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艷
摘要:對集體主義思想的探討可以從東西方兩種不同的文化發展歷史的角度進行。但是作為一種社會歷史現象,集體主義思想是不斷發展變化的。新時期的集體主義具有新的內涵,強調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有機統一;同時集體主義在實踐方面存在著不少問題。
關鍵詞:集體主義 個人利益 集體利益 權利與義務
中圖分類號:D64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12-0093-02
一、集體主義的思想淵源
從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集體主義思想發展的兩條明顯線索,即從東方和西方兩種文化中去探索集體主義思想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
(一)集體主義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發展軌跡
集體主義思想在中國傳統社會中就集中體現在整體主義思想上。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學派,儒家學者以天下安定為自己的理想目標。孔子在《論語?雍也》中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就體現了一種家族主義和群體主義的倫理原則;而《大學》中所謂的“八條目說”實際上最終目的也落腳于“齊家”、“治國”、“平天下”上,強調社會整體利益是個人發展的前提條件,個體的發展要絕對服從群體利益。在中國傳統的儒家整體價值觀念占據主導地位的條件下,個體依附于群體,群體利益重于個體利益。封建統治階級利用這一思想維護專制統治,打著為國、為民的旗號宣揚個體要絕對服從整體即封建統治。
儒家強調群體利益高于個體利益、個體必須完全服從群體的思想,從一定意義上講是受特定時代的物質生產條件和思想文化水平的影響和制約的,本質上是維護封建統治秩序的工具;但也過分的忽略了個體的發展:應注意人首先就是以獨立的個體形式而存在著的,儒家片面的重視群體而完全忽視個體,將個體的發展遮蔽在整體之中。
(二)集體主義思想在西方歷史中的成長脈絡
在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在社會中占主流地位,但并不能因此就完全否定西方文化中集體主義思想的存在,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并不排斥集體利益或者公共利益,只是著重強調個人的突出地位。
早在“英雄時代”,荷馬史詩中有許多地方批評個人利益放到集體和民族利益之上的自私行為。亞里士多德曾指出:“人間互相依仗而又互為限制,誰都不得任性行事,這在實際上對各個都屬有利。人類倘若由他任性行事,總是難保不施展他內在的惡行。”①這對后來霍布斯、孟德斯鳩等人影響很大。法國盧梭認為:“人生來就是自由的,卻無不處于枷鎖之中。”②人一方面必須與他人結合起來進行協作來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個人在這種結合中受到約束而失去自由。康德也認為人的本性不是自私利己的,而黑格爾以國家至上主義的形式深入表達了集體的重要性。可見,集體主義即使在西方個人主義盛行的條件下仍舊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是集體主義思想明顯被遮蔽了,其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都在于個體,認為人是目的,集體主義思想成了個人主義價值觀發展的奠基石。
綜上所述,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其集體主義的思想都表達了集體利益的優先性和前提性,集體是個體發展的前提保障;但是二者都存在著不足之處,需要對其進行更深入的認識、理解。
二、關于集體主義的理解
集體主義先于個人主義而存在,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有著不同的內容和形式。但集體主義思想的核心始終都是個人和集體、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
(一)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個人是一個哲學范疇,馬克思將現實的個人理解為“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③而集體一般被理解為具有共同利益的人們結成的有機統一體。可見,個人和集體在概念上是不同的。
個人和集體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首先,個人與集體是相互依存的。人首先是具有獨立意志的個體,是特殊的具體的個人;但是個人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他人、集體,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在社會關系當中進行的。“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④
其次,個人和集體之間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集體為個人的活動和發展提供必要的環境和條件。人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個人的活動和發展必須在集體或社會中進行,個人利益的實現必須以集體利益的實現為前提和保障。“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⑤另一方面,個人的發展促進集體的發展,為集體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社會是由個人組成的,社會的存在和發展也離不開個人的存在與發展,而且最終目的也在于促進個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
(二)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集體主義的核心
首先,堅持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有機結合。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有機結合并不是簡單相加起來,而是實現二者的真正統一。在集體主義思想中,集體利益代表著個人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是集體中每個成員的利益的有機統一,它既統籌個人利益,又不與個人利益相抵觸;正當的、合理的個人利益是集體利益的組成部分,個人的發展體現了集體利益的發展,集體利益作為全體成員共同利益的體現,其發展已經蘊涵著個人正當利益的發展。
其次,在將集體利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尊重、關心、維護個人正當的、合理的利益。在集體主義思想體系中,集體利益的地位要高于個人利益,因為社會或者集體是個人存在和發展的前提條件,只有堅持集體利益的優先性,才能切實保證個人利益的實現。當然,集體利益的優先性也否定不了個人的利益。利益對于個人而言具有不同的性質,而且集體也不可能保障個人的所有利益,只有那些不損害他人和社會的即合理的、正當的利益才在集體的維護范圍之內。這就要求我們既要有個人維護集體利益的責任意識,同時集體也應實施尊重和保障個人正當利益的義務。
再次,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在必要時犧牲個人利益來維護集體利益;同時,集體應當對個人利益實施以相應的補償性措施。個人的具體利益要求不同,在具體目標上不可能實現一致,因而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之間不可避免的會產生利益矛盾問題。其根源或在于個人不履行對集體的義務,不愿作出自我犧牲;或在于集體不對個人履行相應的責任,一味要求個人為集體發展付出代價。所以應采取合理措施正確處理上述矛盾關系,堅持權利和義務的雙向性,在必要時個體應該為集體利益做出自我犧牲;同時集體依據具體情形進行適當的精神與物質性補償。集體要為個人合理利益的實現提供條件,個人也為促進集體發展而努力奮斗。
三、當前集體主義的實踐狀況及其應該注意的問題
集體主義思想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學界中有人將集體主義思想的歷史發展概括為整體主義——虛假的集體主義——真實的集體主義。但是,我們在考察集體主義時必須將其放在具體的社會歷史背景下,用歷史的動態的眼光來研究。我國的集體主義思想在理論研究上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在現實實踐上存在著不少的問題:
首先,集體主義本身就是一個客觀歷史現象,會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傳統的整體主義思想是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而服務的,必定帶有私有制社會和階級的局限性,這不符合當今社會的需要;尤其是計劃經濟條件下的那種堅持個人利益完全服從集體利益,二者發生沖突時個人必須無條件的犧牲自己維護集體利益的集體主義思是不符合人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的辯證關系的。所以,集體主義思想也必須成為一種動態的、開放的、與時俱進的思想,不斷發展完善自身理論。新時期的集體主義在強調集體利益的優先性的同時也因該關注個人利益,用辨證、協調的眼光處理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
其次,目前人們在集體主義思想的觀念和行動上具有兩種極端的傾向:過于關注集體和過分維護個人。
由于傳統整體主義只關注整體的利益和發展而忽略了個人的發展,這樣最終會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所以人們開始反思這一現象,同時西方倡導個人主義的思潮不斷傳入中國,更加引起了學界關于重新彰顯個人價值與個性的思考,認為不應該讓集體或整體的利益而遮蔽了個人。這樣一來雖然對于張揚個性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對于集體發生沖擊,對于集體主義這一中國傳統思想不利,結果就是人們不但喪失了對于集體和他人的責任意識,不能夠積極地維護集體利益和社會利益,而是代之以自私自利的出發點,將他人和社會僅僅作為服務于自己利益的手段和工具,而且人們也沒有了屬于自己的價值觀和信仰,成為“精神空虛”的人。而且現在,由于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傳入和市場經濟的影響,再加之建國初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集體主義對于個人利益的抹殺,造成人們走向另一個極端,從而減弱了個人對集體的責任意識。
最后,我國集體利益思想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不論是國家政府還是廣大人民群眾都僅僅把集體主義作為一種先進思想或者道德而在社會中進行宣傳、教化,只是要求人們在思想水平上不斷達到集體主義的要求,這就從實際效果上減弱了集體主義的影響力和人們真正將其化為實際活動的可能性。雖然政府大力倡導集體主義,但是并沒有施加任何強制力,所以人們在現實活動中總是從自身的現實利益出發,再加上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影響和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的殘酷性,使得人們變得愈加現實了。總之,集體主義思想并沒有在人們的實踐活動中起到相應的作用,這與我們當前大力倡導集體主義思想的期望是相反的。
這就要堅持正確的雙向的權利和義務觀念。從這一角度看,集體與個人之間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即在享受權利和履行義務方面二者都不可忽略。以往的集體主義思想注重于從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這一點出發,從而造成了人們僅僅思考個人對于集體的責任和義務,關注集體利益,這實際上是對權利和義務的單向度理解。王海明教授在關于權利和義務關系的闡述中得出社會公正和個人公正兩大原則:“一個人所享有的權利與他所負有的義務相等,是社會公正原則;一個人所行使的權利與他所履行的義務相等,是個人公正的根本原則;權利與義務相等是公正的根本原則。”⑥所以,權利和義務是一對不可分離的概念。在個人為了維護集體利益而犧牲了自身利益時,集體應當承擔起這一部分的義務和責任,不僅要在精神上對個人加以鼓勵,而且更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將其落實到物質和制度層面上。鄧小平就曾說:“不重視物質利益,對少數先進分子可以,對廣大群眾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如果只講犧牲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⑦而且這種思想應該在現實的制度中真正落實,加強對個人犧牲的回報,有利于發揚集體主義精神。
注釋:
①亞里士多德.政治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第319頁.
②盧梭.社會契約論.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頁.
③④⑤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頁、第60頁、第119頁.
⑥王海明.新倫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326頁.
⑦鄧小平文選(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