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萍
[摘要]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研究從理論層面上講要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視角去研究;從實踐層面上講要從思想政治理論四門課之間的關系、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的五個二級學科之間的關系去研究。關鍵是要建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范疇體系。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范疇體系
十七大報告將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凸現了這三大理論成果的整體性,而這三大理論成果的整體性源于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因此加強對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必要性
長期以來由于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教條化理解,尤其是著重于將馬克思主義分成三個部分分門別類的理解,影響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整體的價值內涵,也導致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前蘇聯、東歐國家劇變的原因之一就是馬克思主義信仰的缺失,這一現象也引起了我國的高度重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和國際地位的不斷加強,加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具有更加重大的戰略意義。而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們強化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堅定青年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必須重新解讀馬克思主義,認清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就必須走出過去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理解的誤區,從整體上研究馬克思主義,真正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因為馬克思主義是不可分解的整體,是一個一脈相承的系統,整體性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精神。
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
從學科分化的角度將馬克思主義分為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有利于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但是并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標志馬克思主義創立的是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這兩大學說成為其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而這三個部分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列寧曾指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整體性是指馬克思主義的“完備而嚴密”,給人們提供了“完整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是指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理進行分門別類研究為基礎而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能夠反映馬克思主義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及理論品質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沒有單純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及科學社會主義的著作,在標志其唯物史觀發源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以異化勞動為主線分析資本主義的不合理,將共產主義作為克服異化的最終理想。在標志其新世界觀萌芽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以科學的實踐觀為標志批判舊哲學的同時,表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要解釋世界,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改變世界,即改變現存的不合理的資本主義社會,實現共產主義社會。在隨后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進一步提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一人類社會的基本規律,得出資本主義社會只是人類社會的一個歷史階段的結論。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運用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批判資本主義,自然得出共產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的結論。
作為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著作也是以唯物史觀為理論武器和方法論基礎的。《資本論》雖長期被人們看作是一部經濟學著作,但實際上馬克思是用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最終得出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必然勝利的結論。恩格斯雖然在《反杜林論》中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但恩格斯是在將馬克思主義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的基礎上提出這一問題的。因此馬克思主義是一個整體,決不能隨意肢解,淡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會影響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研究視角
目前要建設好馬克思主義理論這一學科,必須在重塑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上下功夫。根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革命性相統一的基本特征,應從理論和實踐兩大層面研究馬克思主義整體性。
從理論層面來看:首先應從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人手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礎。要在確立統領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核心的基礎上建構一個有機系統,打破對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分割式理解。其次要從經典原著人手界定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在構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整體性基礎上,必須從重新解讀經典原著人手,將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展歷程中的經典原著進行重新解讀,挖掘馬克思主義的精神實質,建構經典原著的整體性。再次要從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脈絡中樹立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在解讀經典原著的基礎上,以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為切入點和突破口重新梳理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不僅要從每一個人物的理論及其思想轉變歷程著手研究,而且要將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從而突出馬克思主義貫穿始終的精神實質和科學內涵。
從實踐層面上看:首先要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審視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成果,這些成果都是在實踐中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運用和發展。其次要從本科生思想政治理論四門課程及其相互關系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是我們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渠道,在整體上審視思想政治理論四門課的相互關系,對于貫徹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思想至關重要。政治理論課本身是一個有機的整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為其它三門課的理論基礎,從基本理論的角度幫助大學生從整體上認清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是從歷史的角度闡明中國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睹珴蓶|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為四門課程的核心,主要從實踐上闡明馬克思主義為什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如何與現實相結合的問題。《思想道德與法律基礎》是進行微觀的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教育。最后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面的五個二級學科及其相互關系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整體性。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的基礎就是整體性,五個二級學科之間也是一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有機整體。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是具有基礎性地位的學科,這個學科點的教師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研究,即要從馬克思主義的整體視野對馬克思主義學科、學科體系重新認識,認識要有新高度、新視野和新眼光。因此,必須從整體上認清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基本原理和精神實質。同時對具體問題的研究應放人整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歷史進程的大視野中,要力求打破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科區分的局限性。
建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范疇體系
范疇體系是一門學科的重要構架,馬克思主義理論要通過確立構架形成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體系。建構馬克思主義整體性的范疇體系主要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經典原著的解讀和對馬克思主義發展史的梳理。馬克思主義整體性范疇體系的切入點是矛盾,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絕對與相對、自由與必然等矛盾萌生了馬克思的實踐思維方式,因此矛盾是馬克思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突破口。
實踐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邏輯起點,馬克思是在解決人與世界矛盾對立過程中提出實踐的,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以往一切舊哲學的標志,馬克思指出:“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這是馬克思突破過去哲學二元對立的武器。他找到了連接人與世界的鑰匙,即只有實踐才將整個物質世界區分為自在世界和人類世界,也只有實踐才將其統一起來,因此馬克思認為人類世界只有在實踐中才不斷發展,自在世界也只有在實踐中才不斷為人所擁有。
馬克思的實踐是以客觀物質世界為前提的,在馬克思看來只有合規律性、合目的性的運動才使人的價值得以實現。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實踐活動被異化了,人成為非人。同樣馬克思以矛盾為切入點,以作為實踐表現形式的勞動為起點,從分析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人手,找出解決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途徑為商品貨幣,從而找到了勞動力這一特殊的商品,發現了資本剝削工人的秘密。作為被剝削的無產階級只有通過不斷斗爭才能改變自身的命運,最終生產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導致資本主義必然滅亡,只有共產主義才能徹底揚棄資本主義的弊端,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因此,馬克思主義的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是以人的自由和解放為價值取向通過矛盾和實踐兩大范疇將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統一起來的一個有機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