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增榮
[摘要]“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在文學創作上成果頗豐。其詩作不僅數量多,且自成一家,在開創宋詩局面的過程中功不可沒;其散文語言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在措詞與語氣上也極具特色;其詞作數量雖不多,但藝術性很高,且開創了詞壇豪放的先聲,對后人影響巨大。
[關鍵詞]王安石文學成就詩歌散文詞作
王安石其人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世稱荊公。王安石出生于官宦家庭,從小受到較好的教育。北宋慶歷二年(1042),王安石以進士第四名及第,歷任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知鄞縣事、舒州通判等。多年的地方官經歷,使王安石認識到宋代社會貧困化的根源以及宋封建統治所面臨的危局。因此,王安石在嘉佑三年(1058)上宋仁宗的萬言書中,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并大聲疾呼:“以古準今,則天下安危治亂尚可以有為,有為之時莫急于今日。”熙寧初,王安石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但變法改革觸犯了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反對。因此,王安石于熙寧七年辭去相位。王安石復相后得不到更多支持,變法派內部分裂,特別是由于與宋神宗在如何變法的問題上產生分歧,無法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于熙寧九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盡管變法未能最終成功,王安石仍不失為中國歷史上一代名相。
王安石不僅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卓越的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的文學成就
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王安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系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于為社會服務。他反對西昆派空泛的靡弱文風,認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呵見,王安石把“適用”觀點視為文學創作的根本。因此,他的作品多揭露時弊,具有較濃厚的政治色彩。在文學創作上,王安石有著多方面的成就,《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和《臨川先生歌曲》等為王安石之存世佳作。
詩歌方面。王安石的詩歌不僅數量多,有1500余首,而且很有特色。他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后期,前后期的詩風有很大不同,內容上也有明顯的區別。“王荊公少以意氣自許,故詩語惟其所向,不復更為涵蓄……后為群牧羊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博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
王安石前期詩歌多屬政治詩,他把自己長期觀察、分析社會現實的感受和渴望,濟世匡俗的抱負寫進詩里。這一時期的詩歌,長于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感事》、《兼并》、《省兵》等,從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描寫和提示了宋代國勢的積弱或內政的腐敗;《收鹽》、《河北民》等,反映了當時人民群眾備受統治者迫害壓榨的悲慘遭遇;《試院中》、《評定試卷》等,則直接抨擊以詩、賦取士的科舉制度;《元日》、《歌元豐》等,熱情地謳歌了變法帶來的新氣象和人民的歡樂;《商鞅》、《賈生》等,抒發了自己新的見解和進步意義;當推行新法遭到反變法派的攻擊時,寫了《眾人》、《賜也》、《孤桐》等詩進行回擊,表現出他對于變法毫不動搖的意志。王安石前期以詠史和懷古為題材的詩篇中也頗有傳誦之作。如《宰噽》、《韓信》、《范增二首》等都是有感而發,寓意深刻;膾炙人口的《明妃曲》兩首,在令人同情的王昭君形象上寄托了作者自己懷才不遇的感觸。抒發愛國感情的詩篇在他的政治詩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如《入塞》、《西帥》、《陰山畫虎圖》等都是這類詩中的代表作。此外,他還寫了大量羈旅、登臨、酬贈、悼友之作,其中如《旅思》、《登飛來峰》、《別孫莘老》等都是難得的佳作。
王安石罷相后的隱居生活,給他后期的詩歌創作帶來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他繼續關心新法,創作了不少歌頌新法成效的詩篇。《歌元豐五首》、《后元豐行》等描繪了人民獲得豐收后的歡樂景象,雖不無溢美之處,但可見他對神宗繼續推行新法仍然熱情支持。其他如《杖藜》、《梅花》、《鴟》等,都表現他未能忘懷政治,不肯超然物外的積極態度。另一方面,由于神宗對推行新法愈來愈動搖,王安石的處境愈來愈困難,他不得不借助佛理來解脫自己的精神苦悶,如《示寶覺三首》、《寓言三首》、《擬寒山拾得二十首》等。此外,他還寫了大量山水田園詩,如《南浦》、《染云》、《江上》等,觀察細致,精工巧麗,意境幽遠清新,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美的歌頌和熱愛,都是古今公認的佳作。
王安石后期的詩歌題材內容雖比較狹窄,大量寫景、詠物,但在藝術表現上卻臻于圓熟,“雅麗精絕,脫去流俗,每諷味之,便沉沆瀣生牙頰間。”在藝術上,王安石的近體詩多仿杜詩句法,走著杜甫“老去漸于詩律細”的路子,在對仗、典故、格律上精益求精。古體詩不僅明顯地吸取韓愈詩歌的健拔雄奇,具有勁峭雄直之氣,而且吸收了王維詩歌的取境之長,進一步增強了藝術美。葉夢得的評語“王荊公晚年詩律尤精嚴,造語用字,間不容發。然意與言會,言隨意遣,渾然天成,殆不見有牽率排比處”,比較恰當地指出他后期詩歌的藝術特征。從詩體來說,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此外,在他的提倡下,集句這種特殊的詩體在宋代得到了長足的發展。
總的來說,王安石的詩歌創作在掃清西昆派的影響,開創宋詩局面的過程中,起了很大作用,給后世詩人以深刻啟發,黃庭堅、楊萬里等多受其影響。
散文方面。王安石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立意非凡,觀點鮮明,分析深刻,具有較強的概括力與邏輯性。他較少注意文章氣氛的醞釀,而是針砭時弊,以議論性居多。王安石借散文來闡述自己的政見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為他的政治斗爭服務。王安石的散文創作以論說文的成就最為突出,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直接向皇帝陳述政見的奏議。《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是王安石主張社會變革的一篇代表作;《本朝百年無事札子》尖銳地提示了當時危機四伏的社會問題;《答司馬諫議書》以數百字的篇幅,針對司馬光指責新法,進行嚴加剖駁,言簡意賅,措詞得體;而《上仁宗皇帝言事書》則洋洋萬言,體大思精,梁啟超以為此文乃“秦漢以后第一大文”。
第二類是針砭現實的雜文。《原過》和《使醫》短小精悍,巧于用比;《興賢》和《委任》從正反兩面反復論證,邏輯性極強;《閔習》和《知人》則筆鋒銳利,寄慨深遠,批判世人溺于舊習和君主不能識賢。
第三類是人物論和史評。《子貢》、《鯀說》、《伯夷》和《讀(孟嘗君傳)》等,一反傳統之見,發前人所未發,“奇美特絕”。其中《讀(孟嘗君傳>》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揚吞吐,勝意達出,堪為短文中的杰作。
第四類是書序和信札及其他。《周禮義序》、《詩義序》等,行文“簡而能莊”,字字著力,體現了他反傳統的政治態度;《答呂吉甫書》,釋憾解怨,置個人恩怨于度外,表現了他磊落的胸懷。此外,記敘文也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較大比重。人物傳記《先大夫述》,語言樸實,著墨不多,而給人的印象卻很鮮明。還有許多墓志碑文、祭文、雜言韻文、贈序、小品文、山水游記散文等多種題材。
王安石的散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具有措詞大膽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語氣誠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動性等特點。
詞作方面。王安石的詞作數量不多,今存約二十余首,但藝術性卻比較高。《別館寒砧》和《金陵懷古》是不可多得的名篇。前者道勁清新,“意致清迥”;后者風格高峻,“頡頏清真”。完整的《王文公文集》雖不以詞作著稱,但他的詞“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被贊為詠古絕唱,同范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一詞,開了宋詞豪放派的先聲。
結束語
王安石為文兼取韓非的蛸厲、荀子的富麗和楊雄的簡古,融會貫通,形成峭刻幽遠、雄健剛直、簡麗自然的獨特風格。總觀其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杰出的成就。北宋中期開展的詩文革新運動,在他手里得到了有力推動,對掃除宋初風靡一時的浮華余風作出了貢獻。但是,也應該看到,他的文學主張過于強調“實用”,對藝術形式的作用往往估計不足。不少詩文,常常表現得議論說理成分過重,瘦硬而缺少形象性和韻味。還有一些詩篇,論禪說佛,晦澀干枯,但也不失大家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