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兆亞
[摘要]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直接和間接的經濟價值。這主要體現在,通過對自身所具有的歷史、科研、藝術和教育等價值的展現,實現自身以及周邊關聯區域的經濟收益,并帶動和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周邊環境的改善,推動城市的經濟發展。
[關鍵詞]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稀缺性
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經濟價值
通常情況下,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其被創造出來的那個時代賦予其的價值;另一部分是在以后歲月中,因各種歷史事件與人類需求變化而遺留的印跡所負載的價值。城市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具有歷史、藝術、科學、教育等價值,而且具有經濟價值。
具有物品價值。馬克思認為,任何物品要具有價值,就必須是用來交換的人類勞動產品。而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為價值。城市物質文化遺產是千百年前在自然狀態的土地上,經人類開發出來的產品,包含人類勞動的物化,因而城市物質文化遺產首先具有價值。
具有特殊價值。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特殊的價值,比如使用價值、觀賞價值、研究價值等等。利用經濟學的供給規律來分析:由于城市物質文化遺產是稀缺資源,甚至是衰退資源,故它的供給彈性為零。在這種情況下,供給曲線與坐標橫軸垂直,其斜率無窮大。這時,無論價格如何變動,供給量均不會變動。在城市物質文化遺產供給量不變的情況下,隨著人們需求量的增大,不僅有相對應的價格,而且價格還隨著需求量的增長而增長。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保護稀缺的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的支付意愿將不斷上升,亦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將不斷升值。
具有連帶價值。由于遺產本身的知名度以及(對)周邊環境的輻射,直接或間接地帶動了周邊地價、房價的提升以及周邊經濟、商業的發展與提升。突出的例子就是上海新天地周邊地價的上漲。隨著“新天地”知名度的提升,原有的石庫門地區的地價隨之變化,帶來了周邊開發的高水平和高收益。
無邊際替代性。從商業角度評價,每座城市中都有許多區位條件適宜的地塊可以用來建造新的商業樓盤,這就意味著某一地塊的商業開發完全可以由其他地塊的商業開發來替代,供應呈彈性。而具體的歷史文化遺產建筑,無論從使用價值、文化價值、歷史價值還是潛在的利用價值等方面,都基本無邊際替代性,且在供應方面具有完全的剛性。
經濟價值是指任何事物對人和社會在經濟上的意義。經濟學上所說的“商品價值”及其規律則是實現經濟價值的現實必然形式。上文所述證明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具備經濟價值的功能與特性,對人和社會具有經濟上的意義,即具有經濟價值。
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內容
直接經濟價值。直接經濟價值,是指居住收入(作為純粹的住宅出租的租金)、商業收入(開設店鋪)和其它經濟活動(如旅游、休閑、娛樂等)所帶來的經濟價值。
第一,居住收入,指城市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出賣其具有的居住功能獲取一定的租金。例如: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的山塘街(蘇州),作為“老蘇州的縮影,吳文化的窗口”,吸引了眾多游客的來訪。有一些學者為了研究的需要,長期在此租房居住;有些游客則是為此優美的環境慕名而來,經常租住一段時日,或是更長時間。因此,無論是長時期的租住,還是短時間的租住,都不同程度地體現出文化遺產能夠帶來居住收入。
第二,商業收入,指集團或個人通過一定的商業途徑和商業手段作用于物質文化遺產,從而獲取的經濟收入。成形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紐約SOHO商業區”,是由廢棄的廠區改造而成的,起初較多地融入了藝術創作和起居生活,而后大約經歷了二三十年的繁榮歷史。如今,SOHO已是一個文化商業區了。該商業區囊括了600家各具特色的百貨服裝店和飾品店。以SOHO中心區的百老匯大道為例,特色店有50余家,經營范圍包括珠寶、服飾、化妝品、家居用品、文具及百貨等;各式餐館逾100家,囊括了世界各地的風味美食和高級主題餐廳等等。這是一個對工業遺產進行改造的成功案例。通過對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的改造,在保留原有建筑風格和建筑結構的基礎上,使其能夠滿足現代人的消費需求。這也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直接表現——通過開設店鋪來獲取商業利益。
第三,其他經濟活動收入,包括旅游、休閑、娛樂、服務等活動帶來的經濟收入。城市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對自身使用價值、觀賞價值、藝術價值等的展現,在一定程度、一定層次上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以蘇州園林為例,其直接的經濟收益可體現在:游園的門票、服務設施(如景區內導游、停車場等)、景區內休閑茶室(如留園、藝圃等)等方面的收入。此外,瑞士的蘇黎士傳統工業區,通過設計者對其“資質”的挖掘與釋放,最終對舊的工業建筑更新利用,將其改造為集商業、娛樂、辦公、餐飲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建筑。此舉不僅從很多方面促進了包括商業飲食、公用事業、旅游業等在內的第三產業的發展,而且為該地區重新建立城市生活和社區功能奠定了強有力的基礎,從而又拉動了房地產產業的發展。
間接或潛在經濟價值。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的存在時間比其它城市建筑更久,因此有可能產生間接的或潛在的未來收益。這種潛在的經濟價值以自身的價值為基礎,未來是否因受到社會和市場需求的影響,從而產生一系列的波動,這是我們目前所不能估計的。而選擇保護、實現科學發展,很有從而會使其產生未來的經濟價值乃至經濟價值的增值。
脫胎于工業考古學的工業遺產,已在20世紀80年代逐步得到開發。工業遺產的概念源自工業化最早的英國。二戰后,隨著傳統工業的衰退,遺留下了大批工業遺產資源,這些資源成為考古學家的目標。工業遺產是指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科技、審美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建筑物、工廠車間、磨坊、礦山和相關設備,相關加工冶煉場地、倉庫、店鋪、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和非物質遺產。從對工業遺產概念的理解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工業遺產記載著城市的歷史、工業的生產、建筑、美學及其他的人文信息,記錄著城市發展的歷史足跡,也是城市個性的有力詮釋。它曾經為城市創造了豐厚的經濟價值,并在一定時期內起到了模范作用;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工業遺產同時作為一種旅游資源,在綜合了時尚與懷舊等要素之后,很有可能幫助衰退中的老工業區“變廢為寶”,增加就業,實現城市發展中形象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1981年悉尼歌劇院被“世界文化遺產”拒之于門外之后,世界遺產委員會開始對近現代建筑給予關注,此后展開了關于保護“二十世紀遺產”的相關會議,并形成了一系列共識性的文件。“二十世紀遺產”的概念也從房屋建筑拓展到其他領域的人類創造,一些存在僅數十年的園林、紀念碑、雕塑、港口碼頭也同樣得到了應有的尊重和保護。2008年4月,中國文化遺產保護無錫論壇通過了《20世紀遺產保護無錫建議》,這是國內首個關于“二十世紀遺產”保護的綱領性文件,標志著“二十世紀遺產”已經納入我國文化遺產保護視野。對20世紀建筑的合理利用,有助于避免建筑物因閑置而加速損毀。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隨著社會和市場需求的變化,載體也會衍生出新功能,這樣既有利于節省能源,又有利于環境保護,又可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還可以無形中創造可觀的經濟利益,避免重復性建設。
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概念
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直接經濟價值,是由于經濟物品的稀缺性所帶來的直接收益;其具有間接或潛在經濟價值,是由于遺產的存在時間久于其它城市建筑,其所具有的政治、文化和藝術的歷史背景,可能在當今及以后產生間接或潛在的收益。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這些特性決定了其經濟價值的高低。同時,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獨特性,表現在文化景觀與歷史遺存的不可替代性上。
綜上所述,城市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價值的概念可以表述為:通過對城市物質文化遺產自身所具有的歷史、科研、藝術和教育等價值的展現,實現自身以及周邊關聯區域的經濟收益,并帶動和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和周邊環境的改善,推動城市的經濟發展。
通過以上對城市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經濟價值的分析,筆者認為,無論城市物質文化遺產表現出來的是直接經濟價值,還是潛在的經濟價值,其都是以遺產本身所具有的價值為基礎的。而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具有的特性,就決定了其本身的脆弱性。因此,城市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具有的價值一旦被破壞,其經濟價值將減少甚至喪失。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將保護和合理利用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植入每個人的心中,才能使城市物質文化遺產所具有的價值被挖掘出來,才能使城市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健康、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