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的嚴重性讓世界認識到改革不合理的全球金融秩序的必然性和緊迫性。只有改革不合理的經濟和金融秩序,創建適應21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新秩序,形成新的機制和活力,才能避免金融危機重演,才能實現世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全球金融秩序中的“三個世界”格局
“第一世界”為美國,是全球金融體系中的霸主,是全球金融秩序中的大佬;“第二世界”指歐盟、日本等發達國家,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與美國相去甚遠;“第三世界”指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其在全球經濟秩序中的地位較低,但是升勢迅猛。在本輪金融危機中,“第一世界”和“第二世界”受到的沖擊嚴重而深遠,將在較長時間內處于低迷狀態,其金融體系的恢復也是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比如問題資產處置、金融結構調整、監管體系建設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經濟規模較大、財政和金融體系較為穩定、外匯儲備充足,可能在短期內實現較為快速的增長。這樣,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格局和全球經濟的力量格局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即發達國家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作用部分將被新興經濟體所取代,相應地,新興經濟體在全球金融體系和金融秩序中的力量將得到加強。減少對美元的依賴成為新興市場國家重要的共同利益訴求。逐步發揮本幣的國際作用成為新興經濟體重大的政策方向。包括人民幣、盧布、雷亞爾在內的主要新興經濟體貨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及其對國際貨幣體系的影響,都將成為重要的研究課題。
最難的與最先可能被突破的
金融秩序重構,包括國際貨幣體系重建、全球金融協調機制調整以及國際金融組織改革等方面。根據難易程度,國際金融組織改革和全球金融協調機制可能率先被突破,而國際貨幣體系重建將是更長期的議程。在國際金融組織改革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銀行以及金融穩定委員會,在全球金融體系和全球經濟體系中的作用將可能進一步明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可能逐步提高。對于全球金融協調機制,G20金融峰會可能取代G8成為全球金融協調的主要平臺。盡管G20峰會是否機制化仍不確定,但是G8的代表性、合法性和權威性不足已是充分體現。另外,金融穩定委員會可能成為全球金融協調的又一個重要機制。
國際貨幣體系重構將是最基礎工作
在美國次貸危機演化為全球性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是重要的誘因。所謂的后布雷頓森林體系實際上是一種沒有體系的體系,美元成為最主要的國際貨幣并取得相應霸權。在該體系下,存在貨幣的權益和義務分配不均衡、外圍國家利益受損、對單一貨幣過度依賴以及匯率被迫浮動等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又不斷以全球金融動蕩和金融危機表現出來,使得外圍國家成為金融危機的重大受害者。
國際貨幣體系改革的方向與宗旨成為學術界的重要問題。大部分研究認為,國際貨幣體系的核心內容有四個方面:一是如何維持國際貨幣調節機制的效率,即有效性;二是如何保證國際清償力(流動性)的適度增長,即流動性;三是如何維護對國際儲備貨幣的信心,即公信力;四是建立有效的危機防范和救助機制,即最后貸款人。
對于如何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目前主要有四種方案。一是重返凱恩斯,重建布雷頓森林體系,世界各國應簽訂國際貨幣合作協議,創立世界貨幣單位,各國貨幣與世界貨幣單位掛鉤,同時將IMF升格為全球中央銀行。二是強化IMF作為全球中央銀行的職能,并設立一套貨幣合作機制以維持主要國際儲備貨幣匯率的相對穩定,進而穩定全球金融體系。三是加強美元的作用,美聯儲升級為全球中央銀行,全球就成為一個單一的美元區。最后是強化區域貨幣合作,構建美元、歐元和亞元“穩定三島”,實現國際貨幣體系的區域化和多元化。
此次金融危機的爆發,無疑再次將國際儲備貨幣問題置于各種爭論的漩渦之中。從改革方向來看,國際儲備貨幣需要確保供給方面的穩定,這依賴于穩定的基準和清晰的發行規則。同時,國際儲備貨幣還應該有超越特定國家或經濟體的調節能力,并能根據經濟狀況的變化進行靈活調整,因此超主權貨幣成為廣泛熱議的問題。
全球匯率穩定機制是重點之一
金融危機中,擁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遭受的沖擊相對要小,出于審慎的外匯儲備累積發揮了危機防范作用,因此,浮動匯率下儲備可以少之又少甚至為零的假設遭遇了現實瓶頸。相反,在浮動匯率制度下,出于交易、保值等需要,全球對美元的需求不斷擴大,導致了美元過度發行,最后造成全球流動性過剩,成為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貨幣誘因。因此,很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應該重新審視匯率制度的選擇,而建立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的匯率穩定機制將可能成為一個重要工作。同時,允許各個經濟體根據自身情況,比如經濟規模和開放程度、通貨膨脹水平、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國內金融市場的深度和廣度、決策者的信譽以及資本流動性等因素,在固定、管理浮動和浮動匯率制度之間進行選擇。
全球監管體系建設可能取得最有成效的進展
倫敦金融峰會的與會領導人都同意確保在本國推行強有力的監管系統,同時還同意建立更加具有一致性和系統性的跨國合作,創立全球金融系統所需的、通過國際社會一致認可的高標準監管框架。為此,全球金融穩定論壇升格為全球金融穩定委員會,同時國際社會還致力于全球監管框架的建立。2009年6月中旬八國集團財長在意大利古城萊切達成的“萊切框架”指出,目前具有五個已經存在或者正在發展的普遍性問題,包括金融機構治理、市場誠信、金融監管、稅收合作和宏觀經濟政策與數據的透明度,它們對“正當、誠信和透明”的全球市場原則帶來了極大的威脅。同時,管理層薪酬安排、具有系統重要性的機構、信用評級機構、會計準則、跨境信息交換、腐敗、稅收天堂、司法管轄合作、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等特定問題,對監管有效性影響深遠。全球金融監管就如何促進全球金融秩序的有序程度,建立全球金融監管標準(包括改革巴塞爾新資本協議),提高金融體系和銀行、證券、保險以及對沖基金等的透明度,防范系統風險,縮小而非放大金融和經濟周期等問題,仍有待進一步研究。(資料來源:《世界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