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恒
[摘要]孫中山的人口思想在他的思想體系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對當時中國的人口問題有著深刻的影響。以孫中山人口思想的形成和發展軌跡為線索,闡述其在辛亥革命前后關于人口思想的演變過程,并以翔實的史料對他人口思想的主要內容進行梳理和評價。
[關鍵詞]孫中山人口質量人口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中國的人口問題已引起思想家們的充分重視,出現了各種看法和主張。孫中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具有鮮明的特點,即辛亥革命前憂慮“人滿為患”,后來卻擔心“人少亡國”,變化之大在歷代思想家中實屬罕見。他后來的人口觀點和主張曾盛熾一時,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
孫中山的人口思想散見于他在不同歷史時期撰寫的專著、演講及各種函電、談話文件中。1894年《上李鴻章書》一文比較完整地表述了他的早期中國人口思想,他首先驚呼“蓋今日之中國已大有人滿之患矣,其勢已岌岌不可終日,上則仕途壅塞,下則游手而嬉,嗷嗷之眾,何以安此?”再論及“人滿之患”的危害,進一步提出:“明之闖賊,近之發匪,皆乘饑饉之余,因人滿之勢,遂至潰裂四出,為毒天下”。他分析了人口與土地的關系,“蓋人民則日有加多,而土地不能以日廣也,倘不日求進益,日出新法,則荒土即墾之后,人民之溢于地者,不將又有饑饉之患乎?”最后他提出了解決“人滿為患”的辦法,“夫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不足食胡以養民?胡以立國?是先養而后教,此農改之興尤為今日之急務業?!?/p>
在這里,孫中山從四個方面概括了他對人口問題的基本看法,得出了“人滿之患”的觀點。盡管孫中山“人滿之患”的早期人口思想是通過對當時社會人口現狀的詳細考察和親身經歷而得出的結論,但受改良思想的局限,孫中山也不得不在“以分君上之憂”的框架內思考問題?!叭藵M之患”觀點的局限性也十分明顯,他把貧困、饑饉和農民起義,歸咎于“人滿之患”,不敢把矛頭指向清廷。由于受改良思想的局限,主觀上不可能找到中國存在“人滿之患”的根子,也不可能找到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途徑。雖然早期的憂患意識不能代表孫中山系統的人口思想,但它是孫中山人口思想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895年以后,孫中山目睹了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的腐敗,又值李鴻章對他的萬言書置之不理,束之高閣。此時,在孫中山的心里,革命與改良相互對換了位置,改良維新思想明顯消退,反清革命的主張成為占支配地位的思想。
隨著孫中山從改良到革命的思想轉變,其人口思想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一變化在孫中山革命思想的文獻中,都有明確的表述。前文述及,“四百兆蒼生之眾”已不是“人滿之患”,而是可以作為“發奮為雄,無敵于天下”的寶貴人力資源,是建設獨立富強國家的有利條件。他在1897年發表的《中國的現在和未來》一文中,更加明確地指出:“中國人民遭受的饑荒、水患、瘦病、生命財產的毫無保障這四種巨大的長久苦難的原因,既不可指責是由于人口過多,也不可說成是自然原因所引起的任何糧食恐慌。”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清朝統治者“無限榨取人民的結果?!彪S著認識的加深,孫中山除了繼續指出清廷極端腐朽的統治是造成中國人民種種苦難和嚴重人口問題的根源之外,還正確地指出,帝國主義的侵略壓迫同樣是中國成為“世界上最貧弱的國家,處國際最低地位”的根源。
由此可見,孫中山人口思想的轉變,是和他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思想的轉變密切相連的。如果說,在這之前的孫中山是站在資產階級改良派立場,更多地從經濟方面為維護清朝統治服務的話,那么此時作為一個高舉反清革命大旗的革命斗士,其人口思想必須首先以革命為出發點,指出革命的對象,喚起千千萬萬的民眾,完成民主革命的大業。這也標志著孫中山的人口思想趨于成熟。
1924年1月27日,孫中山開始在廣州國立高等學堂講三民主義,這是孫中山思想主體部分較為全面系統的表述,也是其人口思想體現最為集中的地方。在演講中,他以進化論為依據,不僅概括了人口的增減關系著國家民族的存亡,而且呼吁中國要增加人口。他不僅不同意當時中國人口太多的觀點,而且還將人口作為避免亡國滅種的最有效的武器,他最為擔心的是中國人口為外國列強優勢人口所“消化”。那么,應當怎樣對付列強人口增加的“壓力”才不致“亡國滅種”呢?把孫中山的主張歸納起來,有如下兩項:其一,必須同列強一樣增殖人口。他說:“我們中國人口在以往一百年,沒有加多。以后一百年,若沒有振作之法,當然難得加多,若他們逐日的增多,我們中國卻依然如故,或者甚至于減少?!睂O中山認為中國人口之所以不能增加甚至還會減少,“最大的影響,是受國內的變亂”。他說:“中國近來人口死亡,不止是在戰爭,在戰爭中死亡的人數,最多不過十萬;其余大多數的死亡,都是在戰場附近凍死餓死,或受其它各種兵災影響,生活不遂而死?!币虼?,要降低死亡率,提高出生率,必先要“和平統一,防止亂源”,即約束軍閥割據混戰的動亂局面。其二,必須發揚民族精神,提高人口質量。他說:“中國的人,只有家族和宗族的團體,沒有民族的精神,所以雖有四萬萬人結成一個中國,實在是一片散沙,弄到今日,是世界上最貧弱的國家,處國際中最低下的地位”,“如果再不留心提倡民族主義,結合四萬萬人成一個堅固的民族,中國便有亡國滅種之憂”。他認為民族精神包括三個內容;一是“固有的道德”,“首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二是“固有的知識”,就是“大學中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是“固有的能力”,他舉指南針、印刷術、火藥、造紙術等為例,說明“從前中國人的能力,要比外國人大得多。外國現在重要的東西,都是中國從前發明的”。孫中山沿襲中國傳統觀念,認為只有“喚醒”這些“固有的”傳統,才能“恢復民族精神”;而要喚醒這傳統,就要“令四萬萬人都知道我們民族現在是很危險的”,從而“把各姓的種族團體,先聯合起來,更有宗族團體,結成一個民族的大團體?!备叛灾盎謴兔褡寰瘛?,就是提高中國人的德、智水平,亦即提高人口質量。
孫中山在人口思想中不僅有“恢復民族精神”的獨到見解,而且在提高人口素質方面也提出了不少閃光的措施。他主張建立完整的教育體系,積極創造條件,使全國人民都有受教育的機會,以改變中國文化落后的狀況。他說:“現在中國是民國,是要人人都有教育的。”多辦義務學校,讓一般沒有錢的人都可以去讀書。他強調指出:“只有讓人人都能夠讀書,才可能說是普及教育制度?!彼绕鋸娬{要對婦嬰和青年進行教育。他認為:“厲行教育普及,以全力發展兒童本位之教育。”中國婦女雖有兩億人口“惟于教育一道,向來多不注意,故有學問者正少。”他強調教育既興,然后男女可以望平權。女界平權,然后養成真共和民國,因此“處于今日,自應認真提倡女子教育為最要之事。”由此可知,孫中山所以把婦女、兒童的教育提到國民教育的重要地位,是將其作為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來看待的。他認為要提高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不僅要建立以國民教育為中心的學前教育、普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職業教育、成年教育的教育體系,而且要把智力培養和愛國主義、國民新道德的教育作為培養革命建設人才的教育方針。
此外,孫中山的人口思想還涉及到諸多方面:在《實業計劃》中,他不僅把人口眾多和中國人的精神作為工業化的有利條件,而且把解決人口分布不平衡的問題與發展工業化有機的結合,他提出“移民實邊”,把建設“北方大港”和建設“西北鐵路系統”聯為一體規劃。
孫中山的人口思想可以概括為:人口是關系國家、民族存亡的巨大力量;列強人口的日增,中國人口不增甚至減少,有亡國滅種的危害;中國只有增加人口的數量,提高人口的質量,解決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才能避免這一危險。孫中山的人口思想和學說滲透著反帝反封的斗爭精神。但從理論上考察,孫中山的人口思想無疑也包含著許多不科學的成分。如他對人口數量的分析是建立在進化論的基礎上;他的思想深受西方資產階級“人口決定論”和“民眾則國強,民寡則國弱”等中國傳統思想的影響。在對人口問題的分析上,對各國人口增長情況的觀察以近百年的人口增長速度來推測今后百年的人口增長率更是不科學的。他的出發點是富強國家、壯大民族以抗擊列強的民族壓迫。在當時內憂外患、困難深重的歷史條件下,對于喚起民眾、救國圖存起過很大的作用,具有顯著的革命意義。他從世界潮流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問題,從中外人口數量的對比中認識中國的人口問題,這也是孫中山本人能做到與時俱進,“適乎世界之潮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