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奎
[摘要]職業教育的重要特色是人才的技能化,而教育應該立足于人的全面發展。在強調“以人為本”的背景下,如何保持職業教育特色,充分發揮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方面的作用,創新德育理念,“人本德育”是可以嘗試的選擇。
[關鍵詞]以人為本德育理念職業教育
在工業化和產業化的背景下,學校教育的重要特點是人才的技能化,特別是在追求經濟發展的特定時期,學校教育常常是自覺和不自覺地、主動地或被動地試圖把學生培養成經濟發展的工具,作為伴隨經濟發展而逐漸成長壯大的職業院校幾乎可以說是這一方面的代表。人才的技能化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對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要求,創建了職業院校人才培養的特色和顯性優勢,但其隱性的弊端隨著社會的全面發展會逐漸暴露出來,這一過程借助美國的金融危機和全球的經濟下滑加快了步伐,就業壓力加大成了這一暴露過程的催化劑,現實迫使我們不得不認真思考:在注重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現代職業教育在人才的培養上是否缺失了一些什么,特別是在倡導創建和諧社會、強調科學發展的今天,職業教育抑或必須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放到一個重要的議事日程上來了。
要確立“以學生為本”德育教育觀
胡錦濤強調,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教育部等7部委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職業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改革思路。在歷經外向型粗放式經濟發展階段之后我國正逐步把經濟增長方式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這一轉變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具有重要意義,依靠科技進步對創新發展提出了要求,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對教育改革提出了要求。作為與經濟發展聯系最為密切的職業教育如何在發揮特色和優勢的同時更好地服務社會,立足點是培養出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人才。這類人才不但要有較高的專業技能更要有較好的綜合素質。后者尤為重要。要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職業院校必須轉變德育觀念,必須牢固樹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理念,要從思想上真正確立“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把發展“人”作為教育的出發點,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放到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和諧社會的高度上去認識。德育教育要在學校、學生和社會之間架起一座橋梁,要把學校的引導、社會的要求與學生的需要結合起來,采取適當的方式使社會的核心價值和主流意識成為學生的自覺價值觀。
德育創新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有學生才有學校,學校教育自然應該是圍繞學生的教育。德育創新除了在德育內容與社會發展的要求接軌,教育形式、教學方法與現代科技接軌外,重要的一點是所有的德育工作要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單純從學校與學生的關系上說,學生在一般意義上顯然是處在被動的地位。學校對學生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具有“決定權”,學校不但可以將學生塑造成一個什么樣的人,還可以決定著學生今后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職業院校當然比一般院校更突出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更強調學生要掌握一種謀生的本領。但不可否認的是,技能畢竟只是謀生的手段,學生一旦成為一個社會人,其需求也就不單單是謀生。學生在社會上的生存需求是多樣的,其生活也必將是豐富多彩的,學生在具備基本的謀生技能后更會期待具備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職業院校的德育創新應該能夠滿足學生走向社會后的“生存”與“生活”雙層需求。生存是基礎,生活是追求,德育教育要滿足學生對生活的全面需要,就必須在學生的全面發展上下功夫。學生的全面發展是建立在扎實的專業基礎上的,專業技能不可或缺,但德育教育更要突出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的養成,要通過立體多維的德育框架、綜合持續的德育過程努力滿足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從整體上突出學生的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務實作風、創新能力的培養,使學生不但能夠適應社會、能夠生存,還要使學生學會生活,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綜合素質、本領和能力。德育創新要在學生可持續發展上下功夫
授人以魚不若授之以漁。職業教育是學生人生過程中的一個短暫階段。學生最終要步入社會,社會才是學生的真正舞臺,但接受教育的短暫時光往往又對學生一生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職業院校的德育創新已經不單是職業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學生長遠發展的要求。在專業技能和品德養成之中,學生優良品德的形成對今后的長遠發展更有價值。在我國現行的教育格局中,職業教育仍處在起步發展階段,職業院校本身的經驗積累和學生來源的層次劃分預示著職業院校學生在社會大舞臺上比普通院校的學生要承擔著更多的壓力,其可持續發展的能力決定著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在付出同樣努力的條件下是否能夠保持與其他院校畢業生在同一陣營里。就技能而言,職業院校畢業生具有就業的優勢;但就發展而言,職業院校的畢業生常常隱藏著后勁不足的劣勢。職業院校的德育教育恰恰是彌補這種不足和劣勢的主要手段,職業院校的德育創新應該在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潛能的挖掘上尋找突破口,要積極研究學生的個性特征、研究學生的心理愿望,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從教育的被動的接受者轉變成教育的主動參與者。特別是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努力使學生養成一種自學的習慣,學會向老師學、向書本學、更要學會向社會學、向實踐學,學會計劃,學會總結,學會舉一反三。
德育教師是德育創新的骨干力量
職業院校的德育創新在“以人為本”的基本前提下必須依靠和充分發揮德育教師的骨干作用。不容諱言,強調德育教育以學生為本,突出的是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體地位;教育畢竟是雙向的,在實施德育教育的過程中,德育教師始終處在主導地位,德育教師隊伍的組成、結構、素質、水平、能力、敬業精神對于德育效果起著重要作用。也正因如此,黨和國家一直高度重視德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并將學校參與德育過程的所有人員納入了德育教師隊伍中去,使德育教師不僅僅包括德育課程教學人員,還包括學生管理人員、心理健康咨詢人員、學生黨團負責人、思想政治工作人員等等,并對這些人員的配備從數量到質量上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同時,為使這支隊伍的建設富有成效,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按年度對學校進行督察,并將督察結果納入對學校的教學評估和人才培養水平評估、直至納入示范建設評價體系,為學生德育教育提供了從沒有過的足夠的政策保證。需要注意的是,職業院校德育效果是在整個德育過程中實現的,德育課的理論教學只是其中一個部分,從學生德育素質的養成規律看,系統的不間斷的學校德育行為更為關鍵。在學校不間斷的德育行為中,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的輔導員、班主任對學生的德育素質具有直接意義。我們知道,在人的各種素質中,德育素質是決定學生一生的品質之一。輔導員、班主任是班級學生德育工作的設計者和實施者,是德育工作的主力軍。輔導員、班主任工作的成敗,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影響很大,也直接關系到整個學校工作的成敗得失。學校德育工作要通過輔導員、班主任去落實,加強這支隊伍建設、開展系統的培訓與督導,最有效地發揮輔導員、班主任的主力軍作用,這是職業院校德育成敗的關鍵,也是德育創新的基本條件。
德育創新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
相對于一般院校而言,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任務更加艱巨。起步較晚的職業教育的文化沉淀還不夠厚實,還不足以形成比較成熟的校園文化。但社會對職業院校人才的需求不等人,職業院校也不能因自身的不成熟而失去快速發展的大好時機。強調和加快校園文化建設已經成為職教從業者的共識。在通常以校風、教風、學風為主要內容,以行為方式、制度理念、物質環境為載體的校園文化建設中,有機地融入學生德育的要素,特別是突出學生德育創新的要素具有特別的意義。德育創新的最終目的是培育人,是滿足學生長遠健康發展與成長的需要,相對于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而言,文化育人是無形的卻是更高層面的,屬于潛移默化無形無聲但卻是理性的深層次的。職業院校的德育創新要主動與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相銜接,主動與學生的文化行為相銜接,讓學校文化建設服務于學生教育、讓學生的德育教育成為學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職業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中創新學生德育教育。
學生是不斷發展、不斷成熟的主體,現代學生的意識和主體能力需要在教育者的引導幫助下才會不斷增強和發展。要培養高素質的職業人才,就必須創新職業院校的德育教育,從人的自身需要層面上說,只有生動活潑的德育氛圍才會使其感受自信、充實和體驗到完善自己的樂趣,喚醒學生潛在的修養需要。確立“以學生為本”的德育教育觀正是新時期職業院校德育創新的必然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在職業教育觀念變革上的體現,是一次深層次的教育思想的革命,這種變革顛覆了長期以來形成的學生是接受教育的人的表象,突出了教育和被教育的平等意識。只有職業院校德育工作者轉變觀念,創新德育載體與形式,也才可能提高德育工作的綜合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