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雄
一直以來,信息技術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很受學生歡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學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廣泛了解,老師發現信息技術課似乎不再那么好上了。
片段:下課鈴聲一響,一群學生急匆匆地跑出教室擠進機房。其間摻雜著“老師,今天有沒上網?”“又沒上網啊,太沒意思了”,等等話語。
老師講課時學生應付聽著,只盼老師趕快講完,就可以自己玩了。甚至老師準備講課前用教學控制系統進行廣播教學,也會引起學生極大的反感。過激的學生甚至當著老師的面喊:“老師,你不要講課了,放開來讓我們玩吧”!或者,通過各種技術手段脫離教學控制系統的控制。老師在上面講課時,學生早就在下面玩開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原來學生所謂的“喜歡”信息技術課,只是喜歡玩“電腦”,而對學習信息技術知識就不關心了。因此,改變這一局面,真正發揮信息技術課的作用,就成了信息技術課老師的當務之急。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想法。
(1)合理確定分層次教學目標,實施“因材施教”。因為信息技術學科的特殊性,一個班集里學生的起點各不相同,“一視同仁”地教授將導致水平高的學生無事可做,水平低的學生做不出來,于是出現了“會的學生玩游戲,不會的學生也玩游戲”的局面。我們在設計任務時要有不同難易程度的差別或同一任務對各層次同學設不同要求。比如學習EXCEL排序及建圖表這一節課知識點的教學目標,應該是力爭讓學生在原有的EXCEL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能從另一個高度學會根據需要解決的問題,恰當的對數據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挖掘出新的信息,給我們解決問題提供借鑒;重點是如何根據需要將表格數據轉化為相應的圖表信息;難點是如何將EXCEL數據轉換成圖表。讓基礎差的學生只完成排序,基礎好的學生完成創建圖表。
(2)合理創設教學情境,提高教學有效性。教師應改進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法,讓課堂教學中充分體現民主、平等和互動。除此之外,還要合理分配課堂教學時間,保證每堂課讓學生有近30分鐘的上機操作時間。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以及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了具有趣味性、探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生動的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教學內容、升華相關素養。學生的主動性發揮出來了,就會越來越迷上信息技術課,真正將“冷遇”變成“熱捧”。
教學情境的創設要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基點,合理選擇情境素材;要以激活知識、技能為支點,精心設計情境過程;要以積淀學生信息素養作為創設情境之目標。例如:在文字處理教學時,老師首先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事先設計好的“電子報”。由于版面設計非常獨特,文字、插圖、背景非常漂亮,學生觀看后贊不絕口,個個躍躍欲試。于是我們就可以抓住學生們這種求知欲,讓學生自己練習制作。這樣同學們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會充分發揮自己想象力、繪畫、審美、文才等方面的才能,制作出了非常精美的作品。
(3)合理采用組內協作、組間競爭的教學方式,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由于學生的起點參差不齊,通過教師的統一演示或個別輔導,有時效果并非很顯著,這里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是進行分組協作學習。分組形式可以采用“異質分組和自由分組相結合”,也就是根據學生個性差異、能力強弱、興趣愛好進行自由分組。但是在實際教學當中,會出現小組內部分同學完成所有任務的情況,這就要求組內小組長需建立明確的責任制,保證每位同學都有任務,只有小組內成員都達到了預定目標,小組才能算獲得成功。這種共同的目標促進了學生自愿性地互幫互助,并培養了他們協作的意識和能力。
(4)建立合理的教學平臺,加強學生自主學習,提高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建立一個功能強大,集教學指導、作品發布、教學交流等功能為一體的網絡學習平臺,將更有助于信息技術的課堂教學實效。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實際設置創設自己的網絡教學平臺,欄目可以設置為:錦囊妙計、星級任務、教學指導、作品發表、資源素材、學習體會等。使學生學習更加方便,學習興致更加高漲。
面對飛速發展、“一日千里”的信息技術,中學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工作任重而道遠,能否將學生的興趣轉移到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上來,這是我們作為信息技術老師所要認真研究的。只要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注意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能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使教師與學生之間架起一座相互融洽的橋梁。課堂上學生學習氣氛活躍,使學生在快樂中學好信息技術。