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摘要]人生境界是指主體以內在本性為根據,在一定時空情境下內在精神修養所達到的水平。人生境界大致可以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個層面。提升人生境界需要對人的本性進行再認識。
[關鍵詞]人生境界人的本性再認識
人生境界是以主體內在本性為依據,在一定的時空情境下,人的內在精神修養所達到的水平和境域、人的意義世界或心意狀態以及人性所能達到的層次和高度。它標志著人的生活所達到的意義視域以及人的精神升華的不同層面。人生境界是在人生一般存在狀態基礎之上對人生意義的追尋,是一種超越的生命體驗狀態,是在一定的時空情境下通過人的實踐來完成的。
人生境界的內涵解析
馮友蘭先生認為,哲學是對人生有系統地反思的思想。所以哲學當以人生為對象,人生觀、世界觀都是從這個基點產生的。他認為,哲學的任務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而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途徑是靠覺解(覺悟和了解),因覺解不同,人生的境界各不相同??傮w上,人生境界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主要表現出自然本能。這種境界的“覺解”,是“糊里糊涂”的,實際是無知的、未覺解的,是一種本能的反應,與一般動物沒有太大的區別。功利境界的人認為“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名往”,認為人與社會是對立的,通常只顧自己。功利境界的人有了意義世界,但這個意義世界的范圍很小,只覺解到自己的一定范圍。道德境界的人,自我的價值擴大到社會上,認為社會是一個整體,個人與社會是統一的,因而認為為社會做貢獻,為他人做貢獻,都是自己的份內事。宇宙境界的人憑借自己的覺解,把宇宙看成一個整體,把意義世界與客觀世界視為一體,把自己的境界(意義世界)拓展為宇宙(天或大全整體)。這樣,人的精神自然就能夠無限博大,齊天地萬物而作逍遙之游也就顯得自然而然了。
現實生活中,人生境界的提升與所做事情并沒有必然的聯系,而只與覺解程度有關。如同樣是一種本能的自然行為——吃飯,一個人餓了就吃飯,冷了就穿衣,這就屬于自然境界。如果不但要吃飯,還要吃香米飯,吃營養豐富的大米飯,因為能起保健作用,這就屬于功利境界。如果吃飯是為保重身體,保護好自己的身體就能為人民多做貢獻,這就屬于道德境界。如果已經意識到了人是自然、宇宙的一部分,認識到需要吃飯來保持自身與大自然的平衡、和諧,這就屬于天地境界。再如,一種常被看作功利行為的商品交易行為,如果行為人只是以物易物,以無需換所需,用貝殼換饅頭,則是自然境界的訴求;如果交換的目的是為了掙錢,則是日常所見的功利境界;如果商品交易的目的是為了給社會創造財富和便利,則交易者已進入道德境界;而當交易者已把交易行為看為自然物的流通載體,順應自然,就進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再比如,馮友蘭先生提到,一人辦一醫院,他的目的若是要想使他自己得名利,他的行為即是求利的行為,他的境界即是功利。他的目的是為社會服務,則他的行為即是行義行為,他的境界即是道德境界。如有些宗教家,辦醫院、“行善事”,不為自己求名利,亦不是專為社會服務,而是為神或上帝服務,為神或上帝盡職。若他的目的真是如此,而又純是如此,則他的行為即是宗教行為,他的境界即近乎此所謂天地境界。
由此,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在人生的四個境界當中,所要提升的不是行為本身,而是行為人的覺解。在傳統觀點中,四個境界之間由于目的性的不同被做出了隔離,尤其是在道德境界和功利境界之間。傳統觀點認為道德境界的基本準則是利他或為公,而功利境界的基本準則是利己或為私,過分強調二者的水火不容。在這一點上,馮友蘭先生幾乎全盤接受了傳統儒家的“義利之辨”的思想,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如孟子日:“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在這點上,馮先生也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馮先生所說的“人之所以為人者”就是孟子所說的“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因此,當馮先生和儒家倡導人們盡人之理時僅僅是指盡人的社會性,因而都要求人們徹底地去私忘我而為公利他。
提升人生境界需要對人之本性進行再認識
人之理或人之性中除了包含社會性外還包含動物性。所謂人之理或人之性,就是人之所以為人者。人之所以為人者,就是有理性和有社會性的動物,即人之所以為人者是人的內涵。內涵在邏輯上有一說法——種差加屬。在人的內涵中,理性和社會性是種差,動物是屬。動物性雖然不是人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唯一特征,但卻是人之所以為人者所不可缺少的成分。由于動物性在邏輯上先于理性和社會性,因此它是比理性和社會性更為基本的成分。據此,當說人應盡人之理時,首先應盡的是動物性,其次才是理性和社會性。
因此,提升人生境界需要對人之本性進行再認識。動物性的存在,使我們自然樸實地生活在自然境界當中,而當我們進入社會中,行為便會因社會經濟屬性的存在而具有目的性,這一境界的提升也體現在人是目的性動物這一命題當中,故功利境界也可看作是在覺解上由動物性的本屬融入了社會性的種差,并由社會中的經濟屬性起到了主要的引導作用。而社會性中,除了經濟屬性還有道德屬性,道德應該是合于天理的行為規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范。道德不是天生的,是由后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當自然境界人或功利境界人接受了這種耳濡目染后,會在行為中作出自然的道德訴求,那么他就進入了道德境界。但是即使是進入道德境界的人,也無法擺脫動物性的屬,因為人的本性是不滿足,人們最終的追求是幸福,對道德的追求還包含有動物本性的追求。
那么如何進入宇宙境界呢?我們需要重新認識人之本相。人是動物的一種,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命題,任何以割舍這一本性為階梯的探索都將使人誤入歧途,傳統觀點中提出“存天理,去人欲”的觀點是不能達到宇宙境界的,去除人欲的人已不是本質意義上的人了,這樣的人也脫離了宇宙的本意,失去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內涵。宇宙境界的提升在于對自然、天地的總體融合,人即為人,行為即為自然之順應,眾生眾相皆為自然之一體,這種認識才能使覺解進入一種自由的、開放的境界。
所以,境界的提升在于對生活、對人生的再認識,宇宙境界近乎自然境界,是一種純真質樸的回歸,可以說自然境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功利境界見山思利,見水求名,道德境界見山思護林,見水思清源,宇宙境界見山亦是山,見水亦是水,而自然境界我在看山水,功利境界山水值幾何,道德境界我為山水活,宇宙境界則達到我在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