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晗 闞如良
[摘要]不同的組織模式對鄉村和諧社區的影響不同,因地制宜地選擇合適的產業組織模式,對建設鄉村和諧社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實踐證明,鄉村旅游在我國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發展鄉村旅游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農民生活富裕、促進鄉村社區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鄉村旅游組織模式和諧社區影響
鄉村旅游與和諧社區
結合我國的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社會主義和諧社區內涵在于,它是一個旨在追求一種經濟消費適度化、基層政治民主化、社會管理多元化、鄰里關系和諧化、居住環境生態化,并且具有濃郁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特色的特殊地域空間。
鄉村社區人群之間的聯系更為緊密,歸屬感更強;能保持相對一致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的倫理道德;民族的文化特色更加鮮明;生態環境良好,人口相對較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政府、企業、農戶,是鄉村旅游的三大主體。基于三者參與程度和利益分配模式的鄉村旅游組織模式是關系到三者利益分配的關鍵因素,不同的鄉村旅游組織模式對鄉村和諧社區建設產生的影響也各不相同。
現有鄉村旅游產業組織模式對和諧社區的影響
我國鄉村旅游產業組織模式根據各主體的參與程度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農民自主型。三種主要模式的特點表示如下:

政廚主導型。
第一,政府主導型組織模式對鄉村和諧社區的積極影響。一是規范市場行為。我國鄉村旅游起步較晚,相關政策、法規建設還比較薄弱,特別是缺乏行業標準,地方政府通過制定有效的政策和法規來引導和規范市場行為。二是加強行業監管。首先要強化對鄉村旅游市場秩序的動態監督和管理,抓住突出的市場問題進行集中整治,維持鄉村旅游企業競爭的公平性和旅游者的合法權益;其次加強對原生態文化的保護和傳承,保持鄉村旅游的“鄉村性”。三是完善基礎設施建設。鄉村旅游目的地大多位于經濟文化欠發達地區,公共、旅游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往往不能滿足游客的需要,政府的投入可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這樣在滿足旅游接待需求的同時也完善了鄉村社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居民生活水平。四是提供公共服務。鄉村旅游的發展需要政府優化投資環境、協調部門關系、建立旅游信息平臺、提供公共安全保障。這無疑對于完善鄉村社區功能起到了積極作用。實踐證明,貴州的“天龍模式”,即“政府+公司+旅行社+農民協會”四位一體的旅游開發模式,較好地處理了各方利益關系,有利于鄉村社區和諧發展。
第二,政府主導型組織模式的不利因素。政府參與鄉村旅游的關鍵在于是否正確履行政府職能,處理好與農民、企業的利益關系。我國許多鄉村旅游開發就出現過政府與農民爭奪利益的現象。如果這樣的話,政府的參與不僅沒有起到積極作用,反而成為社會不和諧的因素。
企業主導型。
第一,企業主導型模式對鄉村社區的積極影響。一是發揮公司的經濟實力,為鄉村旅游開發注入強大資金,有能力強化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開發核心旅游資源,配套服務接待設施,引導和幫助村民改善環境條件。二是帶來先進的經營管理理念,促進提高村民的旅游服務素質,提高村民文化科學水平,形成良好的旅游軟環境和氛圍,有助于形成鄉村社區文明新風尚。三是利用企業成熟的營銷網絡進行旅游產品宣傳推廣,有利于樹立鄉村旅游品牌,吸引旅游者,提高村民收入,提高經濟效益。
第二,企業主導型模式對鄉村社區的不利因素。一是這種模式沒有政府的參與,往往缺乏對市場的規范、缺乏行業監管,公司和農戶之間產生矛盾的時候缺乏協調機構。二是企業在開發過程中承擔了政府職責的部分社會公益事業,必然感到責任和權利的不對等,容易產生矛盾。三是如果缺乏社區的參與,那么農民在利益分配上沒有發言權,農民的利益就很難得到保障。目前,鄉村旅游中的“飛地化”現象就說明了這一點。四是純粹的企業行為容易對鄉村旅游資源造成破壞性開發,不利于保護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
農民自主型。
第一,農民自主式型模式的積極意義。一是農民自主參與開發的鄉村旅游更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參與集體事務的積極性,有利于提高農民管理社區事務的能力,促進了村民民主自治。二是農民自主開發的模式最大的好處在于旅游開發的所有收入歸農民自己所有,最大程度維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三是這種模式由于參與者都是當地村民,因此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小,展現給旅游者的全都是原汁原味的當地傳統文化,最利于保留文化的真實性。四是有利于農民自覺保護生態環境,促進鄉村社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第二,農民自主式型模式的不利因素。一是農民投入的資金有限,對公共設施和旅游接待設施的建設有限,旅游接待規模有限;對鄉村社區環境的改善有限;也沒有能力開展廣泛的市場營銷,旅游吸引力有限。二是農民文化素質不高,眼界不夠開闊,缺乏先進的管理理念,因此,旅游產品比較原始粗放,旅游服務水平不高,缺乏帶動效應。同時缺乏長遠規劃,容易產生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三是缺乏政府的規范管理,農戶之間容易產生利益糾紛,市場秩序不穩定,影響到鄉村社區的和諧相處。杭州周邊梅家塢鄉村旅游基本以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缺乏相應的約束和管理機制,最終導致了嚴重的“公地悲劇”和“飛地化”現象。而重慶山溝溝社區由于有投資企業統一管理,再就業策略上采取“一戶一人”的制度,從而提高了社區居民的參與熱情和意愿,這種開發模式上的差異,導致社區居民道德文化、參與意愿的差異非常顯著。
結論與啟示
從文章分析中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啟示:
第一,在我國目前政治經濟體制下,由于市場機制的缺陷、法制不完善、缺乏行業標準等原因,發展鄉村旅游,政府的參與可以在基礎設施建設、市場規范、行業監管、環境和文化保護等方面起到相當積極的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注意到,政府的參與也必須解決好與企業、農戶的利益關系,否則產生的問題會更嚴重。借鑒國外的經驗,多數國家把鄉村旅游作為政治任務或公益事業發展。政府應履行好四項職責:編制規劃和執行項目計劃;制定規章;給予資助,主要用于基礎設施建設和信息交流;組織培訓。
政府主導模式對鄉村和諧社區的作用可表示如下:

第二,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本質屬性,其中的一個特點就是本地人參與,而且村民自主開發模式最有利于保持文化的本真性,這也是鄉村社區建設的必然要求。但是單純的村民自主開發又會產生很多問題,因此,村民的參與需要先進理念的指導和政府的規范協調。
第三,不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不同,鄉村旅游,建設和諧鄉村社區應該因地制宜選擇適合的組織模式。例如,在經濟發達地區,農民經濟能力較強,發展鄉村旅游適宜采取農民自主模式;在政府執政能力較強的地區,適宜采取政府主導模式;在貧困地區需要引進資金,適宜采取企業主導模式。
發展鄉村旅游對建設鄉村和諧社區就像一把雙刃劍,既有積極促進作用,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關鍵在于選擇正確的運行機制,平衡各方利益、維護市場秩序、保護生態環境和鄉村特色文化,不同的產業組織模式對鄉村社區建設的影響各不相同,選擇合適的產業組織模式,對于促進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發展,促進鄉村社區和諧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