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宗應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具體目標要求是:“改變課程繁、偏、舊和過于注意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根據上述的要求,物理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觀念體現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即使學生關心科學技術的新進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中事物的相互聯系,逐步樹立科學的世界觀。就教材體系來說,要求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學會,而是還要指導學生能從社會生活、社會實踐中發現物理知識,能夠內化這些物理知識,并把這些物理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指導自身的社會實踐活動,從而服務于社會。
新課程理念的提出和新教材的出現,要求我們教師要改變過去傳統的教學觀念。就“如何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而言,首先教師要知道為什么要加強物理課程與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的聯系。
義務教育的課程目標是全面提高國民的素質,物理課程作為科學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承擔著提高未來國民的科學素質的重要任務。物理課程的改革歷來都受到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和制約,實踐證明,將社會教育滲透到物理課程中,讓學生在物理課程中體驗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科學在社會生活和生產中的應用,學習運用多學科的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關心社會的意識和用正確的價值觀處理社會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的終生學習和終生發展將有著深遠的影響。
現就初二物理《物態變化》談談“如何讓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
(1)能用語言,文字或圖表描述常見物質的物理特征。讓學生能從生活和社會應用的角度,對物質進行分類。如:石頭、木材、公路設施、教師及教室內的桌凳等,他們的形狀、體積幾乎是不改變的,概括為固體類;水、煤油、汽油、酒精、硫酸、飲料等,它們的共同特征是具有流動性,導致沒有固定的形狀而體積不變,這類物質概括為液體;而水蒸氣、二氧化碳氣體、空氣等,它們不但具有流動性而且他們的體積由盛裝它們的容器的容積大小來決定,導致它們沒有固定的體積和形狀,這類物質被概括為氣體。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物質存在的形式進行總結:日常生活中的物質分為固態、液態和氣態三種形態。
(2)培養學生評估某些物質對人與環境的積極和消極的影響的意識,嘗試與同學交流有關當地環境資源利用的話題。在例舉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固態、液態和氣態物質中,最常見的有水、塑料、化肥、清潔劑、滅蚊片、農藥、殺蟲劑、空氣等,這些物質在使用時,有它們積極的一面,也有它們消極的一面。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概括,再與其他同學交流,最后進行總結。如與同學或家人討論化肥,農藥對人與環境的影響;與同學或家人討論塑料、清潔劑的用途和對環境的影響等。
(3)能說出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會測量溫度。能嘗試著對環境溫度發表自己的見解。①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善于觀察的習慣,訓練學生對某些物理量的估測能力。如:能說出冰、人體、水沸騰時、通電的燈絲、太陽表面等溫度。②了解液體溫度計的工作原理。如:通常溫度計是根據汞、煤油或酒精等液體的熱脹冷縮原理制成的等。③要求學生會測量溫度。這是關于基本技能方面的要求,屬于獨立操作,學生必須會正確操作。如不能將溫度計放在火焰上測其溫度,不能讓溫度計緊貼容器壁,體溫計使用后進行下一次測量前要用力甩一下等。④培養學生關注環境溫度的意識。如:知道什么叫溫室效應,什么叫熱島效應。如何利用溫室效應,如何避免熱島效應,等等。
(4)通過實驗探究物態變化過程。嘗試將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現象與物質的熔點或沸點聯系起來:
首先,要求學生通過實驗來探究物態變化的過程,分析物態發生變化的原因。如:冰的融化過程,水的汽化過程,碘的升華過程,等等。
其次,要求學生用物質的熔點和沸點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先讓學生瀏覽教材表格中列出的常見物質的熔點和沸點,解釋為什么室溫下冰棒會融化而鋼鐵不會融化;為什么鐵鍋可以融化鋁,而鋁鍋卻不能融化鐵;為什么自然界食鹽、鉆石等以固體的形式存在,而氫氧等則以氣態的形式存在。
(5)用水的三態變化解釋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環現象,培養學生節約用水的意識。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能解釋自然界的云、雨、雪、水、氣的循環過程,探究冰、霜、露的形成原因,等等。讓學生了解到水資源中,淡水資源較少,要合理用水,節約用水。組織學生調查當地農田灌溉或污水處理的主要方式,了解先進的灌溉技術。
在物理教學中強調學生“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其宗旨就是強調學生樂于觀察和進行社會實踐生活,強調學生參與意識的培養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合作精神,強調人與科學、技術、社會的兼容的意識。重視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在科學理論與技術的關系上,更多的重視技術教育;在科學與社會的關系上,更多的強調價值取向。重視從問題出發學習科學,強調科學服務大眾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