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小穎
摘要:近年來,武俠影片逐步進入了的題材撞車、單一的尷尬境地,本文即從我國武俠片的發展進程入手,對存在的問題及相應解決方法做出一定的思考,旨在尋找中國類型電影新的出路。
關鍵詞:武俠片 尷尬境地 電影
中圖分類號:J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2-0055-01
一、武俠片的發展歷程
武俠片,顧名思義,是由“武”和“俠”相結合的一種影片類型,武是武打,就是所謂的中國功夫,俠是俠義精神。中國武俠片是由京劇轉變而來的,源于中國傳統戲劇,一直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而武俠片作為最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電影類型,是中國電影史上最早形成也是較成熟的一種類型電影。
初見武俠電影,是1928年鄭正秋的《火燒紅蓮寺》,它的上市造就了萬人空巷的效果,為中國電影在市場上的立足開辟了一種新的電影樣式,在未來的幾十年中,中國的武俠電影雖然也經歷了幾次較有影響力的改革,但是總體來說,中國武俠電影的類型意識和風格還不是很明顯,甚至只有“武”而凸現不出“俠”的部分。
到了80年代,以徐克,吳宇森為代表的導演以高科技和 “后現代”文化觀念為特色的新武俠電影初出茅廬,讓人眼前一亮,成就了武俠電影的黃金時代。直到90年代末,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風靡世界,真正確立了武俠片在世界影壇上的位置。
二、武俠片的現狀
2001年李安導演的《臥虎藏龍》囊括的奧斯卡四項大獎,也意味著武俠電影在世界真正立足了。中國的名導們紛紛將目光對準了中國所特有的電影類型——武俠片。于是《英雄》誕生了,并且獲得了2.5億的高票房。相續而至的《十面埋伏》、《無極》、《夜宴》、《滿城盡戴黃金甲》、《七劍》等自詡為武俠片的“國產大片”紛紛出爐,在國內甚至國際上刮起了一股“中國武俠風”。這一現象似乎預示著中國電影的類型化時代即將到來。然而,相對《臥虎藏龍》的火爆之后,紛紛效仿的武俠片卻始終在國際影壇上不溫不火,甚至票房平平,觀眾的反映也褒貶不齊,很難有所作為。縱觀我國的電影市場,甚至國際電影市場,沒有一類電影是能夠長久不衰的,于是中國武俠片陷入了尷尬境地。
三、尷尬處境的原因
第一,急功近利。衡量一部電影的好壞,最直觀的標準就是票房,《臥虎藏龍》創造的空前盛世的票房,吸引了很多導演的目光,導致一系列的武俠電影出現在中國乃至國際電影界,曾經一度輝煌的中國武俠電影遭到連連挫敗。
似乎有越挫越勇的跡象,大批量的類似武俠電影頻頻出現。殊不知,盲目跟風的做法已使中國武俠電影走上一條歧路,難免會使觀眾產生審美疲勞,不僅電影沒有了票房,導演也失去了觀眾的信任。
第二,形而上學。形而上學,就是用孤立 、靜止 、片面的觀點觀察世界的思維方式。縱觀世界電影,雖然西方的自由搏擊、日本的空手道、韓國的跆拳道也經常被拍成動作片,但是缺少的就是中國工夫的精髓,而《臥虎藏龍》的成功秘訣恰恰是抓住了中國功夫的武俠文化,吸引了大眾眼球。而很多導演只是看到了表象,例如《十面埋伏》影片畫面華麗,色彩鮮明,演員英俊瀟灑,風度偏偏,卻沒有注重對武俠文化的深度思考,那些打斗場面刀光劍影,也僅僅只是看個熱鬧而已。
再例如影片《無極》,在魔幻武俠的外衣下,宣揚“時間與生命輪回”,甚至有些荒謬,就連“武”與“俠”的影子幾乎都不見了蹤影,這就與傳統意義上的真正的武俠片不可同日而語, 完全是背道而馳。
四、中國電影創作的出路
第一,腳踏實地,敢于創新。在高票房“類型片”叢生的當前,想要在影壇上占有一席之地,我想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中國電影導演,很大一部分都擁有著自己的特色,例如陳凱歌的《霸王別姬》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被認為“通俗中見斑斕,曲高而和者眾”;張藝謀導演憑借對色彩的獨到感受,也曾因為一部樸實無華的《我的父親母親》受到眾多的關注。
立足根本之后就是要勇于創新,相比于可以動用30臺電腦進行電影《終結者》創作的好萊塢,我們國內的電影制作技術手段確實十分落后。以《無極》為代表的一些電影,在試圖將多種類型元素糅合在一起,創造一種視覺奇觀,尋找新的出路,但最后結果卻是弄巧成拙,使影片淪落到不倫不類的地步。
票房不能忽視,創新也不能缺少,但是重要的是要在創作實踐中尋找適合自己才能發揮的類型,給自己以準確的定位,從而獲得觀眾的回報。
第二,物我一體,形理融合。武俠巨作《臥虎藏龍》能夠在世界上獲得那么大的成就,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融合了中國本土的特色,把東方的神秘帶出國門,展示給了對東方一無所知的西方人,使他們開始了解東方,對東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臥虎藏龍》將中國傳統文化展現的淋漓盡致,戲中有琴棋書畫,飛檐走壁,蜻蜓點水,從茶道到書法,從儒家思想到道家情懷,通過人物的刻畫展現“內道外儒”的東方文化,再將江湖與山水融為一體,在詩情畫意中講述純美的故事,加之音樂的渲染,令人神往。
因此,在華麗外表之下,電影中蘊含的思想賦予了一部電影真正重要的思想價值。我國的類型化電影創作還處在摸索的階段,中國電影人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中國電影的發展開辟一條新的出路,雖然存在一些問題,但是通過自身的努力,以及對好萊塢成功類型片經驗的學習,相信我國本土類型片將會成功并且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胡克.中國電影理論史評.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4年版.
[2]李多鈺.中國電影百年.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年版.
[3]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臺北:滄浪出版社.198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