范圍中形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生活結構和生命結構的大融合藝術世界里,徐渭的水墨寫意藝術代表的不僅僅是一幅水墨寫意,而是有著傳承歷史責任與使命的文化遺產,本文就徐渭的水墨寫意用繪畫約定俗成的規律即形式美學角度具體賞析一下徐渭水墨的筆墨神韻。
一、水墨的變化與統一
徐渭繪畫水墨的運用,非常豐富多樣極具變化,用墨無論是墨色還是墨的形態,運筆之法都沒有固定的法式,是以無法而法,在無法中體現墨的變化,在有法中滲透著墨統一性。我們常說:“墨分五色”,加上紙的顏色,即是“六彩”,徐渭的繪畫中,正是充分發揮了五墨六彩的對比效果,另外,徐渭水墨中還善于用接墨的手法創造出深淺潤澤的變化。他所處的這個時期的藝術,是突破理學理論的僵化模式,注重精神的自由,個性的解放,王陽明心學占有重要位置的時期。換句話說,就是水墨的無法而法,是對比的和諧,是有中之無,無中之有,是歷史的約定俗成的規律性,即藝術的統一。
二、造型的尺度——形體的理解與創造
徐渭的繪畫在塑造形象方面有自己的方法特點,在于他對形體內在本質的理解與創造上。一個藝術家在創造之前,往往是在生活中觀察體會,深入捕捉生活中有情有感的創作源泉,然后,經過藝術的加工,概括,取舍,才能創造出優秀的藝術作品。沒有切身的體會,簡單的描摹客觀物象,即使再精致,也不會有藝術的神韻。中國畫在本質上就體現著再現與作者精神主體表現的統一。首先,體現徐渭水墨造型尺度上就是對物象的概括理解。其次, 體現徐渭水墨造型尺度的是形體的夸張比擬。徐渭在繪畫中為了表現主題,突出典型的特征,往往善用夸張的手法。徐渭的畫中那些體現著強烈精神內涵的物體形象,是對自然形體的人化理解,這種理解已經與自然界的原形之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論是花卉,人物,魚,蟹,山水等均與現實客觀形象有所不同,這種變化是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的結合,是精神內涵的外在體現。
三、和諧的筆墨韻律
所謂節奏,一般指的是音樂上的節拍,在繪畫中,通常是指相似的形體,色彩,筆觸等有規律的變化,律動,在欣賞者的視覺里能夠產生視覺的跳躍。在這種視覺的感受下所形成的美感以及跟隨這些美感引發的對生活對人生的等等思考與想象、夸張與理解,我們稱之為韻律。在徐渭水墨中,我們可以看到在似若隨意,卻有格法的筆墨中處處體現著美的韻律。在他的水墨情懷中徜徉,在墨的揮寫中抒發,雖然只是墨的黑白灰變化,卻形成水墨流動豐富的生命律動。
四、均衡的構圖章法
徐渭的構圖極有個性,例如《雜花圖卷》中的牡丹,石榴,菊花,梧桐,葡萄都有不同的形態,扮演著不同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梅花,水仙又平靜自如,這樣的構圖處理,如一部樂章的演奏,起情感之起承轉接,回旋曲折而多致,這不僅僅是外在表現形式在構圖上的均衡,更是徐渭內在精神氣質的心靈塑造。除此以外,徐渭的畫中往往有一片墨色濃重的大墨塊,作為畫面構圖的重心所在,還有淡墨的對比,這不僅增加了畫面的重心感,而且加上右側空白處的題字,使畫面更有均衡的效果。
五、運筆的狂莽與放縱
徐渭作畫行筆奔放,源于他本身的性格特征與藝術修養,表現在他的繪畫作品中,往往如脫韁的野馬,海浪的澎湃,崩山走石,具有很強的力量感和激烈的運動感,不是以細致精巧安排求其筆,而是以粗莽求其筆,這是與一般的文人畫家的畫法是不同的,能突破小寫意的文弱,趨向了浩大的氣派,看似不經意,而實有大經意。正是這種獨特的藝術風格的形成,使徐渭的作品有了特殊的藝術表現意味。畫中用筆簡練,畫一物往往幾筆而成,在隨意中尋找形體最為概括的部分,加以取舍加工,不求工整,形態多變,重在意趣性情,故稱減筆大寫意,這種簡潔的畫風歷代也有所發展。徐渭在此基礎上,更有開創性的突破,揮灑更為減省和趨逸,造型不求形似,畫法更為狂放,形象更為概括,氣勢更為雄放,意味尤為深篤。
綜上所述,從以上五個方面在形式美學角度和藝術意味方面認識了徐渭的水墨寫意藝術,我們所說的這五個方面和藝術的表現實質上都是融會貫通的,不能把其中的某一方面孤立的去分析其美的內涵和意義,這也是我們哲學上所講的整體統一性,用整體的眼光再去欣賞徐渭的水墨寫意,我們分析和看到的又是新的角度,體會也會有所不同,多少年來我們再去欣賞過去的作品,便會有新的體會、新的發現和理解。
參考文獻:
[1]李德仁.明清中國畫大師研究叢書—徐渭.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2]張岱年、方克立.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3]鐘明善、朱正威.中國傳統文化精義.西安:西安交大出版社.2009年版.
[4]李文初.中國山水文化.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