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富根
[摘要]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一直是我黨幾代領袖不斷探索的重大課題。探討從鄧小平到胡錦濤的文化建設思想的豐富內涵,闡釋他們文化建設方略的正確性和指導性,對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改革開放發展階段文化建設思想
面對當今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主義文化多樣活躍的態勢,如何進一步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而緊迫的課題。為此,探討從鄧小平到胡錦濤的文化建設思想的豐富內涵,闡釋他們文化建設方略的正確性和指導性,對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鄧小平的文化建設思想
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通過總結和概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鮮經驗,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鄧小平精神文明建設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期我國文化建設的指導思想和強大精神支柱,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建設社會主義的一項根本任務。鄧小平認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國家存在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一項根本任務: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征;建設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才能全面發揮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要條件。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目的是培育“四有”新人。鄧小平根據社會主義新人的原則性要求,結合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客觀實際,明確概括了社會主義新人的具體內涵,提出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人,這是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貢獻。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一是加強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二是精神文明建設要著眼于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三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批判封建主義、資本主義腐朽思想。四是把教育作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來抓。
江澤民的文化建設思想
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繼承了毛澤東、鄧小平等老一輩領導人的文化建設理論思想,并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探索創新,明確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形成了第三代領導集體的文化方略,從而把中國現代化建設理論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想。江澤民《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七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文化是有機統一、不可分割的整體,并對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做了初步論述。十五大召開,江澤民系統闡述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問題,他把文化事業的地位和作用提到“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的高度。
進一步明確了文化建設的目標和基本特征。江澤民繼承鄧小平關于“關鍵在人”的思想,同時又有新的發展,提出了“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的思想,并具體指出,文化工作、宣傳思想工作要不斷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并把“四有”新人的內涵擴展到各條戰線。他還要求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
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闡述了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重要意義。這一重要思想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思想的一個新發展,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指明了方向。
提出“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強調“法治”與“德治”并重。江澤民提出在加強法制建設,依法治國的同時,也要加強道德建設,以德治國,二者緊密結合、共同發展。
明確規定了文化建設的方針和任務。強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重在建設,重在創新的方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文化建設部分,體現了這一思想。黨的十五大提出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本方針和首要任務。
胡錦濤的文化建設思想
胡錦濤的文化建設思想是對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文化建設理論思想繼承與發展的基礎上,結合新形勢新任務而又有許多重大創新。
提升了加強文化建設戰略意義認識的高度。在第七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胡錦濤強調,必須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全局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深刻認識加強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在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的同時,更加自覺地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思想。2006年7月23日,胡錦濤總書記在云南考察工作時強調,促進和諧文化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道德力量。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思想。
強調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的思想。胡錦濤在第三十八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以創新的精神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并就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提出了五項要求。
提出“人民文化權益”的概念。2007年6月25日,胡錦濤在中央黨校省部級干部進修班發表重要講話。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上,提出“三個更”(更加自覺、更加主動、更好地保障),特別提出“人民文化權益”的概念,提出讓文化創新成果不斷涌現,使當代中華文化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富有深意。
深化和升華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思想。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胡錦濤及其領導集體的文化建設思想得到了集中而全面深刻的論述: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出發,從我國新時期新階段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的需要出發,從保障人民文化權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出發,對文化建設作出了新論斷,提出了新要求,許多還都是第一次提出的:第一次在黨的代表大會上向全黨發出了“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的號召;第一次明確把文化作為國家軟實力,在黨的代表大會報告中作為重要任務提出來;第一次提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目標,提出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讓人民共享文化發展成果;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要求;第一次提出了“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的要求;第一次對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提出了具體的要求。
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文化一直是我黨幾代領導核心不斷探索的重大課題,從鄧小平到胡錦濤的文化建設思想博大精深,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探討他們的文化建設思想的豐富內涵,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