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保全 范 靜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提出的重大歷史任務。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解決目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完善制度、穩定隊伍、加強監管等方面著手,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加快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關鍵詞]農村財務管理財務制度對策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七大再次明確,要“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就必須解決目前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從而緩解農村的社會矛盾,減少農村不穩定因素,加快農村的經濟社會發展。
農村財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執行農村財務制度方面的問題。制度不健全。一些鄉村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嚴格制訂財務管理制度,即使有也往往不符合農村實際,這就造成農村財務的混亂。
執行制度不到位。一些鄉村有財務制度,但很多財務制度流于形式,在實際操作中,制度往往敗在長官意志面前,所以白條抵庫和庫存現金超額現象并沒有從根本上消除。
財務人員素質偏低,執行財務制度不嚴。一方面大批青壯年、高素質的農民進城,造成了農村財務人員年齡偏低,只能記賬打算盤,不能及時發現農村經濟運行中的問題,不能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另一方面農村財會人員大都是村“兩委”指定的,任人唯親現象嚴重。
農村財務制度監督方面的問題。財務監管人員落實不到位。機構改革后,有的鄉鎮、街道都設立了農村經濟管理站,專門配備了編制,但這部分人員工資由村里統籌解決,這樣一來,農經站人員的管制力度就大大削弱。
民主理財小組發揮作用不大。部分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不是經村民民主選舉產生的,而是由干部指定,使民主理財小組失去了意義;理財小組成員文化水平低,財務水平有限,在實際理財過程中不能充分發揮財務管理和監督作用;部分村民主理財小組成員參加活動不及時,所謂的監督只是走過場。
上級、紀檢監察部門監督缺乏力度。在一些地方,各級配合不協調,不能及時發現問題,或是在處理違紀違法的案件中心慈手軟,不能真正按照“客觀、公正、規范、具體”的原則辦事。
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的對策
加強法制宣傳,做到依法治村。首先,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村財務管理的重要性,把村級財務管理列入基層組織建設和制度建設的重要內容。其次,對村干部和財務人員開展財經、法律知識的培訓,提高村干部的綜合素質。再次,對廣大村民開展民主教育,宣傳有關政策、法律、法規,增強村民的參政意識,使其敢于監督,善于監督。
穩定財會人員隊伍,提高財會人員素質。加強對財會人員的培訓教育,提高財會人員的專業素質。財會人員作為特殊從業人員,既要有良好的業務素質,還要有較強的觀念和職業道德水平,通過舉辦業務講座、法制講座、學歷教育、繼續教育等方式,提高財會人員的道德素養和遵紀守法的自覺性。鼓勵農村財會人員積極參加會計專業技術職稱的考評,并頒發相應的證書,逐步做到憑證上崗,憑職稱高低和工作量大小支付報酬。
嚴格財會人員的任免程序,嘗試農村會計選聘制或委派制。同時,凡是農村會計的任用、調換都要經過鄉鎮、街道或上級部門批準,以穩定農村財會人員隊伍,保持農村會計工作的連續性。
實行農村會計選聘制?!掇r村財務會計選聘制》規定,今后村集體經濟組織新錄用的財會人員必須實行公開招聘,由鎮、街道集體經濟主管部門負責招考,統一組織考試。
實行會計委派制。農村會計委派制是在鎮政府按公平、公開、競爭、擇優的原則向社會招聘會計專業人員后,委派到各村任村級會計,并由鎮政府統一管理和考核。
健全財務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規范農村財務,制度建設是根本保障。農村村級財務會計實務必須嚴格執行國家農業部、財政部新頒布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村集體經濟財務制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和完善村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并從各村實際出發,建立切實可行的財務制度和細則,使農村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邁向規范化、制度化。
實行會計電算化,提高管理水平。首先由村級報賬員結清本期收支發生情況,填寫“報賬員與總出納原始憑證報帳單”;鄉鎮服務中心總出納對村報賬員報來的原始票據進行審核后,按會計科目進行歸類,編制收入、支出憑證,填寫“總出納與總會計原始憑證交接單”;總會計對接交的收入、付出憑證編制記賬憑證,并及時對憑證數據進行微機錄入,電算化系統自動處理會計業務;最后各鄉鎮服務中心將本期會計數據上傳到縣農村財務服務中心建立的網絡中心上,由服務中心對全縣數據進行匯總,編制、打印會計報表,進行會計分析,提出加強和改進管理的措施
收支管理制度化。為了加強村集體收入支出管理,堵塞收支漏洞,結合農村財務“雙代管”,建立健全四項制度:一是建立收支計劃制度。按照“確保收入可靠,支出留有余地”的原則,由村委會于年初制訂年度收支計劃,經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并經鄉鎮服務中心審核同意后,作為結算報賬的依據。二是建立集體收入監控制度。集體經濟組織各項收入自開票之日起實行票款同行,嚴禁體外循環。三是建立收支兩條線制度。村級所有收入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先行送繳服務中心入帳管理,不得滯留在村,不得以支抵收,不得抵扣挪用;日常支出實行申報預領辦法,按照年初收支計劃和規定的申領程序、權限向服務中心申報領取。四是建立集中結算報賬制度。村報賬員對經民主理財小組審核的原始收支憑證初步整理后,到服務中心審核報賬;服務中心定期集中各村報賬員報賬,對不符合要求和未按年度收支計劃進行運作或未經村民主理財小組審核蓋章的票據,一律不予入賬。
基礎工作規范化。一是規范票證管理。實行“一換一”的領購、繳銷、登記方式,并對領用人、領用時間、收據號碼進行登記。二是規范固定資產管理,力求集體資產的保值增值。服務中心為各村建有固定資產明細賬、產品物資明細賬,各村自設有固定資產登記薄,對固定資產和產品物資進行詳細的登記,并指定專人保管,避免集體資產流失和各種人為損耗。特別是對征地補償款的管理,保障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三是探索新的財務管理形式,理順管理體制。
強化監督,加大民主理財的力度。要堅定不移地實行財務公開,加大民主理財的力度。第一,設立農村財務公開欄,對不符合標準的公開欄統一進行整改。第二,進一步規范農村財務公開的內容,對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問題如征地款收支、工程招標、干部報酬、業務招待費等進行公開。第三,確保公開的及時,保證群眾能夠及時了解農村的有關事項和經濟狀況。
積極開展反腐倡廉活動,全面貫徹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首先要在農村干部中進行反腐倡廉活動,規范農村干部的行為準則。同時要加大對農村干部經濟犯罪的打擊力度,對違法犯罪的人,絕不手軟。
加強鄉鎮監管,做到服務于民。農村財務管理問題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解決,某種程度上說,關鍵還在鄉鎮干部的認識態度上。現在農村工作日趨復雜,個別鄉鎮干部認為,解決和處理財務混亂問題會影響干部工作的積極性,所以不愿抓、不敢抓,發現問題能拖則拖,能保則保,結果造成干部群眾是非觀念顛倒,“問題”干部有恃無恐,從而使財務問題進一步惡化。鄉鎮干部應調整心態,重點抓好村級干部的隊伍建設和農經員隊伍的建設,選配好村干部,對于違法亂紀的干部堅決調整與查處,決不姑息遷就。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重大舉措,只有通過農村財務管理的不斷加強,才能逐步化解由財務問題引發的矛盾和不穩定,從而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工程不斷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