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生
[摘要]打造學生品牌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而且是高職院校提高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應該樹立正確育人理念,設計學生品牌;突出“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學生品牌;創新校園文化,優化學生品牌;關注優秀學生,宣傳學生品牌。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品牌途徑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高職院校數量的不斷增多,高職院校正處于一個充滿希望并且競爭激烈的時代。面臨這樣的機遇和挑戰,教育品牌戰略意識被喚醒。一些高職院校審時度勢,紛紛打造特色品牌,并且根據自身實際,制定和實施具有職業特色的品牌經營戰略。
學生品牌的內涵
學生品牌的價值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它滿足社會的需求,為社會創造效益;二是學校通過社會信息的反饋,不斷完善學生品牌的塑造,并通過滿足社會需要,提升教育的價值;三是對于學生個人,在收獲品牌競爭力的同時,通過社會的肯定,滿足個人對自身價值的訴求。高職院校打造學生品牌,就是要培養綜合素質高、職業素質硬,就業競爭力強的優秀應用技術人才,形成社會普遍認同的、具有學校自身風格的人才品質特征,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提高學校聲譽。
學生品牌對高職院校的意義
打造學生品牌是高職院校應對競爭形勢的有效手段。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市場化的發展,高職教育發展的外部環境也隨之發生變化,高職教育的賣方市場正在向買方市場轉變,社會對高職教育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高職院校面臨的競爭也愈演愈烈。高職院校面對的競爭對象首先是普通高等教育院校,且處于劣勢地位。高職院校要想在競爭中取勝,必須突出品牌建設。另一方面是來自各高職院校之間的競爭。能否創特色、樹品牌、揚優勢。決定了高職院校能否在“前有尖兵,后有追兵”的高校競爭中沖出重圍,決定了未來發展的成敗。
打造學生品牌是提高高職院校美譽度的重要途徑。近年來,國家大力加強和發展職業教育,高職院校也在不斷提升辦學質量和水平,使社會對高職教育的看法大為改觀。但不可否認的是,與普通高校相比,高職院校的品牌影響力尚未形成,品牌的信譽度、美譽度有待提升。高職院校品牌首先是學生品牌,它在迅速傳播學校形象的同時,也代表它培養學生的質量和特色。因此,加強學生品牌建設,是高職院校提升社會信譽度、美譽度,爭取市場份額,改變社會對職業教育偏見的重要途徑。
打造學生品牌是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必由之路。當前,雖然科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對高等職業教育提出了很高的需求,并為此提供了—個巨大的高級技術人才教育與培訓市場,但是許多高等職業院校培養出來的人才依然存在著市場競爭力不強,就業前景不容樂觀的現象。若能在人才培養上下足功夫,努力培養出綜合素質高、競爭能力強的為社會普遍認同的優秀人才,并形成品牌效應,這對于高職院校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
高職院校打造學生品牌的途徑
樹立正確育人理念,設計學生品牌。衡量學校是否有特色,歸根到底要看培養出的學生是否有特色。高職院校能否設計出具有特色的品牌“產品”,與是否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息息相關。
樹立關注生命的教育觀。職業教育是一種生成人的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的活動,是把未成熟的主體培養成成熟主體,把人培養成面向未來職業生活主體的活動。職業教育中的人格喚醒、人格塑造與職業能力的生成并不矛盾。應當把發展學生的創造性、喚醒學生的主體性、完善學生的人格個性與發展學生職業認知的悟性、職業技能習得的協調性、職業素養的形成有機結合起來,樹立關注生命的教育觀。
堅持個性發展理念。共性培養只是學校教育的一方面,個性培養才是創新教育的關鍵。高職院校走上良性的學生潛能發展的軌道,應該從學生個性形成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創造教學相長的氛圍和環境,張揚學生的優勢和潛能,使教學過程充分體現出教師和學生的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彰顯學生的個性,使擁有不同天資和潛能的學生都能夠得到最適合其自身特質的發展,從而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強化學生科學發展職業素質的意識。對于高等職業教育而言,不僅需要培養面向具體職業崗位的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還應注重發展學生應對崗位變遷的適應性。一方面要加強高等職業院校的通識教育,強化其作為工作者的角色意識,激發其發展的愿望,從而培養學生較為全面的職業素質;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意識,強化終身教育體系的建設,即不僅培養學生,還應加強對企事業單位員工的繼續教育與培訓,不斷提升他們可持續發展的素養和能力。
突出“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學生品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在應對高等教育大眾化挑戰的過程中缺乏明確、科學、實用、有效的培養模式,表現為“教非所學,學非所用”,人才培養模式無特色,人才培養過程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行業和企業對于“職業化”人才缺乏的困惑,正是高職教育尋求培養目標和培養模式改革的突破口。因此,高職院校突出“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有利于學校辦出特色,提高質量,增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形成自己的教育品牌。
科學制定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標準。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標準是實行“職業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因此,必須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以及教學計劃、教學大綱,重構人才培養質量標準,首先要制定“職業化”的專業標準,與行業企業緊密合作開發課程,以職業流程為線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崗位(群)為依據、以技術含量為參數、以學科專業的交叉復合來綜合研究專業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其次要制定“職業化”的課程標準,要深入行業企業,做好調研,充分征求專業課教師和用人單位的意見,制定課程標準,同時,要以工作任務為引領,按照職業流程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
密切與行業企業的聯系。要建立“職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必須和行業企業建立密切的關系,使學校融入行業企業之中,使高職院校與行業企業共同進行人才培養。可以選擇一批與專業對接、企業規模大、生產管理規范、技術先進的企業作為學校的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一種職業氛圍;強化學生的安全意識、產品質量意識、服務意識、信譽意識、團隊意識、創新意識、效益意識和企業管理意識等。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強化技能訓練,加強實訓、實習環節。
變革現行的教學管理制度。高職院校要全方位推進“職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對現行落后的教學管理制度進行一次大的變革。首先,必須變學年制為學分制;其次,必須實行學生的彈性學制;第三,必須變革考試制度和學生考核評價方法。如:學生的修業年限與學制要建立柔性關系;學生可以在互認學分平臺上跨專業、跨學校選擇課程等。只有教學管理制度的徹底改革,才能為“職業化”的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實施創造條件。
創新校園文化,優化學生品牌。優秀的校園文化是學校品牌的根本和靈魂。一所學校的文化基調和文化氛圍,是辦學理念的綜合體現,也是品牌建設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要創建品牌,離不開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品牌往往帶著校園文化的深深烙印。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只有創新內容和形式,實現與行業文化、企業文化的多元融合,才能彰顯職業院校文化特色,發揮其優化學生品牌質量、提升品牌價值的特殊作用。
創造課程文化。教育是文化傳遞和發展的主要中介,課程作為教育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成為文化變遷的核心。所以,要賦予課程以新的文化內涵,設計新的內容,讓新的課程文化成為塑造學生品牌的有效載體。創造課程文化是學生品牌形成的關鍵。高職院校在課程教學中,可以滲透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融入職業技能、職業道德、職業核心能力等內容,形成職業素養,培養職業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
體驗企業文化。在高職院校校園環境建設中,要將行業文化、企業文化融于其中。使學生在校園環境中感受、體驗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為將來較快地適應行業文化和企業文化、適應工作環境奠定基礎。同時,在企業文化、行業文化和校園文化融合的過程中,高職院校要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體現本校特色,根據本校的辦學歷史等情況,并結合本校的行業背景,充分挖掘本校的文化資源,巧妙利用學校有特色的人、事、景、物,使學生真正體驗獨特的環境文化。
關注優秀學生,宣傳學生品牌。不斷探索名生群體培養思路。高職院校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和教育服務的對象,而社會是教育服務質量的最終判定者。學校教育質量的好壞,一個重要的衡量標準,就是看能否培養出一批知名學生。高職院校在打造學生品牌過程中,應積極探索教育大眾化階段名生群體培養思路,通過名生效應提高學校知名度和美譽度。
積極宣傳學生品牌。任何品牌的成功離不開宣傳,高校品牌也是如此,而高職院校學生應該成為此品牌宣傳的第一個對象。因此,要注重學生檔案管理和跟蹤調查。應當加強與就業單位的聯系,密切關注畢業生未來發展,要定期召開校友會,對工作出色、成就卓著的畢業生要進行積極表彰和大力宣傳。要樹典型,也要教育學生爭先創優,為母校爭光添彩。要以品牌畢業生提高高職院校在用人單位和教育消費者心目中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